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的早教机构
(2009-07-25 06:37:11)
标签:
早教机构商业化金钱准则 |
分类: 日常生活 |
曾给琢琢报过半年的早教课程,但因为我和猪爸都没太多的时间陪课、保姆又是个出门儿就转向的外地人,竟然拖拖拉拉上了近一年。尽管琢琢非常喜欢早教中心的环境,玩得特别开心,学得也很投入,但我还是决定不再续报。
这个决定让我充分领略了商业机构的无情。
这是个花大价钱让孩子有人陪着玩的时代。早教机构看上去温情脉脉、一团和气、天真烂漫,但同样要按照市场规则出牌,衡量一切都以金钱为准则,因此面对不肯掏钱或不能继续掏钱的人,其冰冷强硬、重利寡情的一面就会或多或少地暴露出来。
怪现象一:妈妈座谈会为什么不通知我?
参加这样的座谈会不仅可以互享育儿经验、结识相关的育儿专家,还能多交朋友。但我从来没有被通知过,只不过误打误撞地赶上了一次,看到有八九个人围坐着边吃边聊就凑了过去。
老师的解释是:“通知都贴出来了,自己留意。”可事实上多数宝宝和我们一样并不能保证每个星期都来上这一次课。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机会主要是留给那些少数能基本保证不缺课、报课多的家长的。
怪现象二:表现好的孩子为什么评不上“小明星”?
中心每个月都会出一期报纸,要评出几个表现突出的“明星宝宝”,一来是对一个阶段早教工作的总结和展示,二来也是个宣传的好方法。但渐渐地我发现,有一些宝宝无论多聪明、多突出也不可能成为“明星宝宝”。因为评价的标准其实不是宝宝本身,而是宝宝的出勤率和背后的学费多少。保证出勤率才能保证不压课,才能跟下学程,按时缴费呀。
怪现象三:嘘寒问暖的电话咋没有了?
在中心的老师们轮番动员未果后,铁定不再掏腰包的我一定被划到“黑名单”里了。因为以前我们缺课后,她们总要打电话过来问:是不是宝宝生病了,补课的时间另行通知什么的。但自打我坚决不再续报后,这样的电话就再也没有了。有一段时间就剩最后四节课了,实在没时间,近一个月没去,她们也一个月没和我们联系。没想到,下面的事发生了......
怪现象四:我们还有课,为什么你们忘了?
等琢琢再去上课时,却被老师从教室里彬彬有礼地请了出来,她们说:“琢琢的课结束了。”怎么解释她们也不信。我抱着琢琢又从三楼跑到一楼的前台,前台的老师也说琢琢好像是没课了,一刷卡电脑显示还有四节!真伤心,她们只记住了我不再续报,却没有记住我们还有未上完的课。
怪现象五:不再续报的“老客户”受冷待,未报名的“准客户”受优待。
和早教中心两清后,一次偶然又带琢琢进去玩了会儿。老师们的态度虽然还不错,但基本是一种职业化的应付,没有了温度,倒是对其他两个还没有报过名的宝宝格外关照。可以理解,人家是潜在的“摇钱树”,而我们却是曾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