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狼今年年初有幸为国外经典图画书《变焦》写了一篇中文图画赏析,该图画书和导读手册已于今年9月份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现把这篇导读发在博客上,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翻开伊斯特万·巴尼亚伊的图画书《变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据大部分画面的红色多边形,上面布满了橘黄色的小圆点和蓝色的三角符号,在空白处有些洒落的蓝色墨点,图片也没有文字,读者就不禁奇怪了,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当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翻,抽象的图画竟然是一只漂亮的公鸡的鸡冠,上面同样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蓝色墨点。继续翻看,下一页是两个小孩子正趴在窗户看那只伫立在围栏上的公鸡,画面上的点变成橘色小点了,就像飞舞的萤火虫在闪烁一样。再继续翻,发现原来这是农场小屋的一角,小点也变成了绿草地一样的颜色。当观众恍然大悟时,却发现后面的第七页上两只手出现在了画面的右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翻开下一页,原来这一切是一个小女孩在玩耍的农场模型玩具。接着往下翻,又出现了一只手,左上方出现了“玩具”的标志,继续翻到第十幅图,原来这是一个睡着的小男孩手里拿的玩具杂志封面……故事就这么有趣地进行着,谜底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地被揭晓。
翻完这本书,读者会发现原来巴尼亚伊用了三十一张张无字图片,并借用向后拉伸的摄影镜头,展示了一个可以被无限放大的世界:从第一张的抽象图形起,到后面那些热闹的牧场、豪华的油轮、繁华的城市、宽广的沙漠等等纷繁复杂的场景,都不过是第20页的一张小小邮票里的画中画,而这邮票又是在一封从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寄给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的土著居民的信封上。绘有邮票的这一页,是故事的转折页,之后不再有前面每张图上面如同冲印照片留下的小色点,画面变得干净、明快,人物的动作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画面中得土著居民的大人和小孩开始走动,就像电影里的定格镜头停止,一切静止的人物又生龙活虎起来。奇妙的故事并没有在此戛然而止,镜头继续延伸,转向了飞行员的视觉角度,然后是行驶于茫茫云海间的飞机,接着是蓝色的地球,最后是黑暗中一个小小的白点……最终又回归到了抽象画面。
本书的设计也是颇为用心的,无字也无页码,书可以从前往后翻,也可以从后往前翻,为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性和趣味性。每幅彩图对应的一面都是黑色的全幅页面,就像屏风一样将读者的视野暂时遮挡起来,为读者带来了自由的想象空间。不过,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在画面的某些角落其实隐藏着下一张图的线索,比如第8幅中左上角出现玩具的标志,预示着小女孩玩积木其实是一本玩具杂志的封面,第15页的左上角出现了“ng”,其实是“(介绍)Introducing”的一部分,也暗示着小男孩所在的豪华游轮只是巴士广告而已。这些需要认真看图的细节,也为读者带来了寻找的乐趣。正如中国台湾图画书出版人郝广才先生所说:“好的图画书的设计是前后呼应的,是有细节让你去发现的。”最后,此书无限拉伸的空间效果更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也启发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看世界,用一位国外图画书评论家的说法:“在视野之外!在意料之外!(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巴尼亚伊在美国也为很多知名杂志绘制封面,他的图画书也有一种美国波普艺术融合卡通绘画的风格,绘画风格的商业性,并不影响作品的深度。巴尼亚伊通过本书想让读者所做的是对自己的视野习惯、思维习惯进行反思,正如他说:“事情不一定是你看到的样子。就像这个不停旋转的世界,不停地变换焦点一样,我们只能抓稳镜头,跟着世界移转。”
英国浪漫派诗人布莱克有句名诗“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里现天堂”,在东方的佛教里也有“莲花藏世界”的说法,即水中而生的千叶之大莲花,其每一叶为一大千世界。
《变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图像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而视角也在不断变化,看似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可以归纳为最单纯的东西,看似单一无趣的东西,其实包含着最丰富的世界。巴尼亚伊的作品阐述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读这本精心制作的图画书时细细体会。

小狼的《变焦》导读文章《画中画》(局部)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经典图画书《变焦》的中文封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