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神秘的宋代学村——漈上村

(2016-02-26 06:46:42)
标签:

转载

  http://s8/mw690/001nX1Begy6Ym2benlB17&690
    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在闽清县发现一处埋没近800年的古村落,并在村内外找到许多宋代的文物,如石桥、石碑、石蹬、石雕和摩崖石刻,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这一古村落地处云龙乡漈上村,这里是凤凰山旅游胜地所在地。宋代,山上有简易古道通往福州,衔接福州学子进京赶考的古驿道,直通北宋、南宋的京都汴梁、临安。因此,在历时320年的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闽清学子多借道此处进京赶考,涌现出许将、黄唐、郑性之3名状元和黄稹、陈祥道、陈旸、萧德藻、黄师雍等132名进士。漈上村在南北宋时期先后有18人考中进士,考中举人、秀才者不计其数,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学村。《宋史》记载“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的故事,就发生在漈上村,名满天下的北宋哲学家陈祥道、北宋音乐家陈旸兄弟二人也出生在漈上村。南宋时期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著名文学家张孝祥,曾慕名专程访问这里,参观附近的凤凰山,在陈祥道、陈旸读书处题写“起傅岩”三个摩崖大字,朱熹也曾游览这个村,并在陈祥道、陈旸故宅门前题句“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

师从王安石,陈祥道创作《礼书》150卷

  陈祥道,漈上村学子,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及第,一生长于三礼之学,师从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他与王安石的关系亲密,有史书为证。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王安石撰《论语注》,其徒陈祥道则作《论语全解》10卷,师徒配合默契,传为佳话。陈祥道治经,以三礼之学见长,所撰《礼书》百余卷,多得世人好评,成称其精博。故其诠释《论语》,亦于礼制方面最为明晰。如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章,则引《乡饮酒》之义给予阐明:解“师冕见”章,则引《礼》瞽者如老者之义以明之。所引虽未必尽合经义,而旁引证,颇为有见。诸如此类,皆能创立别解;而连类引申,亦多有补于考证。因陈祥道师事王安石,其师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陈亦多所承继,故此书中每每夹杂老、庄思想,特别是《庄子》之文,往往用其作证佐,反映了王安石倡导的新学学派注释儒家经典的特点。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进士第四名及第,从熙宁三年(1070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两度任参知政事,积极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为给变法确立理论根据并反击守旧派,王安石提出“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使门人修撰《诗》、《书》、《礼》三经新义,对新政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与阐发,直接或间接为推行新法服务。

  陈祥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深入钻研礼学(即:“礼经学、礼仪学、礼论、泛礼学”),其中礼经又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礼学的核心,狭义的礼学就是指礼经学;广而言之,包容礼仪学和礼论;再推而广之,涵括泛礼学。陈祥道的任务就是深入钻研礼学,阐释新义为新法服务。为此,他前后修撰五部相关专著,分别是:《仪礼注解》(32卷)、《礼记讲义》(24卷)、《论语全解》(10卷)、《礼例注解》(10卷)、《礼书》(150卷)。尤其是《礼书》(150卷),是对王安石推崇的《周礼》阐发“义理”,阐释新义,受到王安石和朝廷“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的好评,授陈祥道秘书省正字,赐绯衣,名动天下。清代,这部书还被收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标新立异,陈旸创作音乐百科全书

  陈旸,漈上村人,陈祥道胞弟,受兄影响,立志著书,1094年进士及第,《宋史》对他的简略记载是:“中绍圣制科,授顺昌节度推官。徽宗初,进《迓衡集》以劝导绍述,得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奉旨编撰御用音乐百科全书。”

  据史料记载: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陈旸奉表向宋徽宗进献《乐书》200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九十五卷,摘录《诗》、《书》、《礼》、《易》、《春秋》、《孟子》等古代经传中有关音乐的记载,并予以训义诠释;第九十六卷至二百卷,则记述各种乐器、附乐图论。因该书不但论述“引据浩博、辩论亦极精、上体对圣意、贯穿明备”,而且“雅俗音器歌舞,下及民间杂戏,无不备载”,陈旸当即被升任为鸿泸寺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编撰发行《礼记》(10卷)、《孟子解义》(14卷)、《论语句解》(10卷)、《北郊礼典》(30卷),但他珍爱的《礼书》(200卷),却因当时国事多难,战事频仍,故一直到他61岁去世时,该书都未曾刊刻,抱憾终身。直至百年之后,陈旸的后人陈岐,历经多年访求之苦,在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才得到书稿,因得宋宁宗赵扩鼎力相助,并请南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作序,陈旸的这部音乐巨著才得以刊刻问世并流传至今。这部音乐论著,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清代乾隆年间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时,将之收归《四库全书•经部》,从此鱼跃龙门,身价倍增。

