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2007-09-27 09:00:47)
分类: 卜氏族谱探讨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孔子学生
   孔子一生,据史书记载,教导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概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欣赏的优秀弟子。他们是:
    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从学生们的年岁,以及他们的籍贯,我们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不同的时期中,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以后到45岁之间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概年轻7、8岁到15岁之间。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岁以后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30岁左右,以鲁地、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外国,停留最长时间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此段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 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有成就,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不少他的生出仕於多国,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为邑宰,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
    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
    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
    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於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70岁之间收的弟子,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六经。所收弟子有来自多国,而以文学、言语见长。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这批学生有:
    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
    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
    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
    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
    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
    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
    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孔子教导学生的方法,最为后人乐道的,有以下数端:
    有教无类
    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政治上仍力谋恢复旧制度(复周礼),但在教育方面,他却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把属於贵族的知识材艺传授给一般庶民。他所收的学生,就阶级身份以致资质方面来说,都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他对自己的学生,不论贫富、不别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父子两代,或叔侄两代来求学的,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好学生,他固然欢喜欣赏,性行顽劣的,他也一样尽心教导。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学生中,真是诸色人等都有。
    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卑贱贫穷出身的子弟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长等。品格好,资质高的学生如:颜回、子贡、子夏、子游等;资质鲁钝的学生如:高柴、曾参、子路等;品德较差的学生如:宰我、冉求、原壤、子张等。孔子莫不悉心教导,循循善诱。

太史公司马迁大概是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人。

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这段话大概是《名贤集》之所本。

可是,同样,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又借孔子自己的话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认为孔子门徒中,真正的贤人一共有七十七个。

都是哪七十七个呢?

司马迁的记载是:

1.       颜回(字子渊)、

2.       闵损(字子骞)、

3.       冉耕(字伯牛)、

4.       冉雍(字仲弓)、

5.       仲弓父、

6.       冉求(字子有)、

7.       仲由(字子路)、

8.       宰予(字子我)、

9.       端木赐(字子贡)、

10.    言偃(字子游)、

11.    卜商(字子夏)、

12.    颛孙师(字子张)、

13.    曾参(字子舆)、

14.    澹台灭明(字子羽)、

15.    宓不齐(字子贱)、

16.    原宪(字子思)、

17.    公冶长(字子长)、

18.    南宫括(字子容)、

19.    公晰哀(字季次)、

20.    曾蒧(字晰)、

21.    颜无繇(字路)、

22.    商瞿(字子木)、

23.    高柴(字子羔)、

24.    漆雕开(字子开)、

25.    公伯僚(字子周)、

26.    司马耕(字子牛)、

27.    樊须(字子迟)、

28.    有若、

29.    公西赤(字子华)、

30.    巫马施(字子旗)、

31.    梁鳣(字叔鱼)、

32.    颜幸(字子柳)、

33.    冉孺(字子鲁)、

34.    曹恤(字子循)、

35.    伯虔(字子析)、

36.    公孙龙(字子石)

37.    、冉季(字子产)、

38.    公祖句兹(字子之)、

39.    秦祖(字子南)、

40.    漆雕哆(字子敛)、

41.    颜高(字子骄)、

42.    漆雕徒父、

43.    壤驷赤(字子徒)、

44.    商泽、石作蜀(字子明)、

45.    任不齐(字选)、

46.    公良孺(字子正)、

47.    后处(字子里)、

48.    秦冉(字开)、

49.    公夏首(字乘)、

50.    奚容箴(字子晰)、

51.    公肩定(字子中)、

52.    颜祖(字襄)、

53.    鄡单(字子家)、

54.    句井疆、

55.    罕父黑(字子索)、

56.    秦商(字子丕)、

57.    申党(字周)、

58.    颜之仆(字叔)、

59.    荣旂(字子祈)、

60.    县成(字子祺)、

61.    左人郢(字行)、

62.    燕伋(字思)、

63.    郑国(字子徒)、

64.    秦非(字子之)、

65.    施之常(字子恒)、

66.    颜哙(字子声)、

67.    乐叔乘(字子车)、

68.    原亢籍、

69.    乐咳(字子声)、

70.    廉絜(字庸)、

71.    叔仲会(字子期)、

72.    颜何(字冉)、

73.    狄黑(字晳)、

74.    邦巽(字子敛)、

75.    孔忠、

76.    公西与如(字子上)、

77.    公西蒧(字子上)。

“弟子三千”看来没有多少问题,但成为贤人的究竟是七十二个,还是七十七个呢?

明末清初人程允升在其所著《幼学琼林》“新增文”一章中又称:“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于是乎,七十二、七十七之外,又出了个七十,究竟孰是孰非?

有名有姓七十七真正的大贤整十个

程允升的《幼学琼林》中说孔子弟子“贤人七十”,是为了与上句“前授生徒”在字数上统一,不足为训。

七十二贤人及七十七贤人中根据孔子的原意应取后者。

这七十七位贤人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大贤的只有三十五个人。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自子石以右三十五人,显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其四十有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者纪于左。”

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孔子的七十七名大弟子中,真正有名有姓有年龄事迹的只有三十五人。

这三十五人是: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仲弓父、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颛孙师(字子张)、曾参(字子舆)、澹台灭明(字子羽)、宓不齐(字子贱)、原宪(字子思)、公冶长(字子长)、南宫括(字子容)、公晰哀(字季次)、曾蒧(字晰)、颜无繇(字路)、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漆雕开(字子开)、公伯僚(字子周)、司马耕(字子牛)、樊须(字子迟)、有若、公西赤(字子华)、巫马施(字子旗)、梁鳣(字叔鱼)、颜幸(字子柳)、冉孺(字子鲁)、曹恤(字子循)、伯虔(字子析)、公孙龙(字子石)。这三十五人中的佼佼者有: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认为他们有德行。

 冉有、季路——孔子认为他们善于处理政事。

 宰我、子贡——孔子认为他们善长外交辞令。

 子游、子夏——孔子认为他们精通中国古代文献。

 除了这十个人以外,其余的孔门大弟子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比如(用孔子的话说),颛孙师偏激、曾参迟钝、高柴愚腐、仲由粗鲁(原文是“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

 因此,综合太史公《史记》和孔子《论语》中的有关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孔门弟子中“受业身通”的是七十七人,而孔子特意把他们的特立卓行拿出来予以褒扬的却只有十个人。

 这当然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不管怎么说,仅凭《名贤集》的一家之言,就下结论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未免有些失之武断。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把人培养成贤人更是难上加难,以孔子之大才大德,倾毕生精力才成效如斯,那些有了一点点成绩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头上加个“家”字头衔的人得无愧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