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主要观点与做法
(2018-05-04 14:42:57)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阅读与思考 |
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2)主要观点和做法
叶澜在《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中提出:真正人的教育,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的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只有有了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1]。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一、叶澜的重要观点:[2]
2、
3、
二、叶澜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视角而是从激发课堂、班级和学校的生命活力三个层次的改革入手[3]。
1、三个“转换”[4]
(1)
(2)
(3)
2、四个“还给”[4]
(1)
(2)
(3)
(4)
3、课堂教学七条:[4]
(1)
(2)
(3)
(4)
(5)
(6)
(7)
4、班级建设七条:
(1)
(2)
(3)
(4)
(5)
(6)
(7)
5、好课“五标准”[4]
(3)、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参考文献:
[1]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
[2][4]摘自叶澜.
[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