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民国吴南愚刻铜墨盒欣赏

(2013-09-17 18:03:41)
标签:

转载

http://s13/mw690/6637a173tx6CIG1fjQ03c&690
(民国雕刻大师吴南愚刻铜墨盒)

    (上周约有一周呆在济南,一则送犬子赴山艺报到,二来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访访友寻寻古。各个方面都觉得收获多多,心情也舒爽,正准备瞅空整理点文字、图片。人一高兴就容易忘乎所以,祸事也就随之而来,“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果然不爽。老韩到家第二日便从梯子上跌落下来,霎时脚背现大包如鸡卵,翌日涨发如面包,再后皮肤淤血紫灰,一片惨淡矣,移形换步更是痛彻如裂。宅在家里两天,朋友来了有四五拨,吹牛聊天日以继夜,并一摇三晃在住所附近款待澳洲回国老友小酒一顿,尚不以为意。昨天周一,坚持至单位,上下略做对接,众同僚一见大惊,急派车将老韩遣返诊疗,及下午拍出片子,顿时傻眼了:外侧脚掌趾骨一段粉碎性骨折。没办法了,走着进去,被拙荆推着出来。不能上班了,恐怕得“被休息”一两个月。今天是第一天,还没做好思想准备,就网上做点不动脑子的资料辑录好了。这款铜墨盒乃济南逛古玩店斩获,我本对杂项素无研究,只想找一款老墨盒自用,觉得形制刻工题材都还入心,几番讨还价,如愿落袋。发上来,有请诸好友共同赏鉴。因老韩居家疗伤恐怕时日短不了,欢迎青岛的博友来聊天,煮茶的任务尚能胜任。竹雨斋老韩2013-09-17 谨启)  

http://s10/mw690/6637a173tx6CIFYM6zDd9&690
(三益祥出品)


http://s11/mw690/6637a173tx6CIFZQ3bQfa&690

http://s3/mw690/6637a173tx6CIG1QpWib2&690

http://s11/mw690/6637a173tx6CIFZlWC62a&690
(紫铜盒底)
 

吴南愚(1894—1942),名岳,字南愚,以字行,江都市仙女镇人。清末民初江都书法家吴仲容(羞翁、吴剩)之子。幼从家学,性喜雕刻,后随父去京,在其父创办的缥湘美术社工作,利用刻钞版的笔刀,埋头精研,勤学苦练,终于学得了一手高超的微雕技艺,其草行楷隶都极工健,行款疏密宛如手书。能在不足方寸的牙板上镌刻全部《论语》,字迹细如毫发,用放大镜窥看,则笔力坚劲、清晰整齐、如数珠玑,于是名噪京师。他不但能微雕文字,还能微雕绘画,在微小的牙件上刻成山水人物、楼台亭阁,形态逼真,意境深远,题词落款,错落有致。所刻小件如戒指面、表坠,耳坠、牙扇、项链等,得者无不视为珍品。其所作《桃源问津图》上镌《桃花源记》以及《红楼十二钗》插屏,将书画艺术融于微刻,匠心独创,蜚声南北。所治印章,追源考古,一丝不苟,笔力布局,均称佳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南愚携眷返回家避难。不久,北京、南京之缥湘美术社均遭日军劫掠。仙女庙沦陷时,家乡的住宅又遭洗劫,所藏作品全部散失,毕生心血荡然无存。(百度百科)

 

民国时期有一位雕刻奇才值得介绍,他就是吴南愚先生。吴岳,字南愚(1894-1941),扬州江都仙女庙镇人。吴南愚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仲容(羞翁)是当地著名书法家。叔父亦精汉碑、行楷,曾在上海卖字为生。吴南愚奇就奇在从小对治印领悟能力特强,新修的《江都县志》这样写他:“幼从家学,稍长,学徒于扬州某银楼,非所愿也。性喜雕刻,每伫立教场刻字铺前观艺人刻印,久而忘返。有钱辄购刀石,暇则磨石提刀,人皆笑其痴……迨后,所治印偶为羞翁所见,以为大家手笔,甚异之。”辛亥革命击碎了众多读书人的仕途梦。吴仲容很快转身,先后在北京劝业场、绒线胡同开设缥湘馆美术社,以鬻书卖画治印为生。正值弱冠之年的吴南愚来到父亲身边,除了挂单接印,闲来就从父亲学书画及古文。天资聪颖加上勤学苦练,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当他见到前辈于肃仙的微刻作品后,引起学习愿望。虽是同乡,但求教无门(于不收学生,唯一的学生是女婿陈景异)。他“试以各种刀具针钻于象牙板上磨练刻划,针折指穿,血染牙板仍不间断”,“誓必有成”,经历数月,终获成功。稍后他在扑克大小的牙板上刻一万八千多字《论语》全文,轰动京城。《蕉窗话扇》说他“刻象牙称神技,与于啸仙齐名,能于指顶许牙片刻数百言古文一篇,以凸镜窥之,居然天际乌云帖笔势,画亦能具六法。”他没学过西洋素描,但为段祺瑞母亲在牙板上刻的肖像黑白分明,层次丰富,立体感极强,笔者曾在《北洋画报》上见过这一作品照片,觉得肖像刻得极具素描规范,不相信没学过西画。这亦是他的出奇之处。他又在象牙上刻浮雕,《八仙贺寿》就是象牙浮雕,作品人物造型生动,雕刻精细。须知这也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他还将微刻法引入石章边款,刻诗词名篇,开创了金石微刻这一艺术门类。北京、南京的名流、权贵纷纷收藏他的作品。曾有人称他是“大雅文章寿玺石,布衣名字动公卿” 上世纪30年代,他多次到南京、上海开个展。薛佛影、于天为及远在香港的冯公侠都是受他影响,走上微刻艺术之路的。傅抱石也受,雕刻精湛,绝非工匠们所能企及。北京荣宝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作品。 (新民晚报)

