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生活中感悟艺术  于艺术中体味人生—记王大夷与他的书画印艺术之路

(2014-09-01 18:27:42)
标签:

娱乐

分类: 美术星空

 从生活中感悟艺术 <wbr> <wbr>于艺术中体味人生—记王大夷与他的书画印艺术之路 

 王大夷先生近照

http://shopimg.kongfz.com/20110915/1664753/15586LSH8Xx_n.jpg 于艺术中体味人生—记王大夷与他的书画印艺术之路" />          

王大夷作品精选集

 

http://img2.imgtn.bdimg.com/it/u=1539854279,4091953153&fm=23&gp=0.jpg 于艺术中体味人生—记王大夷与他的书画印艺术之路" TITLE="从生活中感悟艺术  于艺术中体味人生—记王大夷与他的书画印艺术之路" />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2286412518,943830336&fm=23&gp=0.jpg 于艺术中体味人生—记王大夷与他的书画印艺术之路" TITLE="从生活中感悟艺术  于艺术中体味人生—记王大夷与他的书画印艺术之路" />

 王大夷作品

 

 

 

 

 

            从生活中感悟艺术  于艺术中体味人生

                              —记王大夷与他的书画印艺术之路

 

                                        袁成亮 

 

    在古城苏州,圈外人对于王大夷这个名字还是有些隔膜的。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就曾在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评展中获得优秀奖(最高奖),所举办的书画篆刻展也曾在当时的苏城掀起不小轰动。凭其资历,只要稍加“炒作”便会赚得名利双收。而大夷偏偏为人谦逊而又低调,其后所经历的生活磨难更使他远离名利场,一心向艺,在书画印这方艺术天地里默默地拓展着属于自已的一片天空。秋日的一个下午,在观前街一间不大的店铺里,当谈起自已那充满坎坷的人生与艺术之路,大夷的声音里满是感慨。

 

     1958年王大夷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工人家庭,虽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儿子学习却抓得很紧,练书法、写毛笔字也成为大夷每日必做的功课。久而久之,大夷对于书法的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邻里间对于这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孩子也是赞不绝口。不过,正规地说来,王大夷的艺术之路是从高中开始的。当时,他所就读的苏州市第六中学实行开门办学,学生经常要深入工厂体验生活。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苏州市染织三厂参观实习,该厂有位擅长书法篆刻的老师叫高石丁。高老师与当今苏州画坛名家杨明义、刘懋善是同学,与沙曼翁、瓦翁等苏州许多知名书画篆刻家也是知交。他看了大夷的书法后很是赞赏,便着意栽培这个好苗子,王大夷的书法篆刻之路由此开始。在高老师的指导下,王大夷书法篆刻技艺进步很快。有一次,高老师对大夷说:“以我现在的水平是教不了你啦,我还是介绍你到沙老那儿去学吧。”在跟沙老学篆刻同时,王大夷还跟画家徐源绍学绘画。能跟这么多大家学习,这对王大夷来说是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如今,每每谈及此事,王大夷心里对高石丁老师总是充满了感激。

   高中毕业后,王大夷分到苏州市无线电五厂搞团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当时厂领导也有意培养他朝行政这条路上走。其实,自小喜爱艺术的王大夷更希望在艺术上有所作为,他斗胆向厂里提出一个似乎不可能被接受的要求:希望厂里能送他到艺术学院深造。令他没想到的是厂领导竟破例同意了他的这个要求。于是1988年王大夷来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篆刻专业进修,并得到艺术大师陈大羽、黄惇、徐利明等老前辈的指导。王大夷也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虚心向大师们请教,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篆刻理论与实践知识,大大开拓了他的书法篆刻视野,为将来的艺术之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南艺进修一年后,王大夷回到单位转而从事工会工作。

