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镇史话 山水名胜
(2013-04-29 22:21:13)
标签:
东阿镇历史山水名胜文化 |
分类: 家乡故事 |
东阿镇史话卷之四------山水名胜
山脉
一、
狮耳山,又名虎窟山、死儿山,海拔250米,位于平阴县东阿镇政府驻地西南1.5千米处。东踞狼溪河,西临黄河,南靠东平湖,是古时东阿镇(老东阿县)城内阿胶作坊熬制阿胶用原料驴的放养地。山上有一奇洞曰虎窟,因十六国时西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咨得虎于洞中而得虎窟山之名。狮耳山之名,缘于其形,远望此山,形似狮耳,耸立于天地之间(向南延伸尹村东部分为碻磝山,向西延伸庞庄部分为阳谷山)。
据明朝东阿县志载:“县西三里,《西阳杂俎》以为燕建平中,济南太守胡咨得白虎于洞中,故以名山(虎窟山),今其南岩有二洞,一向北者,白虎洞也;一向西者,可数丈,谓夕阳洞,洞口悬崖丈许为一佛堂,崖下有泉,其旁故多林木,风声飒飒,不秋而寒。”此乃“虎窟秋风”,也为古东阿八景之一。
狮耳山,建有虎窟山观。观内有观音堂、虎窟书屋、虎窟禅洞、三仙洞、八仙洞、白虎泉、槐底泉等。观东北有奉国寺,山顶有圣人庙等。此处清幽奇绝,风景殊佳。
狮耳山山顶有4000m2的山会会场,广场北侧有戏台、戏楼。每逢古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山会,看戏赶山会,登山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虎窟山观坐落在狮耳山主峰北侧山崖下,南依山崖,北西两侧用石砌堰垫成平台。观门为一石砌三间二层建筑,北侧高约8米,突然陡立,令人悚然。底层中间为进观通道,迎面的石壁上书有“虎窟山观”。山门的二层为虎窟书屋,传为明·进士赵邦彦读书处。
观音堂与虎窟书屋相对,坐南向北,东西三间9米,南北4米,中间一间宽5米,檐高3米,灰瓦覆盖,脊上饰雕砖螭吻、禽兽等。殿内有三尊石观音坐像,各高1.15米,胸围1.30米,坐于高0.7米的连花台上,面容较瘦而眉眼慈祥,造形精致,衣纹飘动。另有两尊戴冠赤足着长袍的立体石雕像,各高0.75米,两尊立体束发女童同高,立于观音像前。初步认定为宋代石像,宋代石像在县境内发现较为少见。
观音堂南的石崖下有虎窟禅洞,洞口西向,深25米,南北宽7米,高4米,是自然形成的溶洞,传说白虎即得于此洞。山洞外树木葱郁苍翠,风声飒飒,不秋而寒。洞内有清末翰林朱名诗刻。洞口西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年邑人刘泽沛、陈琨撰刻的摩崖石刻,曰“云门碑”。碑高4米,宽1.2米,风雨剥蚀,字迹较难辩认。观西的石崖下有两泉池:一曰白虎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流入石崖上凿出的长方形水池;一曰槐底泉。
观音堂东50米山崖下有两个天然溶洞,近观一洞曰三仙洞,传说有道姑在洞中修练成仙得名。南北进深6米,东西宽5米,高约4.5米,洞口高3米。此洞向东十余米又有一洞,曰八仙洞,南北深7米,东西8米,内有4个口约半米的小洞向深入延伸,深不可测。洞门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题刻的诗文:“山腰禅阁俯人群,乱石虚中喷白云……”
八仙洞下,东行约30米的山崖间,有一个直径约0.6米的天然石洞,洞口北向,表面光滑,洞深约3米,进洞2米后,洞逐渐细小。最里端成直径约0.2米的小口,深不可测。最奇的是蹲在洞内,可听到“咚咚”的声音由洞内发出,似水击石,又如敲石磬,一声跟着一声,经久不息,古东阿八景之一的“虎窟秋风”即出于此。
观音堂东北约1.5千米是奉国寺。寺在崖下,崖上有泉从石洞中涌出,绕寺流淌。寺内有明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读书处。
山顶为平坦的石坪,坪上有建于清朝圣人庙及修庙的石碑。登顶远望,西南东平湖水如镜,西望黄河如带,绕山而过,绿水青山,景色如画。