 

朱云青,微雕家,单名琦,艺名小愚,江苏无锡人。他是清末民初微雕大师吴南愚第三代门人。吴南愚以他七层象牙球微雕,在第一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为中国赢得了金牌。朱先生自幼喜爱书法,14岁在南京缥缃馆学艺,师从吴南愚的儿子吴少愚。从此以后他每日古文古诗,书法篆刻,无不研习。解放后参军入伍,复员后在机关搞技术工作。但是在业余时间从不放弃对金石微雕的钻研。他把治印作为纯正的艺术享受,是内在创作欲望的驱动。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自己钟爱的艺术,并担任了中国神剑文学艺术学会理事,苏州市书画研究会理事等多项职务。朱云青先生四十多年来,在金石微雕艺术上,虚心求教,博采众长,日琢月磨,刻意求新。他的金石作品,远宗秦汉,近法昌硕,刚柔相济,古朴凝重微雕技艺章法严谨,布局得体,下刀如走笔,粗细得当,韵味无穷。将传统的书法艺术与古今文学名篇熔于微雕艺术之中,又将微雕艺术与篆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门集文学、书法、微雕、篆刻于一炉的独特艺术。朱先生说,微雕石料都来自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昌化、内蒙古巴林的优质冻石。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经过选料、可印章、精加工、装帧、微雕等多道工序。(《朱云青简介及年表》)

 

竹制扇骨五件,大骨上刻花鸟人物及诗词书法,作者分别为,薛佛影、吴南愚、何其愚、节庵、林介候等五人。刻竹不易,所谓竹有竹纹,雕刻时刀子运用稍有不当就容易跑刀而撕裂竹纹,而且刻竹者还要能书善画,懂得画法和画理。此五人均为近现代雕刻名家,皆可做到运刀如笔,意到工成,所制扇骨形质完美、神韵生动,历来为识者所重。薛佛影,字光照,1905年出生於无锡县礼社。丰子恺曾特地为他撰文介绍:“薛佛影擅长雕刻,驰誉中外,初擅刻竹,继而刻牙,以至翠玉,无所不精。最精妙者乃在一粒米大小之象牙上刻右军帖,在半方寸内刻膝王阁序全文,以显微镜窥之,笔笔生动,乃文艺界之奇才也。” 吴南愚(1894-1942),江都人,名岳,以字行。近代微雕家。曾受聘於北平艺专,教授镌刻。何其愚,名如,号其愚,扬州人。师从陈锡蕃学画。工花鸟画,有新罗山人笔意。范节庵,原名范长华,浙江绍兴人,生於1918年,是北派刻竹第一代传人。他对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刻竹艺术上见长,被称为“绝活”。林介候(1887-1951),名北禄,字介候,又字眉庵,别署根香馆主,江苏苏州人。工书擅画精篆刻。印章、竹刻均富金石韵昧,为识者所重。

成交价格:16,800 [北京] 拍卖日期:2008-05-31  拍卖地点:北京新保利大厦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会:2008春季拍卖会

 

吴南愚:吴敬梓后代中的集邮家》: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邮票发行之际,《儒林外史》小说及其作者吴敬梓成了集邮界近期的热门话题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在吴敬梓的后代中,还有一位集邮家,他就是吴敬梓的7代孙吴南愚。

