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2014-05-02 10:47:03)
标签:

龙美术馆

开今借古

杂谈

展评

分类: 已发表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2014328日,著名私人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建立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大展“开今借古”在上海拉开了序幕,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担任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和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担任联合策展人,展览分为“古代·当下”、“洋画·国画”、“个案·历史”三个板块。开幕展上共亮相300多件作品,古典收藏特别引人瞩目,其中晚明画家吴彬的作品《十八应真图》尤其让观众大饱眼福,吴彬的艺术水平和思想造诣曾被已故美国美术史论家高居翰誉为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艺术媲美而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博物馆实在难以见到。有趣的是,在300多件藏品中,媒体和专家最为关注的则是颇有争议的《功甫帖》,龙美术馆采用了苏富比拍卖公司的说法,将此作品认定为是苏轼的作品,而上海博物馆的几位研究员提出了作品是双钩廓填的摹本的质疑。笔者在展览开幕式上遇见了徐邦达夫人滕芳女士,曾经在拜访中滕芳女士谈到对此事件的态度,媒体希望她能站出来表态,但是滕芳女士表示她不是徐邦达,不能代表徐邦达说话,同时她认为徐老是一个一生不争名利、踏实做学问的人,在其著作中《古书画过眼要录》记录了这件作品的情况,她也相信徐老的眼力。针对这个热门话题,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是很明智的,不是采信单方的说法,而是从学术的客观角度,以文献展的方式呈现双方的争辩,这也引来了开幕展上的观众竞相拍照,远远超过了对于其他作品的关注度。

在以往传统的古典作品展览中,看惯了以美术史编年体的叙事方式的陈列,这种理性至上、井然有序的展示在现代的文化生活中不禁会显得过分庄严而沉闷,普通观众更是不敢对古人轻易表态。然而,再看看此次“古代·当下”板块的陈列,且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观众会发现一种神圣作品与今人智慧的幽默对话,展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审美理念,神圣与世俗、作品与观众不再因历史有所间隔,古代经典作品也可以呈现于当代艺术家及普通观众的感情交流和思想对话云集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审美活动空间中。譬如,在兰亭修禊相关的书画作品之中,包括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卷》,插入并置了邱志杰的《书写兰亭一千遍》,艺术家不断重复临摹《兰亭序》,直至面目全非,最后成为团团墨迹,这感觉就像漫步在古典装饰风格的美术馆里,对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表达敬仰之情,却突然看到了杜尚的添胡子的蒙娜丽莎出来装怪,让人捧腹不禁,忘却了博物馆作为缪斯殿堂的崇高地位,这也正符合后现代主义的新博物馆学强调去博物馆神圣性的特性,打破传统的展览架构,观众也获得了一种新的思考与互动的体验,体现了品读古典文化与当代文化对比的妙趣之所在。

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的机构,在不断努力构建古今、中西的对话,有时候这种对话就像《功甫帖》文献展所呈现的一样,充满了争锋相对的火药味儿,有时候,这种对话是温文尔雅的,就像两位智者的谈话,漫长而深沉,又充满了玄机妙语,正如龙美术馆的“洋画·国画”板块。虽然这个板块内容本身的概念看似充满了对抗的紧张关系,但是在呈现上,策展人曹庆晖注重的是彼此交织、互融的关系,构造了“取景·造景”“写貌·造像”“状物·托物”的展览框架,让观众去体悟中国画自律性的观念演变,以及受到西方影响下的他律性的观念选择,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某一方的价值。展览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立北平艺专精品展的展览风格很相似,打破了白立方的白色空间布局,而是采用了藏青色的墙面来烘托作品,静谧沉思的气氛中增添了一丝活泼,也在学术上继承了国立北平艺专精品展的严谨风格,力图展示藏品的丰富性,也折射出中国艺术现代性境况的多样性。

而在“个案·历史”板块,策展人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从何开始,当代性又为何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该部分将喻红、刘小东、张晓刚、曾梵志等当代艺术圈的红人的早期作品与近期作品并置在一起展览,让观众更好地去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观念多维和风格演变。不足的是,个案的特性似乎并不太明显,而像一个当代艺术圈的博览会,琳琅满目,腕儿太多,不免有个别作品沦为平庸的遗憾。同时,在龙美术馆西岸馆这个现代性很强的有机体空间里,如果能够营造出像泰特美术馆《人造太阳》、《一亿颗葵花籽》那样为大型装置艺术而创作的令人震撼的空间,就能更好地充分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个案历史的力量。在“个案·历史”板块中,当代个案作品无论是作品本身或是策展方式都还有很大的质量空间可以提升。

总观“开今·借古”,这种古今、中西对话的展览,没有流于常规的西方美术史书写的展示逻辑,而是以一种观中国画的趣对、妙读的方式来呈现,再注入批判和反思的人文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正如展览上徐冰的《背后的故事》与清初四王的仿作同时展览,对中国画“仿”的概念与当代艺术的“仿”之意义转换进行梳理,呈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创新。总策展人王璜生先生在策展前言中说最重要的是“静观”,只有“静观”才能会趣、生妙,与当下的现实、精神、观念、思考相通,但笔者在布展细节中也充分地体会到了策展人高超的策展技艺与机智,即在娱乐至死的消费社会里,博物馆的古代藏品本身具有一种岁月悠悠、时光沉积的“静观”特质,但是常规的博物馆展示方式更多是以威慑的方式给观众灌输“静观”之感,让观者真正领会藏品与当下的关系,策展人是借助了重组展品和重构空间的布展技巧,以“趣对”“妙读”的东方智慧,结合博物馆的有机空间,加之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很好地完成“游目骋怀”的艺术时空的精神对话。

 

本文的节选内容刊登于《东方艺术 大家》2014年5月刊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