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本课笔记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图画书,一本精彩的绘本,可以让大人重拾童年的快乐,可以让孩子获得人生的启蒙,可以让你去天空摘取美丽的珊瑚,去海底捞起明亮的圆月。
昨天有幸聆听了央美城市设计学院YZ老师的绘本课,颇有感触,就把自己的笔记整理了一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今的中国,就像60年代末的日本,缺乏本土优秀的绘本,只能大量引进国外的。像熊亮的《小石狮》这样能将传统水墨笔法与现代思维结合的优秀本土绘本,可谓凤毛麟角。其实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绘本家,却大多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只制作出来劣质的商业绘本。这也许与绘本家的地位有关,据说在国外,优秀的绘本家、插画家的地位是高于搞纯艺术的。而在国内,许多人根本不把绘本当一门艺术,认为那是小儿科,是不务正业的。中国现在缺乏对绘本的认真态度,缺乏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缺乏好的编辑赋予绘本人文精神,并使其图文并茂。
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曾说:“图画书是应该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三只山羊》就是根据挪威民间故事改编的,讲述了三只山羊战胜镇守在独木桥下的妖怪,吃到青草的故事。故事很简单,却讲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由依靠别人到独立面对困难,并运用勇气和智慧战胜困难。故事的结局是让人快乐的,而关于认识成长的过程更是让人快乐欣慰的。《饿着肚子的小青虫》,用漂亮的色彩,破蛹成蝶的故事带给孩子单纯的快乐,甚至让日本的孩子面对大人“不要吃太多东西”的告诫,会幽默地说一句“那多好啊,可以变成蝴蝶”。而《蔬菜的肚子》、《色之舞》、《草莓》这些绘本,用独特的视角,阐释生活常识,让孩子在快乐中得到学习。小狼特别喜欢《光·影之旅》的绘本,巧妙地运用光影的魔术,用同样的素材创作了不同的世界,让人在阅读中享受了视觉盛宴,还赋予人新的视野与想象。
当然,并不是每本绘本都有美满的结局,但并不阻挠他们会成为经典的绘本。就像绘本《你真好》、《爷爷变成了幽灵》一样,故事让人感动得流泪,感受到心灵的冲击,也足以使它成为经典之作。给人以感动,有时候比给人以快乐,或许更为重要。
松居直老先生还讲过,“图画书应该是大人读给孩子的书”。虽然现代社会有了电子书可以发出优美的声音,变出好玩的图形,但那毕竟是冷冰冰的机器,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家长这一启蒙老师的。在孩子的读图时代,家长给孩子读故事,既能增进与孩子的感情,也让孩子加深了记忆,获得读书的快乐,为下一步读文时代打下基础。像《达芬奇》《圣诞节的12天》《睡不着啊》这些立体书,更需要和孩子的互动。
YZ老师提出,对于0~3岁的低幼儿绘本,绘本家应该首先给予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然后才给予想象。也就是说风格不宜过于甜美,而应该写实。对于年长的孩子,就该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讲,想象力既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又使人保有一份心灵的调皮和对世界的新鲜感,这是必须保护的心灵世界。同时YZ老师提出孩子不应该过早接触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文学,她就很反感将《红楼梦》等名著画成不伦不类的儿童绘本。那样孩子既得不到阅读的快乐,又不能领悟名著的内涵。我们不应该低估小孩子的认知世界的能力,但也不能拔苗助长,扼杀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总之,对绘本读物的定位应该分年龄段,不应一概而论。
绘本家往往着眼于小事物,而阐释了深刻的道理,展现了生命力,就像《蜘蛛》《手的犯规》《雪人》这些绘本,在普通的题材中提取了不平凡的思想,再用独特的手法表现,赋予作品以感染力,创造了精彩的世界。这也是小狼喜欢绘本的一个原因。告诉人以小见大的哲理,又让人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这或许就是阅读绘本最大的乐趣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