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湘西古镇石板路古城楼沱江水老房子吊脚楼美食 |
分类: 自驾游 |
霓虹灯映亮了穿城而过的沱江水,水中还有很多游客们放的“河灯”,蜡烛烧尽了,一些残骸全部被丢弃在江水中,清晨起来,水面上漂浮着很多的垃圾,我们眼前的沱江已经不再是沈先生记忆里那条“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的沱江了,“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较大的关系”中的水已经不复存在,而凤凰古城也早已经没有了“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的肃穆,取而代之的是喧嚣和电子乐。
我们按照手绘图上的介绍,找到一家“水上楼”的餐馆,这里餐馆的厨房临街,用餐的桌椅在里面靠江边,因此进门的地面上都很油腻,初来乍到会有些不适应,但每个餐馆都这样,也就见惯不怪了。第二天的两顿正餐,是在旁边一家“潘长江餐馆”吃的,之所以叫这样的名字,是因为老板和潘长江长得很像,并且参加过模仿秀。
当然要吃些特色菜:血粑鸭、辣子鸡、腌萝卜、苗家酸鱼...血粑鸭的做法很特别,预先将浸泡过的糯米装入盘子,宰一只鸭子,将鸭血放入盘中加盐拌匀,鸭血凝固后上锅蒸熟,冷却后切成1-2公分厚的小块,用油炸至外脆里软待用,再将鸭块、猪肉块加花椒、蒜头一起炒香,加酱油与水大火煮30分钟,放入红绿辣椒片,再加入加工待用的血粑,收汁后上桌。鸭汤煮过的血粑软而不烂,咀嚼起来需要些功夫。
这里的人特别喜爱吃酸食,而这种酸食是由于以前居住深山之中,很不容易吃上鱼肉类和蔬菜、也缺盐,家家户户都有坛子,将新鲜的鱼肉菜制作成酸鱼、酸肉、酸菜,以便保存和食用。苗家制作酸鱼多用鲤鱼。酸鱼的作法是将鲜鱼用清水洗净,剖开去其内脏、置于酸坛内、撒上一些辣椒面、盐、再与生姜、大蒜、香料拌匀,过三四天后,再将坛里的鱼取出,在酸坛底放上一层糯米饭。根据鱼的多少,一层一层装入酸坛内。摊一层鱼、撒一层糯米面或玉米面,每层都得用手压实。装完以后,再压上一层拌好的糯米饭,接着密封、盖紧。这种酸坛坛口有一个盛水凹槽,下放进适当的水,与外界空气隔绝,不使坛内的酸鱼氧化变质,这种制作酸鱼的方法,时间愈长,味道愈好。三四个月后,生吃或煮吃,色味形俱佳。我们要的是小炒做法,鱼肉很软,没有腥味,只有鱼香味。腌萝卜更是酸中带甜,甜中带香,开胃下饭。
咳,想起吃,我就会思绪万千,真没出息。
第二天早晨,本想让自己睡个“自然醒”,可不到八点,肚子里又是饥肠辘辘了,老公还睡的很香,没办法,自己起来,出去找食物。
一出客栈向右行,不希望错过古城的每个角落,于是准备穿过北门,先到对岸。
清晨的沱江很是安静,跳跳岩、跳岩、风雨桥,三桥呼应,倒映江中,偶尔穿行的人们,江边古朴的老房子,虽然不再清澈的江水,远处的山,近处的树...一座的确美丽的古城。
从跳跳岩向东眺望,虹桥、青山、长城、沱江、小船、吊脚楼...美丽图画。
沿跳跳岩走到对岸,“跳跳岩”大概是因过桥人的动作需要一跳一跳的而得名,走在跳跳岩上,脚步也变得欢快起来。
从北岸向对岸望去,古老的北城楼、城墙保存完整,红红的灯笼掩映在水中,可惜,沱江水太脏了。听朋友说,他们去年夏天来的,沱江水不但脏,而且总有阵阵臭水味道侵入鼻中,总想逃走。
街道上游客很少,干净的石板路上,当地的居民已经背上竹筐外出了,在安静的街道旁,随便找了一家小快餐馆,一个年龄也就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租下了这家位置有些偏僻的小餐馆,以卖汉堡包和米粉为主的中西结合的小快餐店,找了两个看上去更小些的同乡女孩儿做服务生,很干净的小店,我要了一份肉丝米粉(4元),一个鸡蛋(1元)。湘西的米粉口味上和长沙、桂林的口味不同,加了花椒做佐料,有些麻麻的,软软的、热热的米粉进到肚中,顿感精神百倍。
安静的街道中,一张小凳,一根银针,一个匝着发髻的老人,静静的绣着什么...
沿着北岸继续前行,古老的房子,古老的水车,还有工作的人们。
街道很窄,这里的运输,依靠马匹驮运,运输的人只是牵着自己的马,他们的步伐并不急促。
昨天晚上,从我们住的吊脚楼上看到的这家灯火通明的酒吧,外面挂满了啤酒瓶子。
曾有人将凤凰古城称为中国十大古镇之一,除了被污染了的沱江,这里还是很有特点的。我到过周庄、丽江古城、束河古镇、大理古城,全都是溪水环绕、小桥流水...而凤凰则是沱江穿城而过,卧于江上的虹桥、江边伫立的吊脚楼、穿过江水的跳跳岩、跳岩、古老的民居、城楼...这一切,都在讲述它古老的故事。
回到客栈,把老公叫起来,我们开始了一天古城的游历。
来之前就做好了些功课,也有朋友告诉我们,凤凰古城是一个可以在这里休闲生活的地方,无需购买每张188元的门票,去看什么景点,这里唯有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值得一看,可是这里的旅游部门将门票景点打包,只卖通票。我们也只想在这座古城里悠闲的走走,去感受它的古朴。
沱江的南岸是用紫红沙石砌成的古城墙,典雅不失雄伟。
北城楼保存完好,这里的妇女手提竹篮,叫卖用鲜花编好的花环。
北城楼久经沧桑,依然壮观。
站在城楼上,看到古老的石板街、古老的湘西房屋,灰色的瓦,白色的墙...
古老的城墙下,是一栋一栋的家庭客栈,我们住的“望江楼”就在其中。
沿古老城墙下的老菜街走到东城楼,继续前行,从虹桥旁边的桥洞穿过,是回龙阁街,街道很窄,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两轮人力车,街边父亲带着儿子一起,叫卖着糖炒山栗子,不贵,6元一斤,买了半斤,尝了尝,没有北京冬天的糖炒栗子好吃。
顺着这条街道沿江边向东走,步行了1.5公里,我们来到了听涛山的沈从文墓地。沈从文先生曾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死后,又将骨灰埋葬与此。一条幽静的小路,青翠的竹林和绿树,引你走到先生的幕前。
一只山中的小鸟轻轻吟诵着先生的文章。
这里背靠青山,面临绿水,一块天然五彩石作为沈老的墓碑。上书“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是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先生之所以让人永远怀念,是因为他的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我们静静的伫立,深深的向先生的墓碑鞠躬行礼,以表对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