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苏州篆刻传承人陈道义

标签:
文化 |
分类: 美术星空 |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州篆刻市级传承人陈道义
1959年12月,陈道义出生于安徽繁昌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好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读小学时所写的毛笔字在班上得到老师所划的红圈圈(表示某字写得好)也最多。及至高中毕业,陈道义的字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每逢过年,乡民们都会找上门来请他写上几幅春联。不过,从中学到大学,陈道义对书法也只是作为业余爱好供自已消遣之乐而已。可以说,那时的他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书法艺术。直到1989年陈道义考取了西南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他才真正地将书法从业余爱好变成了自已的专业,并由此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在西南师大三年读研期间,陈道义师从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徐无闻教授学习书法艺术。徐无闻教授不仅学问精深,而且书法篆刻艺术创作也属全国一流,其篆刻有“西南一把刀”之美誉。陈道义因此机缘在钟情于书法的同时,对篆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此前张一农、李伟鹏等师兄在徐教授指导下在篆刻方面所取得的较好成绩对陈道义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道义很快掌握了刻印的基本技法与技巧。徐教授对这位勤奋的弟子也是关爱有加,悉心指导,并叮嘱他:“要以‘印宗秦汉’为旨,同时对明清文人流派篆刻也要逐步临仿揣摩。除此之外,还要多关注古器物、古文字。”徐教授还亲自为陈道义圈选古玺印精品以供其临摹,并亲自批改陈道义的刻印习作。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正是得益于徐无闻教授的精心指点,陈道义在临摹学习古玺印方面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果,读研三年,于刻印技艺大有长进。
如果说徐无闻教授将陈道义领进了篆刻艺术大门,那么古城苏州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为他的篆刻艺术创新之路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营养。其实,在陈道义心目中,苏州不只是生活、工作的地理概念,更有着书法篆刻繁荣、人才辈出的文化内涵。1983年,在沙曼翁、瓦翁等老一辈著名篆刻家的倡导下,苏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成立了自已的印社组织“东吴印社”,广大吴门印 人从此有了切磋交流技艺的新平台,这一举措无疑对苏州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影响的深远。而陈道义在这种积淀深厚、继往开来的吴文化熏陶下,在苏州老一辈篆刻名家沙曼翁、瓦翁、周玛和等的指点下,更执着于对吴门印派的学习与研究。正是在这方天地里,陈道义开启了自已的艺术创新之路。
1995年,陈道义先入为主,开始探索以新出土的战国中山王器铭文字入印,着力表现那修长秀劲、优雅流丽并带有抽象装饰意趣的艺术形象。他所创作的“无为”“天下为公”“虚心若竹”等篆刻作品造型精美、笔致洗炼,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上述作品在1995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以及由西泠印社主办的“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等展览中得到了刘江、韩天衡等篆刻名家的赏识和鼓励。他撰写的论文《试以中山王璺器文字入印》在《书法报》(1997年12月24日)发表后引起了书界的关注与好评。不过,陈道义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继将中山王璺器文字入印这一创新后,他又将古之悬针篆意巧妙地与古玺章法相结合,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清峻儒雅、工丽遒逸”的艺术特色。作品曾参加“首届‘兰亭奖’中国书法篆刻展”、“第八届全国展”、“首届全国青年展”等重大展览等十余次;获“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印大展”精品奖(单项最高奖)。2005年6月,被评为苏州市首届中青年书法家“十佳”。2011年1月,陈道义在台北成功举办了“墨缘石语:陈道义书法篆刻作品展”。曾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9-2016)、东吴印社社长(2004-2014)
众所周知,当下搞篆刻的很少有人愿意在理论上下功夫,他们往往奏刀刻石很是勤奋,却总是难以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做任何事如果离开了理论的指导与探求,必将行之不远。搞篆刻离不开印学理论的指导,正如画画者不懂诗词只能算是个画匠而已。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书法篆刻艺术教学的老师,陈道义是深谙此道的。他一方面刻苦学习书法篆刻理论,另一方面又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表了30余篇颇有见地的书学论文。其中《安徽明清印人宗派考辨》《论明清吴中篆刻艺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外在因素》《论明代文人篆刻兴盛的文化背景》等论文先后刊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杂志。除了上述论文外,陈道义还出版编、著8种,其代表作《古代汉字书法装饰之道》(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印里乾坤》(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吴门印派》(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也深获专家好评。
对理论探究的重视也是陈道义在书法篆刻艺术道路上能够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今书坛重创作而轻理论、又多追求狂怪的情形下,陈道义的书法篆刻能追求一种“静”气,这与其认真读书并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有人以“仿佛清风徐来不惊一尘,又仿佛宁静的小河向前流淌”来品评陈道义身上所散发出的这种特殊的气息是颇有些道理的,正所谓“字如其人”、“印如其人”是也。
鉴于陈道义在书法篆刻艺术方面所取得成就,2008年6月,苏州篆刻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道义也被认定为市级篆刻代表性传承人。他本人曾长期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9-2016)、东吴印社社长(2004-2014)等职务,为苏州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不少工作。现在身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书法篆刻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苏州市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陈道义在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同时,依然在为苏州篆刻人才培养费心劳神。近些年,他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招收书法篆刻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篆刻选修课,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上篆刻艺术活动,为传播印章文化、传授篆刻技艺作出了贡献。他在篆刻艺术传承活动中十分重视被传承人“文化素质”的培养。他说:“当今吴门书法篆刻文化已深入人心,如何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一艺术门类,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坚持吴门一贯的‘求精尚雅’之特色,这无形中对广大作者的文化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自古文人书法篆刻艺术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而不是仅仅会写字刻印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