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天师故里
(2012-02-04 15:05:35)
标签:
张道陵丰县许砚君卜祥涛杂谈 |
分类: 文章摘抄转载 |
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一个男孩降生在沛国丰县盘冢村(今丰县宋楼镇费楼村)里一张姓人家,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家喻户晓、影响至今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公元2009年正月初八,我们来到了位于宋楼镇最西部的这个小村子――
天师故里说天师
许砚君
盘冢古村
费楼村,位于丰县宋楼镇最西部,南靠古讯子湖。北临苗河水库腹地,东依古钓台村和邀帝城遗址,别看村子不大,但却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据村后苗河出土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刘邦正墓碑文记载,此村原名盘冢村。如果村旁确有盘冢朝代的墓,那么村子的历史应不少于三千年了。不管怎么说,古盘冢村却因诞育了道教鼻祖张道陵而被誉为“道教祖庭”、“天师故里”。
在该村村南,有一个大坑,便是传说中的“药盒子”圣地。所谓“药盒子”,据说是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得道升仙之后,世人景仰之至,认为只要能沾到张道陵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就能获得莫大的仙气,就能够驱祸消灾,祛病除恙。因为这里是张道陵的祖居和生长之地,所以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到这里讨药方、取神土,相传当时还很灵验,久而久之,此地便被挖成了一个大坑。在村中央原有“天师府”,即张道陵故居。村民文革中经常从天师府遗址下面挖出许多建筑材料,现在还存有一块年代不详的下马石。
村东北里许,张道陵祖父张纲的墓基犹存,比周围的地面高出许多,据当地老百姓讲,虽大旱之年,却湿润不减,被奉为风水宝地。在张道陵故居西北隅,就是北周三和观遗址,该遗址上曾出土天和年间玉造像一尊,文革中被砸碎。根据明代县志记载,丰县历史上有名的道观有8座,天和观即是其一。天和观在唐、宋时期是天师府的护家道观,倍受历代皇家的器重和保护,是道教祀奉祖天师和传教布道的活动道场,元代淤于黄泛。当时以天和观为中心,周围的庙宇林立,方圆几里许,竟有三十余座,密集程度实属罕见。
村中百姓大多张姓,据该村《张氏族谱》记载,他们这支张姓就是张陵的嫡系后裔,当年随第三代天师张鲁返回中原后,世世守着祖地。自张道陵创立道教,成为一代天师后,家乡人怀着膜拜之心,将其生平事迹、传闻轶事加以演绎传颂,经人们世世代代口碑相传,并不断加工锤炼,使张道陵传说故事更加丰富、神奇、优美,至今形成的传说故事在丰县广泛流传。
数点天师
张道陵穷其一生的心血,创立了“五斗米”道,成为道教的开山祖,由于张道陵升仙时规定,只有他的子孙过才能继嗣天师之位,所以其后代按照家族子孙嗣教的体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宗教世家,世袭了近两千年,传到今天已到64代天师。
张道陵当然是首屈一指的第一位天师。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修道后给自己名字中加“道”字。父张翳,字大顺;祖为张纲。张道陵生性聪明,通达五经,建武中元(公元56年)四月举 贤良方正,入太学。明帝永平年间授以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因厌于官场虚伪,辞官入浙江阳羡山修道。后到天目山设坛讲道,声名远播。出浙江,沿淮河、黄河、洛河游历,汉章帝、汉和帝征诏皆不就。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率弟子入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传道。永和六年(141年)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奉其道者,可居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须纳五斗米,谷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将其道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给其子张鲁。三人被后世道教称为“三张”。
张鲁,字公棋,道陵的孙子,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任张鲁为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割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执行政教合一制度,雄据巴汉近三十年,史称“民夷便乐之”。曹魏时期,张鲁的儿子皆封爵位,唯有其中一子张盛,不受曹魏爵,带着杖策剑印又回到江西龙虎山,开“正一宗坛”,成为第4代天师。
隋唐时期,道教虽然尊贵,但历任天师,未有多少理论发挥及思想著作。在宋元时期,裔张天师传人颇得上层青睐,颁封频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诏第26代天师张正随“真静先生”,并说他“跻世仁寿”;第32代天师张守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入京设醮,祷有灵验;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敕命35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总符,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元世祖命36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事”;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授38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统领三山”总符等。其中最为突出者,也是历代天师的佼佼者要推30代天师张继先,他融会吸收了各道派的精华,提出“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无恶与符法的关系,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他的思想著述不少,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大大丰富了天师道的修炼内容及道符法术。明洪武初期即命正一天师掌管天下道事。在整个明王朝,历任帝王皆尊正一道为道教正统。在此时期,也有高道天师,如第42代天师张正常曾以符水之术名世,如有道门硕儒之称的第43代张宇初,洪武十年(公元1385年)祈雨于神乐观,即刻应验。他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曾受命编辑《道藏》,并有不少著述留世。张宇初虽有重振道教的决心,可惜更多的天师碌碌无为,甚至“坐不法”,如第46代天师张元吉,因“素凶顽”,而被充军;如第48代天师贿赂官员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一天师道,甚至是整个道教的形象,到了清代乾隆时期,道释两家均成为了诗画之资,几近颓废。民国时期,道教基本萎靡。第63代天师张恩溥迁往台湾之前,曾让人把天师道符带回丰县。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也有多位天师曾回丰祭祖。现在台湾又设立天师府,第64代天师张源先生住持。大陆已没有天师,张源先生的堂侄张继禹在北京任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近年来曾两次来丰县费楼村祭奠先祖。
天师与道
“人世有三教,道居其一。”以各代天师为代表的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它与儒、释三足鼎立,贯彻着中国宗教的始终。历代有作为的天师,在黄老思想学说基础上,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正一盟威妙经》、《太平洞极之经》及张陵所撰的《老子想尔注》,阐发教旨:“重生道、教人道、行真道。”在以后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道派的符法新说,科醮礼仪,内丹炼养等,颇有融道教精华于一炉之意,并对佛教禅宗、儒家的心学理学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家及道教思想中“天人合一”和主张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其对人“贵命重生”和通过“性命双修”以达“长生久视”、其对已“抱朴守真”、对社会要“济世利人”的思想理念等,对我们今天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及建立和谐社会都有着 极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