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
(2008-12-29 22:11: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英语学习方法 |
浅谈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民族强调“主客分离”,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本文从句子及语篇两个层面举例分析汉英两种语言意合与形合的差异,对两种语言的连接手段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英语教学和英汉互译应当充分认识两种语言在衔接与连贯上的差异,才能使得英语运用更地道流畅,而且能够更深刻领悟汉语的意合特点,进一步指导汉英翻译。
一、何为形合与意合
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两个概念[1]。
申小龙认为[3],由于汉民族注重“天人合一”,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而是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而不重形合;与此相比较而言,西方民族强调主客体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表现的特点就是重形合而不重意合。
二、汉语是形合还是意合
汉英语言意合和形合的区别,表现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句子及语篇层面。但是,何善分[4]认为:“汉语的意合重在句子之内,句子之间还是靠形合;英语的形合也重在句子之内,句子间则多有意合,即靠代词、同义词、上下位词等词义而非形式语法结构达到语篇的连贯——但仍是显性连贯”,这一观点似乎还需要推敲。
且看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首词作为一个语篇,其中没有一个显性的形合标志,没有时间的提示,没有逻辑意思的衔接,几乎全是名词,只有两个表动作方位的词“西下”和“在(天涯)”。但是整首词的意思连贯,富有感染力,完全是依靠读者对词中所描述的各种事物和人之间的联想,由物联想到人,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中国人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即使没有逻辑,没有衔接,语言也可以铺的很开,这是英语所不具有的。
三、语篇的意合与形合
先看一语篇层面的例子。
1a.柯灵,生于1909
1a中汉语整个语篇4个句子通过使用一些时间的表达方式,按时间顺序把整个语篇组织成连贯的一体。柯灵在整个语篇中只出现了一次,后面,所有的句子虽然没有再用代词“他”或者重复这一主语,意思都很清楚,指代明确。
英语的形合,不仅体现在句子的层面,而且在语篇的层面也要有一定的衔接手段才会使句子意思连贯。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就提到,英语句子之间要通过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又称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来实现。所以1a例翻译成英语以后的1b从形式上增加了五个he一个his,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达到“形合”。
四、句子的意合与形合
至于句子层面,汉语的意合就更明显了。比如:
2a.日复一日,这种苦真使我对生活绝望了,我不想再干了,就偷懒,就哭泣,后来,头儿就让我去设在小村边上的一个仓库看库房,黑天白天都我一个人,吃饭时有人送来。
温暖《惊醒》
2b.Day
2a中八个逗号,把各个分句隔开。句子中只有三个“就”,和表示时间的“后来”和“(吃饭)时”,分句间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可言。但是,意思依然连贯。
译成英语后,2b变成了四个句子,因为英语的形合要求英语句子通过一些连接手段在形式上和逻辑上把句子连接成句,不能像汉语那样,可以“一逗到底”。第一句,加了so
五、结语
以上可见,受“天人合一”与“主客两分”哲学思想的影响,中西方语言在句子和语篇的连贯与衔接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汉语重在意合,篇章结构不像英语注重使用各种衔接手段,但是意思却能浑然一体;而英语重在形合,通过使用各种连接手段使这一语言高度形式化和逻辑化。了解这些差异,无论是对翻译还是英语教学都有重大启示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