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过程意识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三维目标。我认为,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概念是“过程”。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结论教学”。所谓结论教学,其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接受一些结论,而不是让学生参与和经历一个学习过程。这样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缺失,也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之一。因此,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加强过程意识。对语文学科来说,这个过程意识,主要以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学习过程。
从课程的角度来说,教师是课程的一部分,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从教才使用的角度来说,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又是教材的建设者,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从教学操作的角度来说,教师既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又要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问题。这一切都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
就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有一个阅读、体验、感知、赏析和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应该接触文本,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编者对话,以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现阅读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借助参考书和有关资料,深化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解决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案,才能针对文本的个性,才能切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才能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才能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教师阅读时尽可能的抛弃对文本已有的结论,尽可能得以完全陌生的状态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感知比较真实的阅读体验,读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形成教学所需要的积累和准备。
就作文教学来说,虽然不能简单的提倡教师写“下水文”,但教师必须坚持写作实践,要有自己的写作体会,并能够了解和感知写作规侓,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具体写作教学时,才能对写作过程有真切的把握,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教师的学习过程,当然有别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学习,除了熟悉学习内容之外,更多的是要立足于教学。教师的学习不仅要获得语文学习的一般收获,而且更强调有意识的积累和积淀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包括学习的困惑和挫折,即更在意学习过程本身。也难为这一切是教师教学决策、教学创意和教学机智最重要的依据和资源。
二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这一点是新课程理念过程观的主要内涵。所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学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获得学习成功。人们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这里我简单而明白的提出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几个标志。
第一、保证学生的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应该承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阅读机会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语文学习的整体情况而言,学生课内阅读的时间相当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我们曾经在我们学校做过调查,每一篇课文能够认真阅读一遍的学生,一般不超过百分之三十,能够认真阅读两遍的不超过百分之十,而课文已经学完,甚至练习也做了不少,但学生没有认真阅读全文的情况相当严重。从具体教学环节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提供给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必要时间不足。试想,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好好读,连读课文的时间都不能保证,那看似很精彩的讲解和活动,那些课堂讨论,有又多大意义呢?
说学生阅读过程缺失,大家是容易承认的
,如果说学生的写作也缺少过程,很多教师是不肯承认的。事实上,学生的写作过程不完整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为了应试需要,现在大多数作文教学都是让学生当堂完成。写作需要的直接时间,似乎是具备的,但写作的过程,不能理解为就是动笔的过程。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提炼,也包括对习作的修改。总是让学生对着题目写作,是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修养的。把立足于写作训练的写作和立足于写作水平考察的考场混为一谈,是对写作归律的违背。写作过程不完整,是学生对写作丧失兴趣、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为学生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必然会有自己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也必然会有表达和交流的强烈愿望。而这种表达和交流,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的过程。让人沮丧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而公开课则刻意让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
。这样做,即是达到了目的,也只是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气氛而已,并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真正体现。
为学生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谓“尊重”既不是压制和控制学生的思考也不是盲从于学生的思考,而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对话过程,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所有参与者处在同等地位的交流,应该是所有参与者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应该是不同思想的互相碰撞,不同感情的互相激荡。否则,便不能说是对话。教师没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只有参考书上的结论,怎麽进行对话呢?当然定不是说教师一定要提出和参考书上不同的观点你,而只是说这个结论不是直接从参考书上获得的,而是从自己的阅读中获得的。教师总是用唯一的结论去套学生的思想,这不是对话。用我们传统的哲学观点来说,应该是“和而不同”,简单的“求同”或简单的“容异”都不是正确的做法。
第三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过程观的最好体现
。学生只能根据别人的指令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学习能力弱化的明显标志,是长期学习过程的缺失造成的。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我认为,对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解不能过于拔高,在教学中更不能形式化。衡量学生是否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而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中考阅读题为甚麽得分率低呢?这可能有很多原因,而平时的教学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寄希望于做几份练习题来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主要原因。不少教师自己就没有问题意识,只好机械的按照参考书上问题去组织教学,设计的问题脱离文本,脱离学生实际,根本没有教学价值。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障碍式的问题,即学习中的困难;二是发现式的问题,即对教材或教师的结论提出不同的见解。前一类问题固然是主要的,但后一类问题更有价值。这一类问题的解决,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前一类问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后一类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筛选,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可以展开讨论,有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有的可以等条件成熟再进行解决,不必一律要现场解决,更不必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有两个核心元素,一是学,而是教。什么是教?即教师帮助学生成长。在结论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成长的,或者说成长得很慢,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学”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的过程。什么是教?简单的说,就是不知的,让他知;不会的,让他会;不能的,让她能。具体说,有这几方面的内涵。
指学生的语文积累不断丰厚。这一点,似乎大家做的比较好,但还是有问题需要改进。教学关注的往往是显性的语言文知识、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等。其实语文学习的知识积累是广泛的,包括思想感情,也有一个积累过程。科学家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也是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成长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思想更敏锐更深刻了,感情更丰富更细腻了,这些都是一种积累指学生逐渐把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习活动规侓。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学习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词句的揣摩,语言的品味,文意的理解,篇章的把握,方法的鉴赏,问题的分析,等等,都有其学习的规律。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尽快的了解、把握这些规律,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第一 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不断增强。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而语言应用能力总是在不断历练中提高的,总是在语文实践中增强的。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可能不出差错,所谓“教”就是及时发现这些差错,通过点拨、讨论、比较、示范等有效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就是提高,这就是成长。
第二 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语言活动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过程。语文素养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紧密相关。越是到语文素养提高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越显得重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都处于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这两种能力的提高时隐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并且能够巧妙地发会“教”的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独立思考,拓展思维和认识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可是我们很多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对学生的成长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所起的作用就三个:一是布置任务,即指令学生干什麽;二是评判对错,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判定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三是公布答案。至于为甚麽错,怎样可以由错到不错,怎样才能由不好到好,则从不回答。这就是教的缺失。
教师帮助学生成长,自然要教给一些方法,但这个方法不能理解为系统的方法讲解和方法传授,更不能以方法为中心。如果阅读教学就是传授什么词语揣摩几法、课文分段几法、归纳主题几法等,写作教学就是开头几法、结尾几法、过渡几法、拟题几法等,则又陷入了新的泥沼。因为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方法”是思维层面和认识层面的方法,而不是技巧层面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渗透在教学过程和其他语文学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