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缘的拯救之三----《拯救》

(2009-08-22 23:51:56)
标签:

肉体

思维意识

表象

麻雀

培根

南山

文学/原创

边缘

文化

 

边缘的拯救之三----《拯救》

肉体存在的表象与寄宿者意识存在于同一个体,彼此共融却相互抵触,直至延伸于内延的时刻,原欲本能的存在物质结构必将会和表象存在的物质机构产生排斥,从而产生一种交锋的搏杀,一个边缘的空间由此产生---南山逸风

浩瀚的宇宙,人类思维的闪烁正如最遥远的星辰一般没有熄灭。我们活着、我们走着、我们思考着,我们用上天赐予的肉体感官触摸着这个物质表象的世界,我们同样用隐藏在肉体之中的思维意识窥视着太多的疑惑和不解,我们渴望得到疑惑中的解脱。

叔本华说过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是极力赞同的,循规蹈矩的走固然没有错,但是我们或许错过了别样的风景,曲径蜿蜒的生命之旅中,沿途的风光需要我们更多的领略。所以,当我展开这样的边缘空间的思考,我固然知道坎坷,毕竟,我是在探知一个未知和未证实存在的领域,注定了我思维的疲惫和坎坷。

关于边缘空间的具体阐述,正如在《边缘的拯救》---序言中所阐述的一样,我们的肉体和思维共存于一个个体中,思维走向和肉体的无措相互的抵触而产生搏杀,从而产生一个空灵的、漂浮的处于本是肉体和精神世界合二为一的一个中间领域而变得无所适从,这就是边缘的空间。

有所欲而为之,属于物质表象世界中肉体的自然行为;有所欲而不为之,属于肉体的寄宿者思维意识的抗衡;有所欲而不得不为之,便产生了肉体表象和思维内延的抵触和搏杀,从而不知所从茫然无措,形成了一个空灵的领域------边缘的空间。

我们用无数圣贤的思想指导和校正着我们的茫然,我们用东西方哲学思考结果的精华来诠释着我们生命的真谛,我们渴望着从茫然中解脱,我们渴求着幸福和安详,所以我们努力创造了我们存在的这个物质空间中所有必需的基础设施,来充裕和满足我们肉体世界的需要。当我们肉体得以存在的时刻,我们又开始更多的奢望,我们奢望着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能够得到满足,我们的灵魂的触须开始了漫长的蠕动,于是我们走进了深远的未知。

在人类数百万年的活动史中,一直都在围着一个拯救而忙碌着。一直都在用求知和探索的目光看着这个存在的物质世界。远古洪荒中的人类发现了火的使用,使之可以渡过漫长的黑夜,发现了兽衣兽皮可以抵御寒冷,都是在拯救自己存在的肉体不被自然所淘汰。前进中的人类用不屈不挠的脚步向前迈进着,创造艺术来丰富和拯救这个存在物质世界的苍白,创造着最现代的科技武装着自己使之可以成为这个万物共存的物质世界的主宰。当这一切梦想成真成为现实的过程中,他们创造了宗教。而宗教也就是拯救自我迷茫和疑惑的良药。人类的思考,已经在灵魂的世界开始了无限的漫游和穿梭。拯救自我,拯救我们未知的和现有的迷茫和麻木,首先就是要看到和感觉到未知空间的阴霾。

我们需要这样的习惯,需要这样的思考,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讨论。培根说过“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当我们悬浮在半空,当我们开始用挣扎领略这样的恐惧,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需要自我的拯救。于是我们开始总结和归纳圣贤们给予的教诲,希望从中可以找到一剂良药驱逐我们遭遇的疾病,这个疾病出自于我们的肉体自身,来自尚未露狰狞的一个精神空间领域。或许我们可以武断的说,肉体表象和思维领域存在的这个边缘空间的黑暗,导致了就连我们所崇尚的圣贤们的紊乱而言行不一的结果(这句话的出处我想众多思考者都会明白我在说什么),导致了无数坠落其中而无以自拔的思考者的毁灭(如我们最熟知的顾城、海子)。

如何让肉体的原欲需求和思维意识内延的完美合一,我想首先需要找到一把智慧的利剑,将自我肉体和思维意识合一的世界一分为二。正如我们照镜子一般,站在理性的殿堂审视着镜子里面那另一个晦涩的自我,学会思考,学会否定自己,更要学会如何说服自己。这个时候,无论你的生命力是强壮还是虚弱,无论你是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的多少,也不管你是在辉煌的殿堂还是简陋的茅屋,你需要告诉自己,存在,就是合理!学会坦然、就学会了忍受,学会了忍受、就学会了接纳。其二、我们还是要思考,要思考所有正义和非正义、合理与不合理存在的理由,学会用冷静对待纷乱、学会用博大对付渺小、更要学会自我的劝慰。因为原欲的贪婪会给你带来肉体的毁灭。

麻雀在枝头跳跃着觅食   穿梭于林间和草丛  也可以看见更广阔的天空

蚂蚁在匍匐着搜寻  这块土地对他来说太大   只能在巢穴附近行走

麻雀飞翔着  蚂蚁匍匐着  一个在天上  一个在地上  目的都是一个  让我存在  只不过  麻雀今天吃饱了就会睡觉   而蚂蚁  总是忙着储存

之所以我有这样的一种讲述,其含义在于和我们思维的走向有着极大的关联,我们需要像麻雀一样跳跃性的思维飞舞,我们需要看见和享受更多的快乐,但是我们别忘记了还有明天。我们需要像蚂蚁一样审时度势,需要量力而行的行走,辛勤的储备未雨绸缪,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和遗忘了更多此刻存在的幸福。

我们拯救自己的灵魂,我们就需要清晰自我意识的轮廓。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的种种,我们分析这个世界中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正如我们读书一样,如朱熹说的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不要忽略灵光瞬间的一个感触,这样的感触往往会给我们生命的思考带来茅塞顿开一般的启迪,也不要畏惧思考空间阴云的弥漫带来的茫然,用人性中理性和智慧的灯塔,来牵引生命这一条航船,去找到属于其生命含义的真正升华和超脱的彼岸。我们需要去发现肉体世界和思维领域缠绕和拼杀的理由,让善良战胜贪婪,让虔诚说服欲望,化干戈为玉帛,让漂浮在边缘空间的这种感觉不再恐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解脱,才能拯救我们半空中漂浮的惶恐,得以安详!

                                     南山逸风2009.8.22日

 

写在后面的话:

对于《边缘的拯救》这一论题的思考,确实费劲了脑子。所以在写了《边缘的拯救—序》、《漂浮》、《跋涉》以后,对于最后的《拯救》一直没有最终的自我诠释。一是因为客观因素时间的不宽裕,二是因为接受太多各类艺术思维形态的牵扯,三是主要的,那就是自我思考的不完善而导致没有最终的结语。直到此刻我一直还认为这样的结语也是非常匮乏无力和苍白的,一个观点和一门学说的产生其论点论据需要大量的哲学知识储备和积累,南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只是在偶然灵光闪现的时刻提出了这样一个一场枯燥而乏味的话题实在惭愧不已。但是我还是想,既然已经迈开这一步,就必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就不许让自己的这样一个习惯不要去改变。培根说过“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那么,就让我保持这样的一种习惯吧!让思索的脚步走进更多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肢体的呼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