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聚
实例分析直戳一线教师痛点
河南省周口市一中七年级教室里,郭老师的语文课开始了,电子白板上打出了课文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
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文章主要讲作者自己小时候胆小体弱,一次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半路上“卡”住了,上不去也下不来。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傍晚时分,父亲找到了他,鼓励他向
下走一小步,踏在一块结实的石头上……他一步一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
讲出课文标题后,郭老师立刻说,同学们,谁先来说一下自己登山的感受?
一位学生说,爬山好累啊。第二位学生说,有一次爬山终于到山顶了,很自豪……下课后不久,在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聚集一堂的教研活动中,周口
一中教导主任董亚玲单刀直入,她主要关注的是这节语文课的教学导入环节。首先,从登山的感受导入,有两个问题,一是切入点太平淡;二是对于生活在平原的十
来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没有登山的经历,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这种导入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这样导入新课,指向有偏差。作者重在讲述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去克服,而不是说一定要爬到山顶。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谈登山的感受时,只得出“自豪、快乐、累”等感受,没有悟到作者的要义:遇到困难,首先要有勇气面对;同时,可以用一步一步分解困难的方法。
接下来,周口五一路小学张老师讲述了“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功能与注意事项”,对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进行细节分析……周口市川汇区的一些老师
说,有时自己精心准备的课,没有得到赞赏表扬,心里很难受。但是非常欢迎董老师这样的点评,一针见血,具体到位,一下子让自己看到了课堂病症所在,也找到
了教学改进的方向!
上面是河南大学与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合作项目“基于教学切片的课堂研究”一次研讨会的实况,董亚玲所用的分析方法正是我们倡导的典型的“教学切片”分析方法。
精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去年夏天,我受聘为周口师范学院“教学切片课堂研究实践”项目首席专家,与该校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师以及一些中小学教师组成合作研究团队,多
次走进郑州市与周口市的中小学,以区域为单位开展“教学切片”课堂研讨。在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基层教师更需要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也只有这种教
研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变革。
“教学切片”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的一种课堂研究理念。“切片”概念借鉴自生物学、生理学的术语,在科学研究中,切片中包含着细胞、细菌与病
毒,需要借助显微镜开展微观研究,所以,“教学切片”研究也意味着精细化的案例研究。周口师院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徐艳伟,已经参与相关研究一年多的时间,她
对“教学切片”课堂诊断方法有比较精当的归纳,她指出,“教学切片”具体就是指包含某一相对独立性的课堂教学行为片段。“教学切片”课堂分析的基本的操作
程序是:
第一步为初步“切片”。初步“切片”环节就是以人工观察与录像观察两种方式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值得分析的教学行为片断,为真正的“切片”分
析做准备。第二步为选取典型“切片”。这一环节是在“初步切片”的基础上,借助剪辑软件把典型的、值得分析的教学片断截取下来。典型切片又分为优秀典型片
段与不足的典型片段两类。
优秀的典型片段也就是优秀的教学设计片段,它是一线教师长期的成功实践经验的凝聚,这些经验经过分析、归纳与提升,就能生成具有实践价值的
教学理论。比如,郑州回民中学高一语文“小组合作活动”被选为优秀典型教学片断。这些发生在教师身边的真实教学片断,经过具体分析,可以使优秀教师的个人
知识转化为更多教师的公共知识,对促进教学反思与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不足的典型片段代表了某一类典型的教学设计,它呈现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分析这类典型教学片段,对于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素质及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导入为例,一位教师在讲述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这一主题时,引进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虽然该小品引
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但小品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毫无关联,起不到导入新知的作用。这类导入设计在现实中具有典型性,截取该教学片断进行分析,就可以起
到纠偏作用。
“教学切片”的独特优势
我们课题组每次研讨都吸收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切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它的发现、截取及应用,同时具有理论与实
践两方面的价值。教研人员与执教者本人一起研讨,进行深度课堂研究,会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周口师院教师黄宝权在“中小学课堂
有效提问的现状分析与反思”研究中发现,当下的中小学课堂中,无效或低效提问普遍存在。他分析了中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建议。
一些教师应用他的提问方式,在提问中引导学生,深入追问,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执教者本人,也就是中小学一线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可以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如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师生互动中的优缺点等。
“教学切片”“固化”了教学细节、教学情境,对于教师们而言,反复研究自己或他人的课堂“切片”,能起到理论培训、学术讲座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拓展“教学切片”的研究空间,比如,以某一课堂为对象,进行整节课的“切片”研究;以某一教学技能为线索,对多位教师的
多节课进行研究;以某一教师的优秀教学技能为线索,进行多节课的研究。这让这种教学活动受益面更为广阔。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周口师院科研处长李清臣总结说,
相关视频来源于教师的常态教学录像,不需要专门准备。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没有额外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教学切片”分析,所用工具设备简单,基本上一个便携
式录像机即可,价格便宜,中小学校都可以购置。此外视频剪辑、整合与转换软件都可以免费使用且操作简单。
这种分析还具有强大的团体校本研究潜能。所谓团体校本研究,就是可以以学校或学科为单位,大范围开展活动,这一特点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课
堂观察。比如,我们已经在周口市川汇区、郑州市上街区等地区召集全区一些学科的教师开展“教学切片课堂诊断”活动。这种以区为单位开展的课堂实践研究,目
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欢迎,对推动教师的具体的教学行为改革起到了很大作用。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
|
|
■王艳芹
对于学困
生来说,学习的愿望如同一颗小小火星,深埋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表现出对教师督促的无动于衷,所以如果教师管理方法不当,不仅费力不讨好,还会使学生产生
抵触情绪,导致学困生对教师的激励漫不经心,漠然以对。经过对比分析,在其他激励办法都不见效的情况下,我尝试采用下列两个方法,给学困生枯燥乏味的英语
