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趣谈中国神仙》有感
近段时间迷上了《趣谈中国神仙》这本书,感觉这部分传统文化很有趣。古希腊有“神人同形同性”的说法,也可以说中国神仙的世界,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映射了中国人的性格与心理。
生存即苦难,活着即炼狱,人类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苦恼与困惑,又渴望逃离苦海,寻求精神世界的超脱,于是释迦牟尼发出“我若不证得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的豪言壮语,地藏王立下不尽度六道众生决不离开阴王地府的誓愿,弥勒佛展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的豁达。神仙们承载着人类的理想,也成为伟大人格的化身。
神仙故事中让人潸然泪下的数不胜数:窑神童宾纵身跃入窑炉,以自己的骨头作为柴薪只为制成大器拯救同伴的生命,妈祖耗尽一生的年华,身披朱衣在暴风雨中为渔民指点方向,拯救生命,和合二仙寒山子和拾得子为友谊而抛弃心爱的女子,削发为僧,终生修炼于寒山寺……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在神仙世界中得以升华,凝结成流传千百的传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一生中孰能无过,一旦悔悟,用心改正,也是可以重生的。正如备受百姓喜爱的吉祥神送子观音,前生却是500鬼的母亲——专靠吃小孩为生的暴恶鬼。佛将其一个小鬼藏起,暴恶鬼竟流露出母性柔弱的一面,整日哭泣,佛曰:“你有500个孩子还心疼,你不想想被你吃掉的小孩子,人家不只有一两个孩子吗?”暴恶鬼幡然省悟,当即皈依佛门,成为护法神和送子观音。这则神仙故事反映了中国百姓劝恶为善的美好愿望和宽宏大量的品性,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思。
最可爱的是那些冥界鬼神,他们虽生在阴森恐怖的地狱,却很有人情味,同样保持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像丁恺这样为破旧神庙神像拂去尘网的善良百姓,遇上阴王地府的狱卒牛头马面都不勒索其性命,他们反而感激丁恺为自己拭尽尘土,知恩必报。
有趣的是那些崇拜神灵,又苦于无法超脱尘世,羽化而登仙的非僧人道士之士,在世时就用艺术化的手段将自己打造为神灵,成为一道颇有情趣的风景线。创造“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筇竹寺五百罗汉像的黎广修和其弟子,就把自己塑成了威武的罗汉。乾隆帝,康熙帝也命人把自己塑造成身着龙袍,头戴风帽的罗汉像,甚至连皇帝脸上的麻子都美化成为梅花。
中国神仙们的前身,有的是幡然省悟的浪子,有的是衣衫褴褛的乞丐,有的是高洁傲岸的文人,有的是善良淳朴的村姑,有的是忠心耿耿的武士等等。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活脱脱的人间百态图。而中国的神仙更是无奇不有,大到佛祖,地藏王,观音菩萨,小到掌管生活琐事的梨园神,贼神,穷神,体现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读中国神仙的故事,就似乎在读国人的文化心理,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借用作者的话来讲“研究中国的神仙,就是研究我们自己。”
中国神仙故事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又向无穷的未来延伸。然而我们该如何面对本土的神仙文化?借用鲁迅评价中国画像砖的一段话:“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比,为日本艺术家所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学者交口赞许”。这让我想起日本的动画片《千与千寻》,里面千奇百怪的神仙鬼怪让人惊叹,纷纷说日本文化如何了不得,却不知道其渊源出自于我国的神仙文化系统。鲁迅强调“拿来”主义,而我们拥有的本土文化已经丰富多彩,需要拿来的则是日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