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骁遥评电影 |
评论家称这是问题电影,而且是问题电影中较受人推崇的------同<发条橙>齐名.依稀记得我第一次听说这
个电影名是在郭敬明那又明媚又忧伤又倒影又年华的那本书里的某一篇,可惜现在不记得里面写了什么.看
来我只对称呼这类事情敏感,或者,"猜火车"这个名本身就足够吸引力.但愿郭小四不是和我一个初衷.那样
就显得很糟糕-----电影看完了,断章取义都谈不上,就剩下了一个漂亮而费解的电影名了.只学人家的花拳
绣腿了.真功夫呢?
粹是个典故套用,和主题关系甚微.
代"的爱尔兰版本,也有说这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共病,迷幻,自我沉醉,最后在醉生梦死里消亡.而且连思维
的绝望和无助都直接联系后现代思潮.虽然马克一度觉醒,和他们划清界限并进入正常人行列,不过最后那
场毒品贩卖又将他们拉到一起,勾结或者互相帮助.最后以马克背叛大家独吞货款为结束.一个讲述年轻人
的故事就此结束.
它是问题电影,暴露更重要.马克的第一人称叙述加以无所谓的幽默态度,导演似乎没有将教育这个词汇引
入他理念的冲动.从这帮人身上我们无法联想到责任理想抱负之类的崇高词汇-----或者说在这个语义场中
,这些词汇已经天然被过滤了.只有快感和尖叫.
后,当事人依旧感觉到无聊以及空虚.所以马克在那个不知道谁生的孩子死后,在被抓紧监狱若干时间给释
放后,他的悔改算是一种探寻和突围----当绝大数人尚在过去的路线里画延长线的时候,他开始稍微偏离.
充实的感觉很快到了他的内心,亲近工作而远离毒品的他开始对过去的生活方式厌恶,继而恐惧于那个在小
房间里腐烂失去的朋友.
这远不是全部.回头的人,更可能再回头,如果说贩卖毒品不是他吃回头草的话,那背叛这帮人,独自席卷巨
款潜逃,更让人感觉这个突围其实与崇高渐行渐远.虽然影片中他自己说不必要和这些人谈信用和道义.那
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坚持的了.一切都成了虚妄和空洞.
丢弃信义的方式,只能躲避崇高.
无法寻找到在现实对应的出口.所以这更是问题电影所揭露之深刻-----或许要做的不仅仅是暴露,引起疗
救的注意,更要指明,要敢问路在何方,而所谓的救济青年重建信仰,其
答案不会是"路在脚下"那么洒脱简单.
年轻人带来如何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这电影所刻画的真实与贴切,真正击中了在特定时代里的特定穴位.直
至今天,在远隔万里的中国,即使我们看不到一根根扎向血管的针头,但那股一直弥漫于其中的颓废情绪,实
在是熟悉得让人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