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印象

标签:
弄堂城隍庙里弄城墙秦裕上海旅游 |
分类: 国内各省旅行见闻 |
里弄的背后是五星级的威斯汀酒店
狭窄的里弄里不时飞出时髦的小姑娘
早先的上海就是一个靠海的小县城,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港口城市。上海的老城厢仅限于城墙之内的旧城区,再加上东门外沿黄埔江的码头。老城厢内的面积不大,却挤满了20万人口。其中,城隍庙、豫园、大境阁、古城墙是明代的古迹。
老城厢里有座“城隍庙”,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挤人的地方,庙口有好多小吃的。一串肉串3元正,围着一大圈人,生意好的不得了。伸手要了一串,吃不出是什么肉来,就伸脖子去问,烤串的根本没有时间搭理你,旁边一个扫卫生的说;“羊肉串!”,可是没有一点腥膻味儿。
城隍庙的诸位神仙是护卫本地土著民的,现在,不论上海住民,还是远方游客,都要燃上粗粗的一把香,直闹得烟熏火燎方才罢休。原先,这里供奉的是汉代名将霍光,叫“金山神庙”,后来,明太祖封秦裕做上海的城隍爷,秦裕是元朝的进士,治理东海有功。明朝灭掉元朝之后,秦裕被召到翰林院,不久去世,明太祖惜才,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士”。这个官职只享受民间香火,不享受国家俸禄。
在过去,农村里也有“土地爷庙”,那要看这个村是否富裕。老家的土地爷庙很小,只能容下三个人进去。每逢出殡时,要拿着纸进去,往墙上一贴,如果贴上了,棺材才能抬出村外深埋。这就给出殡的经办人提供了做手脚的机会。堂哥第三任妻子去世时,那纸就总也贴不上去,没有办法,只好第二天再贴,我那时只有8岁,问妈妈为什么贴不上去?妈妈眨眨眼睛说:没使钱呗!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印象竟如此深刻。可见那时就有“腐败”和“贿赂”。妈妈还说,那些卖酱油、卖米醋的庄户,都要巴结做饭的厨子呢!
豫园商业旅游区的南边有个“上海老街”,长800多米,有200多家店铺,古玩店、旧货店、家俱店、书店、文房四宝店、扇子店、筷子店、风筝店、喝茶的、吃豆腐脑的都有,这里没有高楼,只是清朝末年的民宅改成的小店铺,行走其间,远望四周阴霾之中的高楼大厦,宛若时光倒流,有意思的是,还有好多少数民族在这里摆小摊,象云南普洱茶,手工绣布等。
豫园附近有个“古城公园”,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特地开出一个小公园实属不易。虽然公园里有一段城墙,那绝对是现代人的作品,城墙的厚度,城砖的大小,都不是那么回事。坐在小公园边上的椅子上看匆匆而去的游客,看小贩们用流利的英语骗外国人上钩,真是觉得不够意思。
古城公园附近有好多小街、胡同,上海人叫“弄堂”,宽约三、四米,窄窄的、长长的、低矮的小楼不过二层,钻进弄堂之后,头顶上是晒衣服的铁竿子,电话线如蜘蛛网,这里永远都有“万国旗”一样的衣服被凉晒,马路不平,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一个水泥池子,用来洗菜、刷牙、洗脸,弄堂里可能只有一个公厕。在这窄狭的居住之地,不时地扭出几个邻家小妹,时髦的装束,前卫的举止,让你不知道是否走错了地方。先进与落后,外国与中国,自卑与自豪、高楼大厦、汽车洋房与大片的弄堂,就象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反映的情景一样,至今仍是存在着,只是,这弄堂区域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