敢于直谏,陈安道父子殊途同归

  陈安道,漈上村人,是陈祥道的胞弟,陈旸的胞兄,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及第后,走为官治世之路,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只担任过朝廷宣德郎之类小官,青史无名。

  他的儿子陈刚中,积极参与朝政敢于直谏的作风宛若乃父,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及弟后,即进言建议宋高宗“鉴于民力凋瘵,请求去掉冗员,并废除那些没有意义的繁琐礼节,以节省开支”。宋高宗听后觉得可行,遂官授太府寺丞,令陈刚中常应诏建议,但此后陈刚中所提的建议多不合宋高宗和秦桧的心意。

  绍兴九年(1139年)同科进士胡铨因弹劾秦桧被贬谪岭南,陈刚中愤然摆宴作启相送,启中写道:“屈膝请和,知庙堂之御侮这无策;张胆论事,喜枢廷经远之有人。”秦桧知道后,火冒三丈,陈刚中从此开罪朝廷主和派和秦桧。

  绍兴十年(1140年),陈刚中谏言主战,为宋高宗所不容,秦桧趁机奏请宋高宗将陈刚中等主战朝臣七人一并贬谪。陈刚中谪为江西省安远县令,诗人陆游闻讯后作诗叹息:“同日七人俱去国,何时万里许家还?”安远县地处边远山区,条件极差,瘴气很盛,当地谚语说:“龙南、安远,一去不转。”意思说,到安远是一去不复返的,必然死在那里,果然陈刚中到安远县后,不久就感瘴而死。

  鉴于此,陈刚中成为闽清县家乡人民引以骄傲的知识分子楷模和为官者典范,当时在县里为他立了“一门七进士”坊,这“一门七进士”是指:陈祥道、陈旸、陈安道、陈从道(1151年进士及第,陈祥道族弟)、陈刚中及陈祥道之子陈行中(1132年进士及第)、陈旸之子陈积中(115年进士及第)。因立坊时,不可能知道以后又添了两名进士;陈从道之子陈和中(1154年进士及第)、陈刚中之孙陈问(1235年进士及第),因此,确切的说应当是:“一门九进士”。

诗人慕名游,凤凰山添色彩

  张孝祥,四川省简阳县人,后卜居安徽省和县,南宋初年渡江迁居明州(浙江宁波),是唐代诗人张籍的后代,1154年与闽清云龙乡漈上村陈从道之子陈和中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同科参加考试的还有著名诗人陆游,不巧在这一年,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廷试,所幸宋高宗决定亲自举行殿试,张孝祥遂当着全朝文武大臣的面,从容挥笔,只见其字如龙飞凤舞,文不加点,第一个交了卷。高宗一看大加赞赏,连连称好,便钦定为状元。秦桧见了气恼万分地问:“状元的文章诗书如此了得,不知向谁学的?”张孝祥知道秦桧的用心,便正色回答:“我学的是颜(真卿)书,读的是杜(甫)诗,不知承相有何指教。”秦桧见张孝祥的话中带刺,知道不是对手,只好说:“天下好事都让你占尽了!”

  张孝祥中状元后,便在朝廷上慷慨上疏,要为受秦桧迫害而死的岳飞平反。朋友劝他敛起锋芒,他说,没有锋芒我考进士干什么;我明明有锋芒把它藏起来我考进士干什么;秦桧是奸臣,我不攻击他我考进士干什么。秦桧知道后火冒三丈,遂诬陷张孝祥父亲张祁(明州推事官)想造反,把张祁下了大狱。幸亏天公有眼,罪恶满贯的秦桧在当年十月一命呜呼了,张孝祥就亲自上书给高宗为父平了反。以后张孝祥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为皇帝起草诏书,批阅文件。遗憾的是,张孝祥是秦桧亲信汤思退的门生,因此汤思退遭弹劾时,张孝祥亦被免官,后又被朝廷起用,出任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调动极为频繁,1164年,张浚北伐,荐张孝祥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但不久又因张浚北伐失败,被弹劾落职。

