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诗中的丰县朱陈村
(2013-08-03 14:03: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章摘抄转载 |
诗人白居易的父亲因为做过彭城令,他自己也“孤舟三适楚”,所以白居易一生曾在徐州一带生活了很多年,徐州一带的山水和民俗他是了如指掌的。“千古龙飞地,王侯将相乡”的丰县,他更是熟知。十几年后,在远离徐州的洛阳,诗人在理想和现实相比、昨游与今身交织中,诗情突然喷薄而出,写下了这首至今感染着后人的诗篇。
诗人不惜笔墨,开篇就细细的为我们描绘了徐州丰县的一个村落:“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呀。所以后人便将“朱陈”喻作联姻之意,此时诗人却笔锋一转,描述起自己坎坷、漂泊的一生:“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后人往往喜欢给文学作品的发生地给一个具体的地址,就连后来的大文学家苏轼也这样做过。他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二》:“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放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自注“朱陈村在徐州萧县”。
但白居易笔下的朱陈村,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争议的,明清版丰县志均有记载。诗中明明写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苏轼怎会说成在萧县呢?萧县与丰县相邻,且在丰县的邻县中数东南的萧县相隔最远,约一百二十里地,其余各县间都在七十里以内。可是丰县在东南向的辖界只有六十多里地,因此为圆“百余里”之说,只好把朱陈村伸入萧县境内才能凑足百里之数,这也许就是萧县说的起源吧。
但查萧县各版县志,从来没有提到朱陈村在萧县的。清代乾隆年间出版的《丰县志》帮我们搞清了这个问题。根据记载,丰县西北的赵庄集东北的一个村落,因为开挖渠,从地下掘出了一个古碑,上书朱陈村,于是这座早已淹没的远古村庄浮出水面,从此谜团解开。“峨峨丰县西,残碑犹可扪,藤缠苍藓蚀,上书朱陈村。……(清 刘培丰《拟朱陈村诗》)”,而且村里“家家敦夙好,从不识县门。”清代丰县解元方文炳的弟弟方文蔚一曲《朱陈村赋》更是流芳异彩:“缅古丰之胜境,称著姓于朱陈。”
“劝农曾问旧效原,啧啧欣闻二姓村。”清代乾隆年间丰县令卢世昌以丰西《朱陈村》为题还写了两首诗。那个时候,依然有“黄鸡白酒年年会”的旧俗。
可是白居易诗中明明写着“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如今赵庄地带一马平川,既没有山,也没有涧,这怎么解释呢?要解开这个谜,涉及到诗人当初写这首诗的动机、心态、经历,以及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诗人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800年),中进士,同时授他校书郎之职,后来又逐渐升到翰林学士,左拾遗、左善赞大夫等,可谓春风得意,一路顺风。可是到了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七月间发生了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诗人首先向宪宗上疏,急请捕贼,不想此举冲撞了朝中某些重臣的忌讳,权臣们诬他以越职言事,遭到排挤,被逐出京城,贬为江州司马,从此沦落江湖。诗人在“琵琶行”中有句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的就是他这时的心境。后来虽有几次被召回,但授予他的都是些闲职。
诗人看到朝中主昏相庸,自己总被闲置冷落,心里十分悲愤,于是就在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称病回到东都洛阳,后来在东都分司中也授予他一些挂名官衔,实则仍是闲居。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诗人已五十九岁,这时他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哀叹自己一生坎坷,总在困苦潦倒中苟延残喘。对官场那套尔虞我诈的腐败景象十分厌倦,倒颇羡陶渊明的挂冠归田,东篱采菊,远眺南山享受那种田园风光和潇洒闲适的生活。就在这样的心态下,他创作了“朱陈村”诗,诗人把久积心头的郁结愤慨全都在该诗中倾吐出来了,也可以说朱陈村诗乃是诗人的一篇愤世之作,他借朱陈村之名,描绘成一幅远离官场,避世脱俗优游快乐的仙境。诗人十分倾慕这座村落,认为只有像朱陈村这样的去处,才是自己理想的归宿,这就是他写诗的动机。
其实,“朱陈村”诗也是诗人笔下的一篇“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本质相同,都想避开世俗,来到绝境中过宁静生活。换句话说,这时诗人的胸怀、境界和向往过田园的心情,简直就是陶渊明再世。
这两个村落,都是两位诗人想像出来的画面,现实中并不存在(虽然朱陈村是远古时代曾经有过的村落,但不是白居易笔下的那种村落)。也许有人要说,可以见得朱陈村是诗人想像中的图景呢?《朱陈村》开头是:“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的“古”字,现说白一点,就是徐州丰县曾经有过一个名字叫“朱陈”的古村落,诗人是在述古,不是再说今,而当时的徐州是“悲风杀气满山河。”说明在诗人存世的年代这座村子早已湮灭无踪了。
《朱陈村》的后半部分全是叙述诗人大半生的不幸经历,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借题发挥”,是诉说自己胸中的块垒。
人所共知,文学作品讲究境美,也就是说要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美的文学作品,给读者以欣赏、娱心、怡悦,获得美的享受和净化心灵的功效,但大可不必去苛求事态的坐实,这是文学作品的功能和本性使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