吴南愚,名岳,字行, 1894年生于江苏扬州江都仙女庙。他自幼学习诗歌、书画、金石,尤其擅长微雕,后随父亲吴仲容到北京,在父亲创办的“缥湘美术社”工作。他能够在图章的一侧刻上一首七律或一篇几百字的古文。有一本书叫《蕉窗话扇》,说吴南愚刻牙之神奇,能于指甲大的象牙片上刻数百字的古文一篇,以镜窥之,居然亦具六法。据说他的力作《孔子与弟子研讨学问造像图及全部论语》,一面为7000余字的文字,一面为孔子与七十二贤人相貌各异的造像。他刻的《红楼十二钗》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吴南愚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集邮家,主要收集中国邮票,重点是变体票和样票。他是新光邮票会和甲戌邮票会的会员,并担任甲戌邮票会北平通信处主任。193765日至7日,甲戌邮票会在河南开封举办第一届邮展,吴南愚精选了100件邮品,代表北平集邮界参展。他的展品共有5类:1.错印票品;2.漏齿票品;3.暂用票品;4.绒印样票;5.纪念戳封。经过评选,吴南愚的展品仅次于名誉会长黄绍斋,获得这次邮展的“第二奖”。据说,这是北京集邮界人士首次参加邮展获奖,当然也是扬州籍集邮者首次参加邮展获奖。吴南愚为了鼓励邮人参展,还为每位参展者赠刻象牙图章一方,以做纪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南愚的藏品全部损失。19378月,他携妻牵子离开北平,后辗转回到家乡,而家乡的住宅也遭洗劫,这使他深受打击而心灰意懒。1942年,吴南愚中风后去世,年仅47岁。甲戌邮票会负责人赵善长闻噩耗后作挽联一副致哀:

缔文京国,欢聚南都,金石定平生,忍展诸孤传讣告;

艺术超群,集邮先觉,汴梁忆嘉令,空教良友结愁思。

(曹东辉)http://www.sina.com.cn   20110407 10:02 中国集邮报

 

视觉·故事扬州牙刻世家喜有传承》

扬州八刻是久负盛名的扬州民间雕刻工艺的总称,通常是指木刻、竹刻、石刻、砖刻、瓷刻、牙刻和刻纸、刻漆等八种工艺。作为八刻之一的牙刻,主要是指在象牙上的雕刻。牙刻分为浅刻和微刻,扬州牙刻以浅刻见长,或刻画或刻字,能在方寸以内的象牙上刻千字,具有精细圆润的特点。本期《视觉》,带您走进扬州牙刻大师吴吉太的艺术世界。

 

放大镜中的牙刻书法遒劲有力

 

 

2011年,退休的吴吉太(左)有了一位大学生徒弟范雯静

 

 

上世纪70年代末,吴吉太(左)跟随父亲吴南敏学习牙刻

 

 

  各式各样的工具陪伴扬州牙刻艺人一生

 

1951年,吴吉太在扬州一牙刻世家出生。伯父吴南愚、父亲吴南敏均为有名的牙刻家。1927年,吴南愚以《红楼十二钗》作品参加巴拿马赛会并获奖。吴南敏受哥哥吴南愚影响较大,曾在其北京的店里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前夕,吴南敏在南京自立门户的牙刻店“铁铮美术社”已颇有名气,南京社会各界人士慕名前去定制牙板图章。新中国成立后,吴南敏回到故乡扬州,在扬州工艺厂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现在扬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吴南敏的不少代表作,比如《川江图》等。吴吉太也珍藏着父亲的几件作品,激励他延续了大半辈子的牙刻创作。

1972年,二十岁出头的吴吉太进入扬州工艺厂,1979年正式跟随父亲学习牙刻。吴吉太回忆当学徒的经历时说,“象牙太珍贵了,获得还得特许,当时漆器厂制作过程中会用到象牙,就少量地调配过来。”作为学徒,创作初期是碰不到象牙的,吴吉太就在塑料板上练习,塑料板硬度高,雕刻起来并不轻松,等到刻了上百块塑料板,他才摸上象牙板,在打磨平整的象牙上,用毛笔落墨,画上山水画,用四棱刀仔细雕刻,吴吉太从那时起再也没有放下牙刻刀。

近日,60岁的吴吉太退休了,他翻看着上世纪70年代和父亲学艺时的照片,颇有感慨,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头发斑白的老人,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牙刻代表性传承人,他目前思考更多的是传承,然而吴吉太的女儿选择了金融业,并在上海发展。直到半年前,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范雯静登门拜师。虽然她有较强的书画功底,但这位扬州女孩坦言,从宣纸上写字转换到象牙上雕刻很艰难,加上扬州牙刻没出现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之前对它的认识少之又少。