  就是在这沉闷之时,1165年初春,陈从道之子陈和中请假返回漈上村省亲,邀张孝祥同行,张孝祥欣然应邀。他们从临安出发,沿泊闽古驿道,信马南行,经福州直至闽清凤凰山麓,参观慕名已久的陈祥道故里漈上村。张孝祥到漈上村后发现,这个村子果然是风水宝地,她倚峙闽清县凤凰山,山上奇花异木与奇石怪洞交相辉映,景色旖旎,颇似“世外桃源”。山上有块庞大的音钟石,用石敲之,可听到“天、地、君、亲、师”五种鼓击乐声,乡民介绍说陈旸就是在此获得创作灵感,创作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200卷,山上还有许多峡谷瀑布,站在峰顶极目望去,蔚为壮观。乡民介绍说陈祥道就是在此获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灵感,创作《礼书》150卷,名动天下。

  才华横溢的张孝祥,不但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更是当时闻名全国的书法家,因此,登临陈祥道、陈安道、陈旸三兄弟在凤凰山辟圃种梅、读书著作之处,不禁有感而发,写了“起傅岩”三个大字,供乡民岩刻,目前这三个大字依然保存完好。题字之后,意犹未尽,张孝祥还欣然命笔写下后来流传甚广并收录在《千家诗》中的咏梅诗《起傅岩》:“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这首诗采用浙江地区民歌形式,描绘凤凰山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色。被视为张孝祥咏梅诗的代表作之一,目前收录在1742年、1921年两个版本《闽清县志•山川志》。

朱熹漈上游,山水绽书香

  朱熹,江西婺源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及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他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非常推崇陈祥道的《礼书》。他在湖南长沙举办岳麓书院时,订立“学规”,将《礼书》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理学理论中的“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三纲五常”理论体系的提出,是他对中国哲学史贡献之一,因此,他对陈祥道的故里漈上村早有仰慕之心,只是没有机会一游。直到1196年朝廷将他创立的理学定罪为伪学,并将他解职之后,才有暇到闽清一游。

  当时他避学禁移居父母栖息地福建建瓯,寄情山水。恰在此时,他的同乡后辈郑君瑞,被宋宁宗派往福建担任闽清知县,朱熹欣然应邀同往,到闽清后,由于得到县令相助,加上朱熹早已名满天下,因此,到闽清四处游览都有闽清学子相伴。据传当时与朱熹交往甚密的闽清学子有:郑性之(1208年考中状元,所有史书谱志对郑性之的记载中,都提到他师从朱子)、林学蒙、林学履(两人俱从朱学,列祀乡贤)、许俭(俭游朱子之门,人称真儒)。

  朱熹到了闽清后,四处游山玩水,题字石刻,使闽清山水顿然光彩夺目,其中最有名的是在闽清三溪乡山墩村白岩山巅题写“八闽岳祖”四个摩崖大字,还慕名游览陈祥道故里漈上村,在陈祥道、陈旸故宅前题写句子:“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

  近年来,漈上村和凤凰山旅游业也正在筹划中,已与中国外交大学达成协议,在凤凰山麓兴建中国外交大学达成协议,在凤凰山下兴建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联接线,并将凤凰山旅游开发纳入闽清县城新城区规划体系,闽清县城建有陈祥道、陈旸纪念馆,游客不绝。漈上村这个宋代神秘学村以及凤凰山将变成旅游胜地,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黄笃文)

来源:福州晚报  三山巡礼


附一:《际上村人文鼎盛 名人著乐书与礼书》

  由福州市委文明办、福州市委农办、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福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福州晚报主办,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协办的“安利杯”福州最美文化村(社区)评选,本站将带读者探访钟灵毓秀之地——闽清云龙乡际上村。

  际上:宋朝古村,千年桃源

  在五月的晴朗天气里寻访际上,一路途经的农田碧绿繁茂,车子往山间渐行渐深,令人有一种向桃花源而行的愉快感觉。而际上村,恰恰也拥有一个与桃源相似度极高的传说。

  其实自高速路驶出,改行国道,之后省道,通往际上的路并不崎岖难行,一路上乡间公路通畅,山势只是稍稍抬升,而际上村正坐落在海拔200多米的地方。它的特别之处是,越接近村口,越见道路两侧青山翠盖、树林繁密,行至际上村口竟不见民居农田、鸡鸭鹅舍,只见参天古树,听闻潺潺流水。

