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岛游之重识台湾--日常的台湾
标签:
旅行台湾环岛游诚品书店静思宗教一贯道风灾与地震棒球垒球槟榔 |
分类: 亚洲行 |
短暂的八天,从基隆到台中,从高雄到垦丁,又从花莲回到台北,翻越了阿里山,穿越了北回归线,品味到了高山冻顶的茶香、古坑咖啡和珍珠奶茶的浓香,品尝到了莲雾的香脆、释迦的甜腻和满口留香的凤梨酥,朋友问起我对台湾的印象,随口而出的不是故宫的宝物,也不是101的新年焰火,更不是日月潭、阿里山,而会是诚品书店、寺院义工,当然还有“吃”,街边摊、夜市、阿嬷茶蛋、奶茶、凤梨酥、竹炭花生...到台湾,一定不要期待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而是体味陈丹青笔下“日常的台湾”那种自然、轻松、温良的生活状态和处世态度。
小本生意
在台湾,商业很发达,但与北京的大型商厦、超级市场、高级酒楼不同,这里多是小商铺、小菜馆,即便是“统一”、“全家”、“莱尔富”排名前三位的商业连锁机构,开设的也多是小型的社区便利店,而家乐福之类的大型超市,都是在市中心以外的地方。
要体会台湾社会的温情,你就一定要去吃台湾的小吃,哪怕是小店、小摊儿,哪怕是一杯奶茶,一碗牛肉面,都会做得如此有诚意。在繁华城市的间隙里,仍保留了空间给平民百姓,一家人凭借双手来换得有尊严的生活。
台北市区一家小餐馆--老哥水煎包,只有三张餐桌,厨房占据了门店的大部分。

高雄市区的一家连锁糕饼店--“不二家”,不起眼的门脸,却是一家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

高雄一家客家菜明档口,同样的现场煮制,灶台、煮锅打理得干干净净,煮菜的阿姨身着白色制服,看不到一点油渍。
去知本的山路上,一家旅游局认定的接待旅游团队的餐厅,餐厅打理得宽敞、干净,小狗只在门外等着进出的客人是否可以带给它一些食物。在台湾,我们每顿团队餐都是十菜一汤加果盘,每个菜都是八到十寸的大盘儿,青菜、鱼、煲汤、扣肉...顿顿都有,菜量大的有些浪费。
台北圆山大饭店后山自发的“早市”,也算不上什么市场,只有这两辆贩卖猪肉的小货车,还有两个蔬菜摊儿,一个卖饼干的小三轮车。猪肉没有注水,很新鲜,老板兼做司机和售货员,随你要哪个部位。清晨,附近的居民或晨练的老者,途经此地,顺便采购回家。
垦丁海滨的小商铺,旺季经营水上娱乐项目,淡季卖些水果、饮料,中午,家人围坐一起吃碗面条,也很快乐。
很多台湾人经营着自己的小商铺、小餐馆,不仅仅是维持生计,还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这其中,又有很多象“阿嬷茶蛋”那样,固守着一份家业,延续着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同样的事情,而这份坚持,如果只是为了挣钱,是无法做到的,因为这样的小本生意是不可能发大财的。
这让我想起一部日本电影《我爱乌冬面》,影片的主人公松井香助从纽约回到家乡(乌冬面之乡赞岐县),为谋生到杂志社工作,做了一个乌冬面的专栏轰动日本,他吃遍了家乡城镇乡村的乌冬面,读者也跟随专栏的足迹蜂拥而至,原本宁静的家乡热闹起来。被炒热的乌冬面并没有打动松井,他也一直不能理解父亲每天坚持做乌冬面的执着。直到一次在很偏僻的乡间,一个阿嬷为他生火煮了一碗乌冬面,清清的汤料,撒上青绿的香葱末,没有特别的调料,但却让他懂得了乌冬面的味道,他开始真正爱上了乌冬面。父亲的突然病逝,开始让松井领悟父亲已经将每天所做的乌冬面,赋予了爱的味道,他的乌冬面每天都会让学校的小孩子享用开心的午餐,他的乌冬面每天都会让老主顾满足的离开...而这些味道即将随父亲去了...松井将自己封闭在厨房里,终于做出了父亲乌冬面的味道...故事很简单,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父子之间的亲情,如同那碗清汤乌冬面,慢慢的品味...
