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歧义”(二)
(2009-05-06 21:32:05)
标签:
育儿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歧义快乐 |
分类: 语言报告 |
小孩子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语言,逐渐知道怎样运用这套复杂精密的符号体系来表达自我,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看似自然而然,实际上却是一个由无数次的视听、无数次的模仿和无数次的练习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很多时候只是机械地模仿和记忆,谈不上真正的或者说完全的理解,因此,学会说话不难,事实上是很快,而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则是一个缓慢的“消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歧义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
有一天给琢琢洗脚时,我指着她的大脚拇指问:“这个,是什么?”琢琢的回答是:“燕儿!”妈呀,我差点跳起来,这是我的小名!问了几遍都不改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歧义鬼才知道!
琢琢吃过一次皮皮虾之后便记住了这种让她最初频频喊“怕”的东西。第二次,当一大盘冒着热气的蒸虾端上桌时,琢琢兴奋极了,一只小手指着盘子,一只手使劲拍着自己的小屁股,大喊“‘屁屁’虾!”全家人立马乐翻。
琢琢有个表叔叫天雷,当你告诉她这是“天雷叔叔”,她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跟着重复,可一扭脸儿,她便喊人家“天黑叔叔”。纠正了N次,还是天黑天黑地叫。琢琢是会给别人起名字,管宇帆奶奶叫“帆奶奶”,天天姥姥叫“天姥姥”,邻居家的姐姐杨欣硕叫“硕硕姐姐”,这次的名儿起得可是有点“另类”,谁知道她那个小脑袋瓜儿在想什么?
最近琢琢还多了个特有意思的“语病”,这种语病因不折不扣地模仿大人而起。我喊保姆“婶”,她也会在有需求的时候喊人家“婶”;我喊猪爸的名字,她也会在电话里、在猪爸进门的时候直呼其名;她经常学着大人的声调,直呼大人们的名字,把大家弄得哭笑不得。更有意思的是,琢琢现在经常在各种称呼前加上“你”字,比如叫“爸爸”,她会说“你爸爸回来了!”提到奶奶,会说“你奶奶上班了!”其实,我明白这是小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因为大人们经常这样和她说话“你妈妈”怎样怎样、“你爸爸”如何如何......这就是小孩子的鹦鹉学舌,很有趣。也许,很快她就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