  那个如今还居住着上千村民、拥有千余亩耕地的村落隐身何处?这便是际上的奇妙:村口有两座青山——“凤凰山”与“龙首山”一左一右拱卫入村的道路,在转过摩崖石刻“起傅崖”之后,眼前的景致才豁然开朗,田野民居映入眼帘。而那两座青山在当地人口中称为雌雄山,相传它们朝开暮合,为村子挡住盗匪兵患,保得村子千年安宁。

神奇传说下的鼎盛人文

  在际上村中的陈家祠堂前,有一块大石碑,碑上镌刻有“十八学士先兆”六个大字。这石碑也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陈家高祖陈柄,在一个仲夏夜为选址盖屋来到了际上村西的山脚,是夜月光皎洁,他在一棵参天松柏树下找到一块大青石想要歇息一会。刚刚坐下,脚下的石洞当中便飞出白鹤,接连七只。陈柄大喜,心想鹤是吉祥鸟,若能捉住养着岂不更好?他紧忙把洞口堵上。准备天亮再来捉鹤。没想到天亮进洞时,发现余下的十一只没飞出去的鹤都死在洞中了。陈柄后悔不迭。

  陈家后来在有白鹤出现的松柏林中起屋居住,并对儿孙管教有方。到了陈祥道、陈旸这一辈,陈家涌现了“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的科场盛事。后人皆认为,如果当年让余下的白鹤也飞出洞,那么陈家总共会出现十八个大学士!后人还对这个故事悟出一个道理:对于子孙的教育不能宠溺羁绊,放手才是成才之方。

  这个小村子为何涌现那么多科举人才,并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但关于陈旸是如何博览群书的,倒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相传,古时际上村口有一棵巨藤横卧村口溪水两岸,少年陈旸每日在桥上往返,一趟都是一百二十步。一日他在浏览书卷之时,突然心生一念,自己每日读书虽多而无法牢记,何不只认读一百二十字,将之背熟读透?遂践行之。

  陈旸的这一独特的读书法,想来为他后来完成宏篇巨制《乐书》,奠定了知识基础。

  南宋进士陈善在《陈晋之(陈旸字)读书法》中这样评价:“读书唯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读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曾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而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也曾慕名来到际上村,并在陈旸读书处题写“起傅崖”三字,咏七律一首,也对陈旸极是景仰。

  乐书与礼书

  2013年,因为陈旸在中国音乐理论史上的突出贡献,北京天坛公园内专为陈旸立了一尊塑像。陈旸所著的《乐书》再度引发人们的关注。

  《乐书》,又称《陈旸乐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百科全书。《乐书》卷目浩繁,共达200卷之巨,收录音乐条目1300余个。这部音乐通史,记载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历代乐制、乐论、八音、歌曲、百戏、五礼之乐等,而且每一类条目皆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详加论证。更为可贵的是《乐书》中还有大量插图,保存了很多乐图资料,据统计全书共有插图517幅,涉及乐器、乐律、舞姿、舞器、舞位、乐器排列、五礼等,可谓无所不包。

  而陈旸的兄长陈祥道的《礼书》,阐述了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之礼制,介绍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如“王及诸侯城郭之制”,“王诸侯大夫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朝天子送逆之节”,冠礼、婚礼、丧礼及丧期,各种祭祀之礼,卜筮之礼,射礼,衅礼,族燕之礼,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以及仪礼中的音乐(包括乐律和乐器)、服饰、车马、仪仗、礼器和祭品等等。

  书中还附有示图781幅,依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核订正,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唐代及北宋学者研究上古礼制的著述多佚失,该书独能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礼学的重要文献之一,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礼学发展,了解上古时代礼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如今,际上村的陈家后人将这两部书的部分图作临摹后装裱上墙,挂在了祠堂当中,成为了独特的祠堂一景。图中的不少古乐器和衣饰,现代人不仅没有见过,就连名字如何读都已陌生。然而村民们祭谒先人,却能时时见到。

  古村千年安静如昔

  际上村值得一说的人文古迹甚多,远不止上述提到的几处。仅村口的宋代古桥就十分令人叹服。古桥全由石礅与石条构成,据村里人说,这保存千年的长石条单根就长有两丈余,重约三四吨。而在当时,人们是如何将这石料运输到此地?又是如何把它们横架于溪上?

