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明先生近影

张建明作品:新晴

张建明作品 :春雨江南枝满花
工整精致 淡雅自然
—张建明先生与他的水墨孔雀画艺术之路
袁成亮
一
1961年张建明出生于江苏苏州,身为吴县县委车队队长的父亲常常要开车接送从各地来苏州的一些书画名家,因此有机缘收藏了不少名家作品。小建明从小就喜爱书画,每每看到父亲携回的一张张精美的作品,他也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临摹起来,并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天赋,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黑板报、宣传栏也少不了他的手笔。喜书爱画的父亲看到儿子画得不错,便也着意栽培,一次,父亲趁着开车送吴门著名画家张辛稼机会便将小建明介绍给了张老,希望儿子能得张老指点,张老欣然同意了。“孺子可教也!”几天之后,当张老看到小建明带来的几幅牡丹习作时不由得说道。此后,张建明便常拿习作到张老家请其指点,张老也将自已画作让张建明带回临摹。在跟随张老学了两年以后,在吴县领导及父母等好友的见证下,20岁的张建明在东山雕花大楼正式拜张老为师,已多年不收徒的张老就这样收下了张建明这个关门弟子。按拜师传统,弟子都要向老师行跪礼,思想开明的张老却免了这个礼,他对张建明说:“行新法了,你师兄徐源绍就没有行跪礼,你也不必行了。”张建明于是走到张老前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作为回礼,张老还特地画了一张画送给张建明。自此以后,张老每年都要给张建明画一张作为留念,可见他对这个弟子的喜爱与重视。张建明也由此成为收藏张老作品最多的弟子,有人曾出高价收购这些作品,但都被张建明婉言谢绝了。他对笔者说:“这是老师留给我的,我要好好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张老作品,并从中获取创作营养。”2012年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苏州国画院历届院长作品展”,展出的张老部分精品就是由张建明提供的。张老大弟子、吴门花鸟画大师张继馨先生对此曾评论道:“我们可以从恩师的晚年门人张建明的一些藏品中去品赏领略恩师的笔墨趣韵、巧妙布局、生动形态和雅润敷色等艺术特点,这些也使建明能在创作中得其奥妙而深入其门。我想每一个同门人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自从张老为师后,张建明虚心向老师求教,跟随张老跑遍了东山、西山、光福、天平山等苏州每个角落。每每回忆起随行张老的日子,张建明总是感概万千,他说:“我曾多次随恩张辛稼先生到太湖采风,那是杏花如雪的时节,春雨潇潇,湖上风清。先生生平最喜绚烂盛放的花树,漫天花雨令人沉迷。无论是桃花的明媚、杏花的清丽、樱花的纷扬,还是牡丹的雍容、紫滕的梦幻,他总能传达出别样的气度来。自求学之始,先生不仅仅从技法上教导我,还更多地引导我观察、体悟,与花对话,与花间的水泊、山石、草木、云天对话,与自已对话……求学的情景历久弥新,而我半生已过,每当樱花开满枝头,燕子在其间穿梭来去,便想起先生温厚的目光。那太湖上空飞来的燕子,是否衔着今年新的花枝?”张建明同门师兄徐源绍先生对此也曾写道:“这个年轻人就是老师古稀之年收下的关门弟子张建明。建明师弟为人正派,勤奋好学,老师特别喜欢他。那时,老师年事已高,故而每逢外出活动总是由建明陪同前行,照顾左右。建明跟随老师多年,从学画到做人,在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得益非浅。”事实上,张老对张建明这位弟子也是爱护有加,毫无保留地将自已的绘画心得教给张建明,包括张老用自已独创的反衬染色法创作《樱花燕子图》,如今每每回忆起自已与恩师的点点滴滴,张建明心里也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对笔者说“现在想来,能得到老师亲授《樱花燕子图》,我是很幸运的”“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给我评起画来,鞭辟入里,常使我深受感悟。”
张建明是个勤奋好学的人,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厂做检验员的张建明工作之余还随张老在中山业余学校学习素描,后又被送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师进修,大大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为将来的艺术创新打下了较为全面的基础。1985年,在张老的帮助下,张建明调入江苏服装设计中专学校当了一名美术教师,从事色彩、图案与设计造型等课程教学,后来任校长。五年前,张建明辞去校长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已心爱的艺术创作中,他的艺术创作也由此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在近年来的吴门画坛,张建明是以其水墨孔雀为人们所知的。张建明之所以爱画水墨孔雀,这与他的艺术视野与艺术创新观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虽然自小生活在苏州,但张建明艺术视野却远远超越了苏州,他善于根据自身特点来定位艺术道路。吴门花鸟画渊源流长,功力深厚,在体裁方面,吴门花鸟画以小鸟见长,很少有画大鸟的。前辈如此,后辈也是紧紧相随。