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有感
(2015-01-10 15:40:31)
标签:
巴赞什么是电影读后感 |
分类: 我的工作 |
这本书被奉为“电影的圣经”,而这不过是由影评、札记、信件这样的零散文章拼在一起的三百三十页的合集。然而,这种赞誉名至实归。如果把每一篇文章理解为体现巴赞深厚思想的一个“事实”的话,那么这种看似零散拼凑的形态恰如他所极力推崇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你只有看完之后才能真正领悟这其中的奥妙和深意。
巴赞是个饱学之士。将近一百年前出生的巴赞,用自己庞大丰富的知识体系来解析电影这种在当时最为其妙、快速成长中的艺术形态。他不仅精通小说、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态,而且恰如其分地大量借用美学、哲学,甚至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他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借助修辞手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如其著名的过河礁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建房之砖(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类比手法让人记忆深刻。从读第一段话开始(用人类的木乃伊情节去追溯现实主义艺术史的心理学起源)我就被他新奇但绝对有说服力的叙述征服。与一本好书偶遇,宛如平静生活中的一见钟情,只能一发不可收,只盼善始善终。巴赞足以让人如愿以偿。
其实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并不少见,但能深下去、跳出来的未见得就多。巴赞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能够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来为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影批评理论添砖加瓦。非也,这种说法显然不够恰当,因为与其说是他对“知识”的运用,不如说他已经抛弃了细枝末节、庞杂繁复的知识,而把其中的精华融入了他生命和血液,成为他思想和意识的一部分,也自然地流淌在他笔下的字里行间。所以,他能不着痕迹地套用诗句,精当从容地类比让人频频顿悟,原本借来的哲学术语却仿佛是文中的自有之物......他似乎已经超越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层面,因为在这样说的时候就意味着那些是知识、是原本就不属于你的东西。而对于巴赞来说,他和知识是合二为一、浑然天成的,他本身就像是个为了电影而存在的知识库。
正是由于上面的因素,巴赞才可能形成自己的电影理论体系。他貌似不够体系化的文字始终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法国电影理论批评和现实主义电影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全新的场域,在当时的电影界的确如此,无论是对业界还是理论界。他跳出蒙太奇理论的强大气场,以严谨睿智又充满诗意激情的全新视角来欣赏电影,提出并宣扬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并把电影发展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让电影发现了自己,让电影人重新认识了电影。正如书名所提示的,“电影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而巴赞的回答无疑向电影的本真又迈了一大步。在人类认识电影本质的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巴赞是承前启后的一环,他对已有的蒙太奇理论的中肯批判和开放性前瞻性的理论建构,让他成为电影史上颇具活性的部分。
而巴赞最动人的地方,也许还不是以上所及。他对各种美学流派中肯、精当又犀利的评价,对电影导演及其作品中人文关怀的敏感和赞许、包容异己的学术胸襟,让他的文字渗透了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一个艺术家、电影理论家的精神境界。
前一篇:时光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