  村里86岁的蒋祥育老人还给记者讲述了际上村的众多动人故事,如米石盐石、陈旸辩宝、贤良陂的由来等等。这些古老传说和故事,如同长着青苔的岩石,在村中安静地存在了千年,并未引起外人注意。如今的际上村依然古朴天然,游客罕至。倒是蒋祥育老人,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在退休之后自己出资出力修路、修缮景点,希望能将际上之美推介到世人眼前。

  际上的景区一直未能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不过由于海拔高,空气清新、水质好,如今的际上村成为了城里有机蔬菜的种植基地,种植着大片的芋头和茶籽林。这里农家自产自加工的茶籽油也因为品质好、工艺精,近年来在外颇有些名气。
  对于游人来说,际上行不论是人文之美还是自然之美,人们总能至少收获一样。

  小贴士:带你探寻福州之美

  到际上村怎么走?“福州最美文化村(社区)”评选活动由安利公司协办,安利志愿者温馨提醒各位读者,到际上村由福银高速往南平方向,至闽清云龙出口出。由云龙高速出口至际上村大约7公里,每天有5趟8路公交车往返闽清城关与际上。( 翁宇民)

来源:福州晚报


附三:《闽清神秘的古村名“际上”》
  在闽清县云龙乡东北面约5公里的山坳中,有一个古村落叫际上。这里山石奇异,景色披绿含翠,幽邃静寂。村中点点民居,错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好似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尤其是那些显隐于修竹茂林田垄中的文物古迹,更是无处不在地传递着历史的信息,颇让人体味深刻的文化内涵。 

  定格历史的摩崖题刻 
  走进际上村口,迎面两座大山对峙而立。一座叫凤凰山,一座曰钟湖山。山上石壁至今保留着多处摩崖题刻,其中“起傅岩”题刻最为醒目,细细揣读耐人寻味。在南北宋之交,里人陈祥道、陈旸兄弟青少年时期在凤凰山下植梅读书,后双双登第并同朝为官,且在礼、乐领域颇有建树。前者著有《礼书》150卷、《礼记讲义》24卷、《论语全解》10卷等著作;后者著的《乐书》200卷被收入《四库全书》,是宋代著名的礼仪、音乐理论家。南宋爱国诗人张孝祥(字安国)与陈旸的侄儿陈问是同年进士,他敬佩仰慕陈祥道、陈旸兄弟由来已久。于是不辞路遥专程来到梅邑(今闽清)造访拜谒其故里,在瞻仰前辈读书处时,诗人身临幽境,亲见傲霜红梅朵朵绽放,不禁挥笔书就“起傅岩”三大字镌刻于石壁上。“起傅岩”缘起殷商名相傅说,傅说原在山西省平陆县一个叫傅岩的地方当版筑工,殷高宗武丁见其有真才实学便举贤重用。与傅说相比,陈祥道、陈旸兄弟,同样出身垄亩才华横溢,同样被朝廷重用。后人援引商代傅说筑“傅岩”,国家大治的故事,名曰“起傅岩”。 

  “起傅岩”三字为楷体直书阴刻,字径约1米。字迹结构严谨,笔力苍劲。在其左右侧,还各勒一道圆首碑状题刻。右碑由于年代久远已佚,左碑为张安国作七律诗作一首犹存。诗云:“欲识东君去信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来说。”与凤凰山遥遥相望的钟湖山的石壁上镌刻的“龙首岗”题刻,相传为陈祥道所书。题刻为楷书阴刻,字径70厘米,字迹骨肉相见,端庄浑厚。其旁还勒有20厘米见方的“高折仙桂”、“折桂”两款题刻,这应是后人对陈氏兄弟的赞颂之词。 