吴吉太清楚扬州牙刻的现实困境,年轻人入门不难,贵在坚持,想要学精非一日之功,他每周都会给徒弟范雯静布置一些任务,过了暑假,范雯静将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深造,他也备感欣慰。牙刻老艺人如今在扬州屈指可数,吴吉太希望这门技艺能够在艺术素养更高的年轻人中迎来新的春天。庄文斌/ 凌鹏/  (《扬州日报》2011728日星期四)

 

题刻“宇宙奇观”。在“劳劳何为”刻石之北,19358月近代著名篆刻家江苏扬州人吴南愚篆书,横排,字径30余厘米,书镌均佳,颇引人注目。(《崂山刻石·太清景区刻石》)

 

从清代起涌现出许多微雕名家,其中以被收藏界称为“南于北吴”的于硕和吴南愚最著名。江南著名象牙微雕家于硕,擅长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入刀有力,轻重缓急,运刀如运笔,得心应手,字字意气连贯,流畅自然,其功力之深令人瞠目结舌。与于硕齐名的另一位微雕家是吴南愚,后人评他“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这类名家的作品存世也越来越少,不论以“物以稀为贵”的角度还是名家特有的工艺角度看,收藏空间巨大。(《象牙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中华古玩网

 

清·象牙雕渔家乐图景并吴南愚微刻诗文臂搁

其上留白处有著名微雕大师吴南愚的渔家乐图诗文,于方寸之间微刻超过百五十字,“渔家乐图。半间老屋,居黄叶之村。一棹扁舟,乡老白鸥之地。妻孥,则舵尾欢呼;兄弟,则滩头嬉戏;良田,指碧水蒿三,妙画,借青山面四;汀鸥,国之闲眠;身无俗累,占鲈乡之美,利岁有余赀,钓残肥鳜一竿烹,从西日沽得香醪三斗,饮向东风,清歌若笠凉,迎浦口之风,绿枕蓑衣,醉卧船之月,数声短笛,吹残之天,几曲闲讴,唱彻凉之路。舟傍菰芦,而晚饭味足,鱼虾网堆,苹蓼以宵眠,梦闲鸥鹭。吴南愚刻。”

估价:RMB  1,500,000-1,800,000   专场:瓷玉工艺品专场   拍卖时间:2011-12-05   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中有言:“古之学者必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微雕艺术家亦有师,其师承关系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师名门,传承有序;一类是师从多门,亦传承有序。以微雕艺术界著名的“南于北吴”两大派别为例。“北吴”吴南愚属第一类:他是江都书法家吴仲容之子,幼从家学,素喜雕刻,练成了一手高超的微雕技艺,擅长微书微画微刻,其作品名噪京师,奠定“北吴”之基础。传艺于其子吴少愚,少愚收朱云青为徒,云青收包志英为弟子。“南于”于硕属第二类,他无明显的师承关系,少年时在舅父家模仿练习浅刻瓷器竹器,渐迷上微雕艺术,精学苦练,擅长“盲刻”。(新华网·山东频道)

 

微中世界,小处乾坤——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包英志》

包英志,蒙古族,生于1967年,1990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研究生学历,现为赤峰学院美术系教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拜金石微雕大师朱云青先生为师,擅长在石、象牙、竹、金、银上微雕,金石微雕创始人吴南愚第四代传人,书法得康庄先生指导。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协会员,巴林石雕刻艺术协会副秘书长,缥缃馆美术社经理。其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出,获第三届首都艺术博览会金奖,第二十二届万国邮联大会艺术品征集一等奖,第二届巴林石节微雕作品类第一名,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展特别金奖,多件作品作为珍贵礼品馈赠国家政要和国际友人。2004年,包英志先生被巴林石协会评为“巴林石微雕艺术大师”。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内蒙古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1月,荣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提起金石篆刻,许多人耳熟能详,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诞生更使其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提起微雕技艺,大多数人也都能略知一二,甚至有人还能背诵出描写微雕艺术的古代名篇——《核舟记》中的精彩段落;但是如果说到金石微雕,可能就知者寥寥了。

   金石微雕是由清末民初微雕大师吴南愚首创,又经第三代传人朱云青开拓创新、发展完善的。它将传统的书法艺术与古今文学名篇熔于微雕艺术之中,又将微雕艺术与篆刻艺术相结合,是一门集文学、书法、微雕、篆刻于一炉的独特艺术。

   在经过三代传承以后,“缥缃馆”的旗帜来到了朱云青先生的蒙古族弟子包英志手中,百年艺社从此落户塞外赤峰。  

2007111,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命名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国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是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从1979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以来,全国共有365人获此殊荣。还未满40岁的包英志成为此次获奖的两名微雕艺术家之一,也是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艺术家。

人民日报 杂志 2007-02-15 第四期 记者张春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