   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业余时间能尽心于自已喜爱的艺术,在同龄人眼中,王大夷无疑是个幸运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全国掀起了一股企业改制浪潮。王大夷所在的无线电五厂也在这场体制改革中结束了自已的历史。转眼间,铁饭碗没有了,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大夷心情很是低落。为了生计,王大夷利用自身优势在文庙古玩市场租了一个门面,做起了古玩生意。这一干就是十年。在此期间,王大夷凭借独到的眼光自已购买玉石等材料,亲手设计艺术产品,将古玩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尽管生意很忙,但王大夷并没有因此而远离自已心爱的书法篆刻艺术。他利用空余时间刻苦钻研书法篆刻艺术,创作了不少精品佳作。1978年,他与书法家王国安在市青年宫举办了一个两人隶书展览,引起了轰动。书画老前辈沙曼翁、瓦翁等书法篆刻老前辈也前来捧场。沙老在看了他的作品后高兴地说:“你这么年轻就将隶书写到了这种程度,不容易,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希望,真是可喜可贺啊!”实际上,沙老的话并非客套之言。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大夷书法作品频频亮相于各大书法篆刻展并屡屡获奖。在人们眼中,这是一个在书法篆刻道路上前途无可限量的青年。

   然而,正当人们对王大夷艺术道路充满期待时,他却突然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这一消失就是整整十年!和他不熟悉的人猜想这位后生可能是为了艺术而“面壁”了,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其实,就在人们以为王大夷“面壁十年图破壁”时,他却经历了有生以来最为坎坷、最为艰难的一段漫长时光。他在后来出版的《王大夷作品精选集》中这样写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疾病缠身,痛苦不堪,我病未已,不意父母又先后亡故。昔为获舔之犊,今羡反哺之鸟。不愿生离,竟成死别,江河悠悠,涕泗不绝,十年之间,身心交瘁,恍生惚死,刀笔尽辍……。”这十年间,作为家中独子,疾病缠身,亲生父母及岳父岳母先后亡故,家里所有担子都压在王大夷的身上,他所承受的生活与感情的压力常人实在难以想象。

   阳光总在风雨后,走过了那些令人不堪回首的日子,王大夷在又一个新千年到来之际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观前街一间不大的小店铺里,除了打点生意外,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自已心爱的艺术上。而经历十年生活的磨难,此时的王大夷对人生对艺术也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淡泊名利,一心向艺使得他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新脱俗的文人节气,诚如他自已在一篇随笔中写的那样“君子如竹,淡泊明志,无日无月,卧山乐石。”

   王大夷的书法篆刻艺术之路虽然因生活压力搁置了整整十年,但令人欣慰的是自从踏上艺术殿堂的那一刻起,他始终走在一条求艺“正道”上。他的艺术之路经历了由自学到“求学”再到自学的历程。书法上,他从学习颜鲁公的楷书入手,继而上探魏晋,复又溯源秦汉刻石,简帛书,砖瓦文及玺印文字。对于王大夷的艺术之路,吴门著名书法篆刻家沙曼翁先生曾有如下评价:“大夷贤友贵能学习先贤,尊重传统走正路,不急于求成。因此,其作品清新脱俗,不尚时流,  颇耐看。”王大夷先生书画印三者皆擅,这在当今苏城艺坛还是不多见的。其书法作品呈现出古朴、雄浑、劲健、淳雅的风格。篆刻则以秦汉为宗,旁涉各家流印风。绘画也是综各家所长,讲气势,重境界。其笔墨既有青藤的超逸潇洒与八大的简约空灵,又有昌硕的沉厚雄健和白石的稚拙朴实。作品曾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奖(上海,1983)、“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评展优秀奖”(最高奖,1987)“五一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南京,1989)、“古井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安徽,1990)、“杏花杯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北京,2002)。

    近年来,王大夷又醉心于草书创作,每日临池不辍。他说:“草书若天马行空,虽无缰而有度,心随笔走,其乐无穷。”在草书中,王大夷特别钟情于大草创作,其作品既有张旭、怀素的奔放,“二王”的阴柔,又有汉隶的厚重、魏碑的开张,可谓“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观其作品,书卷气、金石气扑面而来,别有一番韵味。

艺术作品是心性的写照,笔墨是心迹的流露;从生活中感悟艺术,  于艺术中体味人生。每每回顾自已的生活与艺术之路,王大夷感慨不已。他说:‘艺术世界是美的世界,数十年我在(书画印)三个不同的美的世界里巡游,既有学无止境的体味,又有渐入佳境的快乐。人生至此,难道还有什么别的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吗?”我相信,凭着这股对名利的淡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久的将来,王大夷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2014年8月31日写于姑苏盘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