  两座宋代石梁桥 
  据史料记载,旧时际上有驿道与永福(今永泰)、闽侯相接。当年梅邑都里等地的商人学子进入省城、北上京都由此经过。因而,在际上曾有多座石梁桥与驿道衔接相通。随着春秋更替、岁月沧桑,仅有两座宋桥保存到今天。一座坐落在村西,该桥为两台两墩、三孔等跨,长35米,宽3.4米,高约6米。桥墩以青石条干砌,其状似舟,尖端逆流,此乃所谓“锐前杀后”之说,主要是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桥面以15块长6.50米、宽0.50米、厚0.33米的青石板五节相连六块并列平铺而成。听当地村民说,当年这里水流湍急,溪上仅有简易搭桥,陈祥道、陈旸兄弟为方便人们的安全行走而倡导修建了石桥。这座桥是闽清县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最长最大的宋代石构梁桥。还有一座桥在村的南面,桥长4.6米、宽1.10米,两岸以青石块干砌成堍,桥面以两块宽0.6米、厚0.35米的花岗岩石板平铺,其上刻有“弟子陈玩、陈翰、陈□□□□观桐□□生一□舍桥梁一条”(□为字迹被风雨侵蚀,难以辨认)等铭字。据查,捐建者陈玩就是陈祥道、陈旸兄弟的父亲。由此可见陈氏父子对家乡的乐施善举,堪称贤模。 

  千年古坝“贤良陂” 
  际上村有一条名曰雌雄溪的溪流在村中蜿蜒向西平缓流淌,可溪水流经村口处,河床却折转直下形成极大的落差。在这约30米宽的石岩河床上,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直径在20厘米~30厘米不等的竖式洞穴格外醒目。村民告诉说,这里是“贤良陂”遗迹。那是在南北宋年间,陈旸目睹家乡二都(今云龙乡)农事灌溉用水需求无序,于是便倡导下游乡亲们兴修水渠,在际上水头建筑拦水陂坝,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也许有人不解,当年为什么要选择在如此陡峭的河床上建筑拦水坝?原来这里的河床为整体的花岗岩结构,在岩石上凿洞立木桩,坝体材料则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松木、芒草、黄土等进行穿插叠压夯构,即牢固又经济。此乃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典范,堪称闽清水利工程史上的创举。陈旸在绍圣元年(1094年)考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人们为铭记陈旸的功绩便将拦水陂取名为“贤良陂”。 


  “十八学士先兆碑”和凤凰柱 
  在际上村,人们可以看到立在陈氏祠堂门前的一块刻着“十八学士先兆”字的石碑和遗留在村口的几根花岗岩圆柱残段。关于石碑和古柱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际上村历史上曾经有十八位学子考中进士、举人,人们为之立碑;二说是际上陈氏四世祖陈柄,梦见十八只仙鹤展翅飞翔,以为此乃吉祥先兆。因为“鹤”与“学”在闽清方言里同音,如斯似乎预示村中将来会出现一批学士、学者。后来果真应验,于是立十八根古柱,名曰“凤凰柱”,寓“深山飞出金凤凰”之意。两种说法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在南北宋时期,际上的陈祥道、陈旸兄弟五人有四个登第,陈氏家族一门九人为进士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际上村的《陈氏族谱》中看到这样记载:“陈祥道,陈玩次子,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登许安世进士;陈安道,陈玩三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登黄裳榜进士;陈旸,陈玩四子,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陈从道,陈玩五子,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登赵逵榜进士;陈刚中,陈安道次子,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登李易榜进士;陈行中,陈祥道长子,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登张九成榜进士;陈积中,陈旸长子,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何粟榜进士;陈和中,陈从道长子,宋高宗绍兴二十四(1154年)张孝祥榜进士;陈问,陈刚中孙,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陈氏理学世家,自宋英宗起,到宋理宗,扬名了160年,被古今传为佳话。 
  其他历史遗迹 

  在际上村南部山腰的田垄中,有两尊石雕翁仲和四尊瑞兽。两尊翁仲身披铠甲戎装,双手持剑,威严凝重;四尊瑞兽为石虎石羊,造型简洁古拙,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宋代石雕风格。据村民讲,这几件石雕文物前些年是在稻田中被人们发现掘出的。根据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它应是墓葬的附属物。在距石雕不远处,有一块近千平方米的台地,这里便是曾经名噪闽中一带的开闽寺遗址。据考,开闽寺原名开明院,始建于唐天复二年(902年),宋代进入繁盛时期。当年这里僧侣众多,香火旺盛,田产多达数百顷,清代末期逐渐衰败,后损毁。在遗址中,我们看到保存完好的带有铭文的宋代石槽和做工精细的清代建筑柱础;还有一块保存完好、立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石碑记述某村民与开闽寺存在土地纠纷事由,经福州郡守李拔主持,公证断判了开闽寺和四周所属田产等内容,这类石碑在闽清是首次发现。此外,坐落在凤凰山下的陈氏祠堂内,悬挂着“博士”、“进士”等牌匾也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神主龛上保存的旧时的陈氏历代元祖宗亲神主牌,牌首作双凤朝牡丹图案,左右两侧以双龙修饰,牌座为浅浮雕吉祥图案,牌面黑底金字,陈祥道、陈旸、陈从道、陈安道等名儒赫然在目,甚为珍贵。