此山草茂林丰,中草药品种繁多,是一座天然的中药宝库。据考,山上有几十个科属几百种中草药,如枸杞、耆草、北沙参、白薇、地黄、野菊花、紫花地丁、黄精、远志、益母草、败酱草、天门冬等皆有生长,尤以滋阴补肾的枸杞子为多。古法中放驴于狮耳山饲草,亦有一定的道理,如枸杞子含有甜菜碱、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等成分;蓍草中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有六种等。《中国药学大辞典》载:蓍草作为阿胶制剂配伍的药物之一,为健身强壮和健胃剂。驴饲中草药(特别是枸杞子、蓍草等)后可增强体质,毛色乌亮,皮质含胶高,提高阿胶的质量及出胶率。在此山中放养的驴,其皮是制作阿胶的最佳原料。此山山径盘迂,石隙生古树藤蔓,树木多种,千姿百态,奇景异彩。最为可喜的是,在虎窟山观南侧的山崖下,发现了两面针这种植物群落。两面针本为灌木,以叶两面生针而得名,但在此处山崖下却长出了高4~5米,胸围0.4米左右的高大乔木。
此山东麓山腰处有一向阳泉,泉水自石隙流出向下十几米处渗入石缝中。古时,东阿城内每年购纯黑无病健驴,牧于狮耳山上,驴食狮耳山之草,皮厚体壮,其皮是熬制阿胶的上等原料。清代,东阿镇城内熬制的阿胶上朝进贡,受到皇封。
清朝·同治年间,皇帝载淳曾派一名四品钦差亲临东阿镇,监督购买纯黑毛驴(12头),牧于狮耳山上,饮用狼溪河的水,至冬宰杀取皮,监制九天贡胶,送往京城,专供皇宫享用。其后,每年朝廷都要派钦差来东阿镇监制九天贡胶,以保证贡阿胶的品质纯正。
东阿镇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无污染,具有得天独厚的毛驴养殖条件。平阴县委、县政府特别重视东阿镇阿胶的生产及原料基地的开发和利用,正在着手规划狮耳山一带“福胶毛驴养殖基地”及“狮耳山及洪范九泉旅游景点”的开发,即中国阿胶自然博物馆的开发。不远的将来,一个全新的中国阿胶自然博物馆将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狮耳山在原东阿城西,海拔250米,山势峻秀,山上有洞、有泉,悬崖矗立如屏,眈视黄河似虎的高山,即虎窟山。原名“云翠山”(奉国寺碑文载),也叫狮耳山,又名死儿山(民间传说,某山大王之子死于此山)。讹为“四楼山”。山南山谷古时有亭有楼,明代进士赵邦彦隐于其中。
旧《东阿县志》载:东阿城西三里,《酉阳杂俎》(禆史
其北岩有“奉国寺”,寺在岩下,岩上有泉,瀑布下注。考在明清时,还是一大胜景。昔乎,现在不见瀑布,不闻泉声,只有水滴下注,积水成池,清澈如镜。这里曾是明代于文定公读书处。古寺尚存一道残墙,和一座石碑。但石碑也一半淤于泥土中,石壁上镌刻着石佛群像(现存六尊),近中还有“卧龙岗(飞龙下将痕迹)”。
虎窟山林业发达,溯自民初“大兴林业公司”,即在该山封山造林。现在仍存有“振兴林业”四个大字的刻石砌于墙上。山林与战争年代破坏殆尽。近五六十年代,重新栽培,订立护林公约。现在满山翠柏,处处泉水。悬崖峭壁,山花烂漫,林荫曲径,时闻鸟鸣。无怪乎往时很多聊城、菏泽、德州及河北、河南临近山东地区的学者、商贾、游客、香客来此游玩避暑,畅想抒情,实乃一休闲避暑胜地。
虎窟山庙会,于每年古历
二、
黄山亦名黄石山、谷城山。位于东阿镇西北方,海拔100米。在东阿古城东北2.5㎞处。《山东通志》载:山在东阿县城(今东阿镇)东北五里。《史记》:张良游下邳,遇圯上老人授以兵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张良从高帝过济北,东见黄石取而葆祠之。今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色颇黄,故谓之黄山。《山水经》注: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期处也。
