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剑清先生早年修复古画照



破损严重的古画在于剑清手中重现昔日辉煌
在当今苏、扬、京三大装裱流派中,“苏裱”因裱件整旧得法、裱工精佳自明代以来即享有“吴装最善,他处不及”的美誉。苏裱艺术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这与一代代苏裱艺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是密不可分的,于明大、于剑清父子俩就是其中杰出代表。秋日的一个上午,在那幢传统的四合院的二层小楼上,于剑清向我讲述了他一路走来的苏裱人生。
于剑清1946年10月出生于苏州,祖父是个穷秀才,父亲于明大14岁在常州做裱画学徒,后经刻苦努力,终成一代苏裱大师,曾在书画大收藏家浙江南虚斋(庞莱城)处做裱师。说起于剑清走上苏裱艺术之路,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说起。
1962年,广西博物馆为修复一批受损严重的古画请苏州市派一位技艺精湛的苏裱师前去进行为期三年的服务。有关方面经过一番考察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远近闻名的苏裱大师于明大先生。于剑清也因此机缘也随父前往广西,并由此走上了苏裱艺术之路。在广西博物馆,于剑清有幸看到了大量名人字画,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苏裱艺术,为将来的苏裱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父子俩表现出色,三年期满时,广西博物馆很想将这对父子留下来。父亲为此征求儿子意见,于剑清则摇摇头说:我看还是回到苏州为好。于剑清之所以不想留在广西并非没有理由。在此之前,于剑清曾专门回苏到古松轩、古吴轩以及上海博物馆参观考察。在他看来,苏州比邻南京、上海,可以观摩到更多的古画,有助于提高发扬苏裱技艺。父亲见儿子说得有理,便谢绝了广西博物馆的挽留。父子俩虽然回苏了,但广西博物馆每每遇到古画修画的难题还会想到他俩,1979年于明大应广西博物馆之请再次去修复古画。
在广西博物馆修复古画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却是于剑清苏裱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起点。回到苏州后,于剑清先后在古松轩、吴门画院专事古画苏裱直至退休。宋代马驎山水人物图、元代无款雪景图六尺绢画、明代文征明《黄鹤山樵》,还有沈周、唐寅、祝枝山以及清代浦华等人作品……自从走上裱画艺术之路,于剑清也记不得经过自已之手修复的历代名画有多少了,而每一个名画“重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新鲜的故事。于剑清裱过年代最久的一幅画是宋代郭熙的山水人物六尺绢画,原画历经数百年的岁月的侵蚀破损不堪,许多地方都成了片片,于剑清只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就将其裱得完美无缺,令藏者惊叹不已。北京有个藏家带着一幅破损严重的浙派蓝瑛山水画慕名前来,该画经过于剑清之手又恢复了“旧时的模样”,藏家的朋友见了都说:“这幅画虽然不出名,但裱功甚是了得。”
裱画涉及技术、材料、时间、气候、色彩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裱画中即便是一个细小的环节出错有时也会导致全盘皆败的结局,是来不得半点疏忽的。如北方气候干燥,南方气候湿润,裱画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作品的影响,而不能只图一时之效。也正因此,于剑清不仅有着精湛的裱画技艺而且态度也是极其认真的。他说:“裱画最要紧的就是‘认真’二字。万事必须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不能想当然。一幅画到你手里,如果裱得不好,哪怕是有一点睱疵,都是不可原谅的。”一次有个裱画师与于剑清在谈到裱画用水时说:裱画用雨水最好。于剑清听了摇摇头说:“你说得不对,现代社会工业发达,空气污染很严重,有的雨水有酸性,有的雨水有碱性,无论酸性还是碱性对画都有破坏作用,裱画最好用中性水,如蒸溜水,象空调或吸湿器出来的水都可以用。”一席话说得听者连忙点头称是。
也正是凭着过硬的技艺,随着时间的流逝,于剑清在裱画界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有一次香港中文大学吴紫栋在上海打听到于剑清的消息,专门带了自已几幅新作来到苏州请于剑清装裱。他对于说:“我的几幅画经过香港苏裱师裱过后很不理想,是不是他们的裱画技术有问题?”于剑清只用手在画上摸了几摸,便说:“你的砚台不干净,而且画画时过于惜墨如金。”吴紫栋听了很是吃惊:“您是怎么知道的?”于剑清笑笑说:“你画上不光滑,沉淀了许多墨汁,这是由于你不洗砚台致使杂质掺到墨里,画一经裱墨汁就现出来了,破坏了你画面的美感。你画画磨的墨汁不倒掉下次再用,墨中有胶水,胶水经空气后消失了,裱后字就会走样。象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再高明的裱画师也是无济于事。”一席话说得吴紫栋连连点头,临别时还特地为于剑清的裱画斋写下了“明古斋”三个大字。
2004年春苏州市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召开特地组织画家创作了一幅长卷《姑苏情韵图》,有关方面请于剑清为该图卷进行装裱。于剑清在装裱中采用工艺考究的“撞边”式样,用料讲究,配色淡雅大方,工艺精致,与图卷中的书画相得益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获得了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于剑清不仅裱画技术一流,其为人在业界也是好口碑。说来这也是受到父亲于明大影响。父亲不但裱艺高超,为人也很诚恳、实在。于剑清回忆说:有一次父亲为一户人家裱了张大千、黄宾虹几张画,裱好后却不见送裱者来取,父亲很是着急,几经周折找到这户人家,得知送裱的人已去逝。有人对父亲说:这几幅画你就自已留着吧,反正送裱的人已死了,也没人知道。父亲一脸严肃地说:做人要诚实,不是自已的东西一分钱也不能要。于剑清初入裱画圈父亲就对他说:你即然入了这行,要守本份,遇到画家不要讨画。人家已经给了报酬,你再要画就不道德了。于剑清记得父亲的话,从不向画家讨画。一些画家对此感到很纳闷说:我在别人那里裱画,人家都要向我讨,你怎么不讨?于剑清便一五一十地将父亲的教诲告诉画家。
“你这样诚实守信的人现在太少了!”画家们听了总会感慨地说。
采访完于剑清先生时,已是日到半空时分。临别前,笔者问于剑清先生数十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是否感到生活的枯燥时,于剑清说:“裱画可以接触到许多常人难以见到的作品,尤其是古代皇帝手谕、名作精华,看到平日锁在深宫的这些艺术瑰宝经过自已的手重现昔日辉煌,那种感觉自豪是难以言表的。俗话说‘艺无止境’,我虽然和裱画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现在感到要学的东西依然很多,怎么会感到苦燥呢?”说这话时于剑清一脸的灿烂。然而,当笔者请他谈谈苏裱当今情况时,于剑清脸上的笑容立即消逝了,言语中也透着严肃:“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从事苏裱工作的人尚有七、八十人之多,愿意拜师学艺的人也不少。遗憾的是好多人没能坚持下来,纷纷改行做其它事情了,到现在只剩下七八个人还在继续坚持着这门手艺。而且这些人如今都上了年纪,有的还能在家里做做,有的已经不做了。现在如果不及时保护,再过几年,等我们这些老人走了,有着光辉历史的苏裱艺术也就没了。”听了于老的话,我的心里也感很是沉重;苏裱艺术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一旦失传就再也无法弥补了。我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这个问题,使苏裱艺术这朵民族艺术的奇葩在新时代不但得以很好的传承,并且焕发出新的光彩!
(2012年10月于苏州盤门静远斋)
于剑清先生裱画室:苏州市景德路395号
电话:0512-6521605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