  际上村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沧桑,许多文物古迹虽被历史长河淹没,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寻觅到历史的踪迹。       ■林跃先

来源:福州晚报

附四:《陈祥道陈旸纪念馆 成文化旅游新亮点》

    最近,闽清县陈祥道陈旸纪念馆修缮一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一游。该馆坐落在闽清县城的闽清第一实验小学左侧,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游客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馆址。 

    据了解,刚刚修缮一新的闽清陈祥道陈旸纪念馆,始建于宋代,2001年重修,位于闽清县城的南山之麓,毗邻闽清县第一实验小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纪念馆保存着二陈的珍贵资料,包括陈祥道编纂的《礼书》150卷,陈旸编纂的《乐书》200卷。在纪念馆门前,记者发现两侧的楹联“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笔墨真迹。  
    
   图为陈祥道陈旸纪念馆主体建筑,建筑占地900多平方米,建三层半,18米高。

    史书记载,陈祥道,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及第,一生长于三礼之学,师从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他与王安石的关系亲密,王安石撰《论语注》,陈祥道则作《论语全解》10卷,加以诠释,传为佳话。陈祥道出仕27年,年72卒,其墓在现闽清县白樟镇下都村,颇有规模与气派,前有石像石兽戍守,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陈旸,陈祥道的胞弟,受兄影响,著书颇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陈旸进京向宋徽宗献《乐书》200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九十五卷,摘录《诗》、《书》、《礼》、《易》、《春秋》、《孟子》等古代经传中有关音乐的记载,并予以训义诠释;第九十六卷至二百卷,则记述各种乐器、附乐图论。 

    值得一提的是,1164年,陈祥道之子陈和中的好友张孝祥,时任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北伐失败被弹劾落职。就是在这沉闷之时,陈和中刚好请假回乡省亲,遂邀张孝祥同行,张孝祥欣然应邀。在陈和中的故里闽清二都际上村,张孝祥登临陈祥道、陈旸在村中凤凰山辟圃种梅、读书著作之处,有感而发,写了“起傅岩”三个大字。张孝祥离开际上村后,闽清人共同出资将张孝祥的题字“起傅岩”,摩崖岩刻在际上村的凤凰山麓,从此闽清二都的际上村名满天下,至今仍然被誉为“宋代古村”。目前这里已经是闽清县的著名旅游景区,景区的标志性文物就是张孝祥的笔墨真迹“起傅岩”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黄笃文)


附五:《宋代古村——闽清云龙际上村》

       这可是个文人雅聚的好地方,地处离县城十五公里的深山里,她清雅深幽,她欲露还羞,呵呵,光是她浓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就足以让人一往情深、流连忘返了。
        还是先带大家看看她迷人的风采吧。 
       飞瀑印月:据风水学说,凡是有瀑布的地方就会出人才,这里的际上村就出了我国宋代音乐家、丞相陈贤良,而且,陈家“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看来,风水之说,不服不行,呵呵。
       这个小小的山村,宋代出了十八个进士。苏东坡、王安石曾到此饮酒。图上摩崖石刻为状元、著名诗人张孝祥手书。旁边有宋诗四大家题诗。
       际上石刻群在际上村村口雌雄溪两岸的凤凰山和钟湖山崖壁之上,两山隔溪对峙而立,中间有一座石桥相连。“起傅岩”三字为楷体直书阴刻,字径约1米,为南宋状元爱国主义诗人张孝祥所题,字迹结构严谨,笔力苍劲。“起傅岩”是南宋初期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著名文学家张孝祥亲笔手书,摩崖大字附近还刻写张孝祥咏物诗《起傅岩》: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手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
         宋代古桥边,新建酒肆---拜月楼:龙吐清泉,日听溪声夜听月;凤鸣幽谷,朝观山色夕观云.  千年前左右,苏东坡,白玉蟾,胡诠,姜白石,张孝祥等,宋代一代大儒,常出没聚会于此地!
  柳永大词人曾是这古村的常客。雨铃霖词即写于此地。"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游作忠   诗人  作家  书法家)


来源:新浪博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