台湾的清晨
日常的台湾没有什么特别的,人们工作、持家、读书、学习。
新竹一个体育公园,在一起打门球的不只是老年人。坐在轮椅上失去了双腿的男子,正在指导那位中年妇女如何击打。门球的运动量不大,很适合老年人,大陆也曾流行过,但现在很少看到了。

正逢周末,业余棒球队正在训练,准备参加台南民间业余棒球赛,看看这位击球的队员,招式和准确度都很棒,但再看他那凸显腹部的身段儿,一定是业余选手。一个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女儿来为爸爸帮忙、加油。球场旁的跑道上,年轻人跑步,老年人快走。一位老者赤脚慢跑,大概是为了接地气,我走了一圈,他跑了两圈。
台湾的棒球始于日据时代,慢慢的喜爱这项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台湾开始有了棒球的职业联赛,学校里也都有棒球队,民间组织的一些比赛,吸引了很多台湾民众。其实无论是棒球、还是垒球,都既需要技术,又需要体力,更需要团队,真的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记得,七零年代后期,北京多数小学的条件并不好,刚从活动板房搬进楼房的教室,哪有什么条件玩儿这些,我的班主任张老师,教我们算术,她身材高大,体态微胖,皮肤白皙,嘴唇红润,代一幅金丝边眼镜,在那个时代算是打扮很洋气的了,她用棉布缝制的沙包代替垒球,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个球棒,在泥土地上画了一个不标准的小球场,教我们打“垒球”,一到课间休息,我们就兴奋的跑到草场上,张老师也和我们一起玩儿。真的很感激张老师,是她让我们拥有了快乐小学生活,虽然只有两年,她就调走了,也没有留下照片,但我能永远清晰的记着她的容貌。现在想起来,还很温暖。
体育公园旁边的一小片农田里,勤劳的人们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
台北圆山的清晨,空气清爽,老人们在这里晨练。这里的绿色令人神清气爽,我也跟随他们上了山。
圆山上,一座民间的寺庙,七点多种,寺院的僧人就开始诵念经文,木鱼声、钟声、唱经声,在安静的早晨,回荡在山间。清早就来上香拜神的人,口中念念有词。寺院边的厨房,还为上香的人、晨练的人提供斋饭,不好意思上前打扰,听了一会唱经,就离开了。
台湾的宗教
在台湾,多数人信奉道教、佛教,而原住民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的较多,还有一贯道、伊斯兰教和各种各样的民间神教。
台湾的道教有很多信众,而很多台湾民间神教,也都被纳入道教范畴,无论繁华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间,很多地方都会有道观。道观建筑,也非常注重建筑雕刻,八大仙人和他们的法器,是最多见的。
这是高雄市中心一栋高级公寓楼下,道观里香火很旺,有人开车来上香。
台湾佛教还是有更多的信众,寺庙的数量虽比不上道观,但规模和占地都要大得多,象中台禅寺、文武庙等大型寺院也很多。
在中台禅寺,无论男女出家人,都称为师傅,绝对不能把女师傅叫做“尼姑”。中台禅寺还有很多的信徒来此做义工,为我们导览的两位女义工,和善而且周到,年岁大一些的为我们讲解寺庙的建筑和佛教文化,岁数小的引路、搀扶老者。讲解的义工很努力、很认真,她的左脚有些跛,但却一直走在前面,介绍中台禅寺的建筑细节和设计特点,讲解每个楼层的功用和佛教意义,还会用很委婉的言语提醒客人不要随意乱摸或妨碍别人,她也很自豪的告诉我们,自己的儿子在寺庙的中学里念书,学校里教给孩子的是“对上以敬,对下以善,对人以和,对事以真”,从她的脸上和眼中,你能感受到真诚和热忱。
“一贯道”是从小听说过(在大陆曾被冠以“一贯害人道”而取缔的宗教组织),但直到此次台湾行,才真正接触到。一贯道主张五教合一,就是将儒、释、道、耶、回五教的教义结合,主张素食,无需剃度,象教堂的唱诗班一样诵经,但又敲击佛教常用的木鱼和铜钟,身披类似佛教的袈裟,寺庙很象道观...似乎有些混乱。
在台东,乡镇的路边,随处可见的是教堂。有些地方,路边的坟地墓碑上,都竖立着十字架。
书香生活
台湾人的诚品书店是有名的连锁书店,这是位于台北市中心的旗舰店。
书店里一排排敞开式的书架,图书的分类很细,文学、时政、历史、建筑、艺术、生活...种类很多。
这天是圣诞节,书店里依旧人很多。
书店里的空间、灯光、座椅,给顾客一个轻松、敞亮的环境,置身其中,更像一个图书馆。