但张建明却超越了这一局限,他大胆地将画大鸟作为自已主攻方向,而在大鸟中他又选择孔雀作为自已突破口。他说:“孔雀很美,又是中国传统喜庆大鸟,既是画家也是百姓喜爱的对象。放眼全国,目前画工笔孔雀的画家很多,水平很高,水墨孔雀却少有人涉足。我虽喜画淡彩花鸟,但水墨也一向是心之所系。吴门画派向以水墨见长,我跟随张老学习水墨多年,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水墨方面我偏爱轻淡的墨色,避免过于浓重的枯焦,而重在水墨的分层,自然的渗透和淋漓的气息的营造,恰似烟雨濛濛中的牡丹。我可以利用这方面特长在水墨孔雀画领域拓出一片属于自已的天地。”张建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水墨孔雀创作中,张建明充分发挥兼工带写的能力,笔下的水墨孔雀造型生动自如,虽是写意的,于精微之处纤毫毕现。孔雀羽毛也极具质感,以至你会有一种用手触摸的冲动,再配以气宇轩昂的身姿,更显高贵而又神秘。在画面结构处理方面,张建明作品多以纵式造型,并引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使画面呈现出既宽广深远,又精巧秀丽的抒情格调。这也使他的孔雀画形式与笔墨间相互滋补,从而具有了“传统水墨,现代构图”特点而给人以“宏阔而不失空灵,细腻而不稠密,散淡自然,含蓄隽永”之感。吴门花鸟画大师张继馨先生在谈到张建明先生创作艺术时称“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又能注重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与不断的超越自我,这是建明本人的艺术境界和格调追求的一种自然流露。”“就以那幅获奖作品《紫气东来锦衣呈祥》而言,这是幅兼工带写、形神两得的佳作,满幅的紫滕花,紫翠迷离状若画屏,石隙老根屈盘形似虬龙,工细不失气势,繁杂能辩层次,俯视的孔雀,虽下端未画禽鸟,但颇有凝视呼应、意在画外之境界。水墨画历来是文人逸笔草草之作,而建明一反常规用工细纷繁水墨为之,是出人意外的,此举也说明所谓新即不重复前人和自已,致力于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的革新,探索出现代墨彩表现之路。”
张建明先生是个追求完全的人。他说:“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精致方才罢休,画画也是这样。”动物画一个难点就是背景与动物的协调。张建明画孔雀不仅注重孔雀本身的描绘,也很注重背景的描绘。他创造性地将水墨与淡彩相结合,将水墨孔雀置于紫滕下,倚着牡丹,映着芭蕉,水墨孔雀的洗练内敛,融合了紫滕的流光,濡染了牡丹的灼灼,一如芭蕉的卷舒自如,进退分明,熠熠生辉。他还别出心裁地给水墨孔雀设置了块面化的红色砖墙,孔雀或立墙头,或驻墙脚,水墨与红墙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一夜醒来“开门见喜”之感。张建明先生对画面背景物象所下功夫也是令人惊叹的。单单就紫滕来说,他曾连续画了两年,直到笔下有种“自然而然”的“天成”之感方才罢手。他笔下的紫滕色彩淡雅,层次却依然分明可辨,给人以透明、空灵之感。
张建明先生虽以孔雀画名闻,他笔下的荷花、牡丹也很有韵味。其实,荷花是张建明早期画得较多的体裁。他画荷用色也是极为讲究,花头是多瓣的的,颜色淡淡地晕开了。荷叶是极淡极润的碧,如它在水里的影子,叶脉如露珠淌过的痕纹,象是随时化开似的,如玉盘、如满月。莲蓬成了这里最亮眼的一抹翠色,细看则是由黄转绿的糅合。天真可爱的莲子圆鼓鼓、蓝幽幽,如蛙的眼睛,莲子外包着一圈白,是眼中的神采。又因落款字迹用淡墨,或很接近画面物象的一种淡彩,曾使人产生表层蒙了一层纱的错觉,朦胧若梦。他笔下的梨花,浅黛如烟云,像是江南暮春簌簌的雨凝成的。
艺无止境,尽管张建明先生在绘画艺术道路上取得令人嘱目的成绩,但他并不满足,“创新是我永远的追求,我要画出别人没有画出的东西。我现在画孔雀较多,将来我会利用我画孔雀得来的经验将体裁拓展到鹰、雕一类的大鸟,以丰富我的创作空间。”“一切利于画面表现的元素和形式都值得尝试,我就是我,不禁步于传统的设定,优劣与否,且留待时间洗汰吧。”我相信,凭着这种理念,张建明的艺术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的。
张建明,笔名鉴铬。1961年生,苏州人,著名国画大师张辛稼先生关门弟子。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苏州花鸟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苏州吴门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国画作品多次入选省和全国画展并获奖。作品《紫气东来锦呈详》获“江苏美协第三次新作展”佳作奖、《新晴》入选首届“江苏美术奖”作品展、《金翠素羽丽春风》入选中国美协
“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荷塘清风》入选中国画学会“第五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荷瑭鹭影》入选中国画学会“第六届全国当代花鸟画家作品展”、《浓春烟景似花雨》入选中国美协“2014年翰墨齐鲁
·
全国花鸟画作品展”、《雨后藤花春睡浓》获中国画学会“第八届全国花鸟画家作品展”铜奖。作品全国多家美术馆收藏。出版《写意花鸟画入门技法
· 牡丹》、《张建明花鸟画集》。


张建明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