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民俗
(2010-01-21 20:15:18)
标签:
春节民俗腊八粥糖瓜扫房春饼元宵杂谈 |
分类: 北京记忆 |
摘抄,只为支持民俗的传承。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
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元宵节、直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腊八粥:老北京的腊八粥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腊八蒜: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糖瓜: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
掸尘扫房子: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炸豆腐。
腊月二十六:煮白肉。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宰鸡赶大集: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放爆竹: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吃年夜饭: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压岁钱:“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祭祖
送财神
隔年饭: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
大年初一:扭一扭。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二: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灯会: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
春饼:薄饼,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
猪头肉:“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正月里不剃头,过了二月二才可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