2009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又到了位于台北的敦化南路的诚品书店,虽然是新年夜,书店里还是有很多看书的人。诚品敦南店二十四小时营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深夜逛书店,这也使诚品成为台北市重要文化地标。
台湾人喜欢读书,不只是诚品书店,也不止在台北。圣诞夜,桃园县中坜市的一家书店,不起眼的门脸,里面却是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书店,晚上十点还没有打烊,书店里静静看书的多是年轻人,他们没有参加圣诞派对,而是选择在书店里度过。
在花莲的酒店里,门口一家“静思书轩”(http://event.daai.tv/jingsiyu/user/master.php),别致小本和书签吸引了我,简单的语句,浅显的道理(静思语录:“爱 要浓淡合宜”、“凡是知足 就会海阔天空少烦恼”、“心有善念 就是福”...)后来才了解,这是“慈济基金会”开设的,而它的创办人证严法师提出基金会的理念:“慈善是人类希望、医疗是生命希望、教育是社会希望、人文是心灵希望。”
温良的处世态度
在诚品书店里,太多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台湾的书籍价格也挺贵,一般书籍都要几百台币(折合人民币几十甚至上百),想买一本大陆被禁的政治类书籍,有两本相似的书籍,不知有何区别,向一旁整理书籍的年轻店员询问,没想到,他竟很快的将书籍各自的侧重点讲了出来。
在静思书轩,只有一个年轻的女店员,象名片夹的台历,象工艺品的镇尺,象电话簿的书册,顾客好奇的摆弄和询问,并没有遭到“白眼”和责怪,只有耐心、宽容和微笑。
这样的礼貌、笑容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而我们这些来自彼岸的人,却象受到了很大的礼遇,诚惶诚恐。
如此的感受当然不止我有,陈丹青也曾在台湾遇到过自认为很尴尬的事,他也曾“本能预备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在零星小节上的不专业,不认真,权责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随时随地的日常经验。”
槟榔文化
而与这样温良的处世态度,形成了反差的是台湾独特的槟榔文化。
这又高又细的槟榔树,给台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让很多台湾人沉迷于槟榔。
台湾人食用槟榔经常添加石灰等物,咀嚼时口中充满鲜红的汁液,样子极为不雅,尽管槟榔对健康有害,甚至致癌,嚼槟榔还是成为很多长途司机们用以提神的“口香糖”。而和槟榔一起孕育而生的“槟榔西施”,更曾经是台湾公路边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如今的槟榔小店,已不再只卖槟榔了。
地震与风灾
台湾的地震、台风很多。在我们临行前,花莲外海还发生了六级以上的地震。
台湾人永远不会忘记发生在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死亡2321名,八万以上的人受伤,四万多栋房屋全部倒塌,还有四万余栋房屋不同程度的损坏。台湾人更不能忘记2009年的八八风灾,“莫拉克”台风让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在泥石流中消失,村里的398人丧生。
我们到达台东的知本,一座顷刻之间被山洪冲倒、冲走的酒店,如今,这里还到处遗留着从山上冲下来的碎石和漂流木,没有了树皮的树干和树枝,令人伤感。灾难让人心痛,也让人坚强。
八天的台湾之行,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台湾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人生态度。我也终于明白,在新加坡为何会有“哈台族”,不只是吃小吃,逛诚品,吸引他们的还有台湾“不失传统又能与时俱进的文化空气”,台湾人的温良和真诚。二十年前就发展和富裕起来的台湾,至今还有很多人平静的生活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