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大同云冈石窟北魏石刻艺术色彩 |
分类: 自驾游 |
终于结束了三个星期的繁忙工作,在闲暇的周六,又和老公驾车出行了。从北京沿京张高速,转到宣大高速,车行300公里,即可到达山西大同(高速路费往返260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矿,从高速出来,停车问路,打开车门,地面上覆满了黑色的粉末,鼻腔中也被来往车辆卷起的粉尘充斥着。我曾到过同属于大同管辖的北岳衡山的悬空寺和五台山寺庙群,那里像是与世隔绝的一片圣土,青山围绕,气候湿润,空气清新...而眼前的大同市区却截然不同。
路边停靠着一辆出租车,向司机师傅询问云冈石窟的位置,他用很浓重的大同口音告诉我直行,当我上车后,他又追过来告诉我们,从红绿灯十字路口左转,新开了一条直达云冈石窟的旅游公路,更好走些,真是热情。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老公曾经来过,也就不再进去了,我一个人背上照相机,跟随着几个来自山东的游客,完成了云冈石窟的“蹭导”游览。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后期造像工程则以民间为主,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这三大石窟我都参观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堪称绝世,洛阳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而云冈石窟则是以皇家开凿石窟造像而闻名,并且石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
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史称灵岩寺,前面断壁高约25米,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大佛两侧的小佛像也相当精美。
透过开凿时窟内上方留下的洞口,冬日的暖阳照射进阴暗的石窟。
导游说,这个洞是整个洞穴开凿的重要通道。
第四库已经风化。导游说,风化的主要原因是煤矿资源多,土层内含硫量多,造成酸雨,酸雨对石刻、石窟的腐蚀很严重。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后清代修复时,将佛像度了金身。
两旁的佛像色彩依旧鲜艳。
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佛像身上的很多小孔,是清代重修时,为保存石像而将佛像全身糊成泥塑留下的钉木条的孔。这也是窟内佛像显得很富态的原因。
外室两侧的壁画也是清代重修时留下来的。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外室同样留下了清代修复时的造像和壁画。
第七八又是一组双窟,保留不是很完整。
第七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
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保存较好的是窟内西侧的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的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十窟又是一组双窟,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佛像体态优美,比例协调,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色彩鲜艳。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窟顶绘有色彩鲜艳的佛教故事图案。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
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洞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但保留完好。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佛像的面部表情安详、和蔼。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
21-45窟不再是皇家石窟,多是民间造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