学习,增添一点惊喜。
其一,上课前一分钟高声朗读激励语。
每节英语课上课前,我将激励语抄在黑板上。学生起
立高声齐读。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样的激励语:一个卓越的人,面对荆棘丛生的荒原,也能踏出一条路来。一个优秀的人,面对乱云飞渡,都能从容不迫。志在
顶峰的人,不会在平地上停留,胸有抱负的人,不会在甜蜜中沉溺,等等。
课前的一分钟朗读让学生很快调整到了上课的状态。在日积月累中,不仅学生,连我自己也受到激励。
其二,下课前一分钟讲一个激励性小故事。
下
课前的一分钟往往学习效率最低,在此时,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简短、有悬念、富有启发或教育性的小故事。它们通常是真人真事,有时是变相回答学生的疑问,有
时是新闻,有时是寓言。在活泼的气氛中,“题外话”信手拈来。入心的激励能让潜能开花,每个人身上仿佛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根据学习的内容,通过一个个
小故事的讲述进而延伸到人生奋斗的话题,在其中不仅要强调直面困难的态度,更要鼓励学生不怕困难,通过刻苦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尊
重。
开始时,部分学困生心不在焉,似乎那些激励语言完全不能打动他们的心,那些小故事也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但过了几天后,这种状况就在逐渐改变。首先,上课铃响后,一些学困生马上站在座位旁高声朗读黑板上的激励语,这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转变的契机就出现了。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伦春旗诺敏中学)
|
|
|
|
|
■吴正宪
2007年深秋,一场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主题研修活动在北京山区延庆县拉开了帷幕。专家的报告、优秀教师的课堂
教学,都令人兴奋不已。但是,课后一些教师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不止一位教师说,这些课设计得挺好,值得借鉴,“但是一到课堂里,遇到问题时我又不知所措
了。”
面对延庆老师的问题,我在思索:要想真正满足广大农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执教能力的普遍需求,仅靠带几个徒弟、结几次对子是否就能解决问题?
怎样构建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使更多人参与和受益?我想到了团队研修,把一个人的力量转化为一个团队的力量,用团队去影响周边,这样的研修才有穿透力,它是
广大教师共同成长的一个基石。
寻找教师研修的有效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2008年,北京教科院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工作定位和目标是:为北京
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开发科学可行的教师研修课程资源;培养具有高专业品格、高专业技能、高合作精神的数学优秀教师队伍,在全市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为了更好地传播教育教学资源,我和团员们在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努力摸索团队研修的多种策
略,以此实现我带团员、团员带周边的“1+10+N”的工作站辐射带动机制的建设。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初步形成了以下六大教师团队研修策略。
策略之一:名师引领,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营养。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努力把自己的成长历程、工作经验、教育思想等呈现给团员们,让大家在
学习、分析、总结、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我们的团队又是开放的团队,北京的名师、全国的教育专家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专业营养,
实现了在名师引领下的专业成长。
策略之二:课例研修,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行为干预。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点。团队引导基层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实践为研究载体,让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基层教师在互动、建构中获得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
策略之三:课后访谈。学生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通过课后对学生的现场访谈,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这是团队在促进教师提升执教能力、实现专业成长的又一个开创性的研修方式。
策略之四:同伴互助,在互动建构中生成教学实践知识。互助同伴在奉献个人经验与智慧的同时,也能分享来自其他教师的经验与智慧。从突破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到学会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最终实现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策略之五:“1+10+N模式”的辐射合作机制。“1+10+N”是我们近年来在教师研修实践探索中提炼出来的工作思路。“1”代表由我率
领的72位数学教师组成的团队。“10”代表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10个分站。“N”代表由团队和分站辐射的众多的周边教师。
策略之六:资源建设,增强对于实践策略的理性认识。团队所倡导的“资源建设”是指制订个人发展规划、阅读经典、反思总结、网络互动、课题研究以及构建标准等,这些研修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重要资源,将为后续的教师研修提供课程资源。
教师需要群体支撑与集体智慧
几年的团队研修历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团队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在团队学习研修中获得发展。每位教师在学校的主要工作即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一系列的工作似乎都是以“个体劳动者”的身份完成的,体现
了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及人格素养,这是十分有限的资源。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教师感到需要群体力量的支撑,需要同伴智慧的分享,需要专家的引领。
组织团队的集体学习、研讨,可以让教师分享集体智慧,了解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教师在集体组织的团队学习研讨中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历练中获得发展。教师工作的价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教师的教育理想与追求、教学艺术与手段都是在课堂实践中得以实施
的。因此我们认为,教师要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历练自己,要注意案例的积累与研读,特别是在对比案例中思考,通过“双师同堂”“同课异构”等案例研究中提升
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提高执教能力,进一步积累自己的实践知识,努力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获得发展。校本课程、教师研修课程均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并在教师研修中不断开发和完善,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师积极、
主动、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的体现。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本质的理解,研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课程资源的建设使教师真
正成为课程的主导者,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全方位的素养会进一步得以提升。
(作者系北京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儿童数学研究所所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