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主要观点与做法

(2018-05-04 14:42:57)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阅读与思考

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2)主要观点和做法 

 

叶澜在《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中提出:真正人的教育,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的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只有有了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1]。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一、叶澜的重要观点:[2]

 1 叶澜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的核心任务;

2 叶澜21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3 “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的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二、叶澜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视角而是从激发课堂班级学校的生命活力三个层次的改革入手[3]

1、三个“转换”[4]

(1)    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2)    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3)    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2、四个“还给”[4]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4)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3课堂教学七条:[4]

(1)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    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

(3)    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    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6)    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的沟通;

(7)    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4班级建设七条: [4]

(1)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    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    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特色;

(5)    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    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    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5、好课“五标准”[4]

 (1)、有意义。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3)、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参考文献:

[1]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

[2][4]摘自叶澜. “新基础教育理论简述”http://wenku.baidu.com/view/66b0f60e76c66137ee061941.html

[3] 李海蓉. “新基础教育”的生命教育观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