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琴鹤堂赵氏家祠
(2012-05-01 10:04: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章摘抄转载 |
琴雅鹤洁遗清馨
-丰县琴鹤堂赵氏家祠及文献述略
许砚君
善画山水和佛像的宋代书画大家李伯时曾经画了一幅《赵景仁琴鹤图》,大学士苏轼在画上题诗曰:“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谁知默鼓无弦曲,时向珠宫舞幻仙。”赵景仁先生是宋代与包拯齐名的名臣赵抃的次子赵屼,赵屼官至布知枢密院,与苏东坡友善,常诗书互酬,而苏公诗中的清献先生,就是史称“铁面御史”的赵抃。
赵抃为官一生,不阿权幸,忠国恤民,智谋胆略过人,文可以传檄,武可以戡乱。平生著雷氏琴一张,鹤与龟各一,所向与之俱。始除帅成都,单车就道,匹马入蜀,以琴、鹤、龟自随。熙宁五年再移蜀,遍巡部中,禁吏为奸,自奉俭廉,蜀风为之变。后官至参知政事、太子少保,以太子少师而致仕。
丰县琴鹤堂赵氏,就是赵抃的一支后裔。
在琴鹤堂赵氏族长赵厚珠、赵厚卓、赵立贤等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到王沟镇朱葛自然村,在该村的赵立勤先生家中,我们有幸目睹了刻板精细、印刷精良的清代乾隆、嘉庆、光绪三个不同版本的家谱。细细拜读这些用生命珍藏下来的历史文献,一个丰西阀阅望族的形象由模糊渐渐变得清晰。
迁丰始祖赵友信,字孚诚,祖上多列行伍,金元之际自衢州、衡山、溧阳一带北上拒敌,后携族避元借居长清一百多年,约三四代人,隐姓埋名,不为世知。故族谱载“避元借居长清,其时姓字不欲著于人间”。在借居长清一百多年后,元末起义此起彼伏,友信族人积极响应,助明破元。明初有从军者,多在燕王麾下。族谱载“永乐起靖难兵,叔侄辈随大兵南下,有寄居山东者,有上河南者,有往江西者,予祖讳友信,乃入丰而始为丰人也。”
家谱把先祖居住在丰县的地方写的极为详细:“占籍于丰县城西南十二里,东去华山四十里,南距黄河三十里,北至太行堤二十里,四世入县志。”
作为军籍的赵氏在丰县居住后,繁衍发展起来。三世赵贵为明羽林前卫千户,于正德年间进京,过卢沟桥,发善心捐资修卢沟桥一孔,传为佳话。五世赵通号西野。《徐州府志》、《丰县志》有载。赵通官至明留守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赵通致仕后,回归故里,有田宅多处。嘉靖五年(1526年),黄河决口,冲毁县城,茫然无存,嘉靖三十年(1551年),赵通“以县城改筑华山,居民里社俱在新城西,有远至百里者,输纳多不便,积极上疏朝廷请求自华山迁回旧址,勤瘁十年始获复还旧址,比城复,而居民器然诟争房宅地基,复割已地一百多亩以息众心,时多义之。万历十年(1582年)被朝廷封赠寿官,德高望重,名闻遐迩。葬于丰县城西北柳将军庙村,祀之者甚众。
六世赵允宦,为曲阜省祭官;赵允邃,天启五年(1625年)由太学授建宁府照磨(从九品),例升邵武府通判(正六品),时福建巡抚知允邃为清献公后裔,慨然为题“天下清官第一”。
有明一代,赵氏以军职显,但明末,赵氏文人蔚起,代表人物是赵志浩。“以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文章德业卓然称最,厥后年愈高德愈邵,邑中大事有关于风俗人心者,无不一力独任,故邑之贤宰职与缙绅先生无不倾心奉教,雅重一时。曾修族谱,未就而殁。作家训八则,一敦伦纪,二重丧祭,三整家道,四睦宗族,五和邻里,六端品行,七理正务,八戒奢侈,族人莫不身体力行。”
有清一代,一脉相承,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至十世(琴鹤堂十八世),有“大”字辈182人之多。秉持耕读家风,代有读书之人,贡、监、廪、庠生计有百人之多。
丰县王沟镇赵集村,位于县城西南十二里许,修建于康熙六十年、巍峨壮观的丰县琴鹤堂赵氏祖祠就坐落在该村内。该祠始建于明代中晚期,明季颓湮。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由赵氏合族重建。有山门、厢房、大殿,对称庄严,三间大殿内,中间塑琴鹤堂赵氏先祖赵抃像,携鹤抚琴,庄严肃穆。后经多次维修,建国后还基本保持着原貌和格局。遗憾的是近年修葺的时候,将原来的黛瓦换成了琉璃瓦,虽然金碧辉煌,但是,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却被掩盖。幸运的是,大殿台基和房屋结构还保持原状,殿前的两根石质廊柱上面刻着一副对联,这些在两百多年前留下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赵氏族人修建祖祠时年虔诚和热血澎湃。“燕翼诒孙谋,嗣前徽于创业垂统;绍衣光祖德,奉明禋而僾见忾闻。”
作为后世,既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业绩,同时也要把修身、立家、处世的良策言传身教给后人,建立家祠春秋祭拜祖先,既是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佑启教育后人。
[录入时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