黄石台位于济南市东阿镇北1公里的黄山山顶处,东阿镇古为谷城,《水经注》载:“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汉相张良)期处也”。这就是黄石老人在“圯桥授书”时与张良相约十三年后会面的地方。现在山顶有黄石公祠,内有汉代黄石公石雕像,五十年代在黄石公雕像旁边立有赤松子和张良手托鞋的跪像。在东阿城北门外也有一处黄石公祠,比黄山顶上的规模稍大一些,60年代以后黄河水患将其淹没了。
黄石公祠旧址
县志记载:“今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其色颇黄”。明正德年间周祚在《黄石公赞》中说:“城东北有山,上列巨石,危若高屋,世祀黄石公”。黄石台高20多米,周围100多米,四壁石崖陡立如削,形如云柱矗立山顶,其黄台北面山顶有一比黄石台小的石台,顶上一翠柏傲然挺立(台上有两石窝酷似脚印,传说是黄石公当年来黄石山所踩而成),形成南北呼应的格局。从山下望去两台呼应,柏树挺拔,形成著名的东阿八景之一的“黄石仙踪”美景。听老人说,黄山西面过去有张良衣冠冢(史记中也记载此事,现无碑刻及封土,故不知具体方位在何处。
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秦代隐士,传有兵书《黄石公三略》等。张良幼年学《礼》于淮阳,因阻击秦王东巡未果,乃更名亡匿下邳,闲步圯上同黄石老人相遇。老人坐于圯桥栏上,见张良走来,观其气概轩昂,待走跟前,坠其鞋于桥下。老人说:“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但又一想,尊敬老人嘛,乃强忍,去桥下把鞋取来,并跪着给老人穿上,穿上以后老人笑着走了,良大惊,见老人去里许折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后五日天明,与我期此”。张良跪下说:是,我等候老人家。
后五日,天一明张良去了,但老人早坐在桥上了.老人生气的说:“给老人期,为何来晚呢,后五日天明再来吧”,后五日,张良鸡叫时就到了,但老人又先来了。又生气的说:怎么又晚了后五日再来吧。后五日张良半夜就去了,少顷,老人携着一卷书来到圯上,笑着说:“与老人期当如是”。于是将书交于张良说:“读是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说后,逐去不见,到天明,张良一看给他的书,乃《太公兵法》,他日夜攻读不懈。后十三年,张良从汉高祖刘邦,过济北谷城山下,见一块黄色巨石正襟危坐的仙翁,即认为是黄石老人的化身了,“取而葆祠之”,以纪念圯上老人相遇之恩。
附:
1.“圯”《水经注》: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经城东屈从县南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
2.《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后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山东通志》载:山在东阿县城(今东阿镇)东北五里。《史记》:张良游下邳,遇圯上老人授以兵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张良从高帝过济北,东见黄石取而葆祠之。今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色颇黄,故谓之黄山。《山水经》注: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期处也。
按:现在山巅黄石残存,上有历代名人题咏镌刻五幅,但历经风雨侵蚀,字迹不辨,不能读诵。庙宇已成废墟。黄石公祠在山下狼溪河西岸,东阿古城北门外,原庙头村北。每年古历三月十八,是黄石庙会,民间传说,实际是张良从高帝过济北,东见黄石,镌刻圯上老人像葆而祠之,石像开光之日,这天就定为黄石公生日。黄石公本是秦代隐士,人们怎么知道他的生日呢?现在黄石公祠只有一点痕迹,黄石刻像已淤埋于地下,昔乎,无痕迹发掘。
附:《访黄山》诗二首
(一)山巅巨石高数丈
(二)黄石本是秦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