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儿巴广场女活佛库玛莉 |
分类: 亚洲行 |
加德满都位于中部巴格玛蒂专区的加德满都河谷,历史名城,1768年起成为尼泊尔首都。
杜儿巴广场(Durbar Square)
杜儿巴广场是加德满都最有名的广场,也是观赏尼泊尔寺庙建筑的好地方。这里囊括了尼泊尔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的古迹建筑,广场上有五十多座的寺庙宫殿,很多寺庙的外观看来十分相似,主要有库玛莉寺、纳拉扬神庙、湿婆神庙、湿婆─巴瓦娣庙屋、普拉塔布马拉国王雕像、哈努曼猴神宫、库里须那寺等,这些古建筑从中古世纪以来,虽几经毁坏、修复,但一直维持原有的建筑形式与风采。1979年整座广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
杜巴广场区由三个分散区域组成,南面是Basantapur广场,西面是广场的主区,聚集着许多寺庙,东北是广场的副区,那里有皇宫旧址的入口,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一片开阔地带叫Makhan
街,它曾经是加德满都的交通要道,现在已经成为一条很有名的步行街。
穿过一条加德满都的商业街,我们从广场的南面部分的Basantapur广场进来,一座十六世纪建造的红色砖木结构的寺庙首先映入眼帘,木雕的工艺非常精湛,无论是柱子还是窗框,都刻有大量的神像、兽行等宗教色彩的图案。
这个广场由几栋白色的建筑组成,始建于16世纪,原来是王室祭祀、办公用房,而左边一排现在已经成为了居住用房,政府每年都会投入资金重新粉刷,不过这样的简单保护的确会让我们失去它们。
位于杜儿巴广场入口左侧是十八世纪中叶的建筑--女活佛库玛莉寺,红色砖木结构,木窗上雕刻有许多神像和孔雀图案。为欢迎前来参观的游客,居住在此的女活佛库玛莉会在规定时间,从二层的窗内露出她的脸,俯视院中的游客,并为人们祈福,只有几秒钟。和很多画面中一样,她穿着鲜艳的红色纱丽,头戴王冠,脸庞端庄,黑色的眼睛下用粗黑线描得向上翘起,透出一种威严,也很漂亮。
“库玛莉”是处女神,必须从尼瓦尔族中姓释伽、四到五岁的女孩中,经过非常严格的挑选,据说要符合三十二种特征,被选中的女孩子首先要被集中在一个庙里,夜晚人们用鬼神的面具和血淋淋的羊头或水牛头吓唬这些女孩子,被吓哭的女孩子就会被淘汰掉,只有始终镇定自若的才会被选成为女活佛。被选中的女活佛虽然年纪很小,却要经历一次从人到神的转变过程,她住进这座庙里,平时不准离开,因为女活佛的脚是不能着地的,大的节日由人们抬着到街上接受人们的祝福。而女活佛有了第一次月经来潮或平时不小心划破了皮肤,她的活佛生涯就结束了,因为女活佛是不能流血的,她又要经历一次从神到人的转变,此时又会选出新的库玛莉接替。曾经被人们捧得高高在上的女活佛们,变成普通人后虽然得到了很多的物质财富,但她的生活已经因为她儿时的孤独改变了。
库玛莉寺内精美、细腻的木刻,令人惊叹。
广场正中是三座红色砖砌基座、白色主体、红色屋顶和柱子的寺庙,高高的红色台阶上,人们悠闲的或座或卧,有看书的学生,有玩耍的孩童,还有看晒衣服的妇女...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可以和他们的神灵一起生活。
我们的导游是留学生兼职,他也分不清每一座寺庙的名字、建造年代,只是走马观花一般带着我们行走在广场上。不过,即使你分不清这些寺庙,你只要在其中穿行,就可以感受尼泊尔浓浓的宗教文化。
寺庙里虔诚朝拜的人、寺庙外卖花的人、寺庙旁居住和生活的人、寺庙上用粉笔书写的文字...这里的一切都赋予了尼泊尔民族独特的文化。
杜儿巴广场第一部分的尽头,是坐落在转角处的湿婆─巴瓦娣庙屋,这座以红砖砌造为主的庙宇,正好隔着广场和库玛莉寺遥遥相对。这座寺庙里面供奉有印度教主宰破坏的“湿婆”神和妻子巴瓦娣,神像都是由简朴的木雕刻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