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病以后不要自己瞎吃药,要先找医生确诊是什么病,用什么药?
1。确诊是什么病之后,才能用药
去医院找医生,确诊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就好比是侦察敌情。在医院里,有各种检查仪器,通过仪器检查,化验等一系列手段,容易确诊疾病。用药如用兵,只有敌情清楚了,合理使用了药物,才能药到病除。
2。选什麽样的医院呢?
去医院找医生前,先要选择医院。
现在,个体诊所很多,特别是牙医,美容的专科诊所很多。虽然国家对这类诊所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难免有“江湖郎中”鱼目混珠,那些没有合格卫生条件和医疗设备,没有受过严格的医学教育的医生,往往以“价格便宜”,“世袭名医”,“名医坐堂”等名义,招摇行骗。
小伤小病也不要去看什么“急诊”。有人以为急诊可以报销一些药物或医疗费,有病就往急诊科跑,却不知道急诊医生熟悉的是急诊病种,在这里,有些病得不到全面的检查和诊治,况且,急诊室里工作人员有限,也加重了急诊的负担。只有那些急性发作的疾病,一定要就近送医院抢救,必要时,借助120急救电话获得必的急救指导。
对于常见病,症状比较轻的病,可以直接在附近的医院或地段医院就诊。医院里往往有“预检处”,会根据您所患疾病的大致情况,介绍您去最适合的医生去看病。 如果得的是比较重的疾病,就应该到大的综合性医院就诊。谁也希望得病后找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早点治好病,总以为住院治疗肯定好,何况住院费用还能用大病统筹基金报销一大部分呢!有的人一得病就住院。其实,有的疾病门诊治疗要比住院治疗好一些,比如肺炎,或其它传染性疾病。在医院里,病菌往往有较强的耐药性,许多药物对它无可奈何。一旦在医院感染上这类病菌,就较难治疗。严格控制住院治疗,控制住院天数,既能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又能节约医疗费用。另外,在家中养病,也可以使患者心情放松,有益于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如果医生对你得的疾病提出门诊治疗时,您千万不要以为是大夫刁难您呀!
如果得的是病程比较长的慢性疾病,应该尽量地固定一个医生看,这样可以让医生对您的病情变化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对于疑难复杂病,经某个医生诊治之后,如果心中仍有疑虑,或者病情仍未见好转时,可以换个医生,再听听别人的诊疗意见。
3、要向医生讲实话
要想让医生更好地为患者治病,就必须如实地说出疾病的发病过程、治疗过程,是否有家族遗传史,药物过敏史,要说出用药后的一切不良反应。也许因为文化水平或其他原因,说的有点儿不太着边儿,但任何有意的隐瞒实情,对你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1)要详细地叙述发病过程。什么时候出现的疾病?有什么症状?是不是去过其它医
院或者自己用药治疗过?治疗后有什么表现?目前的感觉和症状怎么样?等等。
(2)要如实反映家族遗传史和药物过敏史。有的疾病和遗传有关系。有的人对某种药物过敏,如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过敏。只有如实讲出来,医生才能据此躲开用药风险,做到合理用药。
(3)要反映用药后的全部反应。只有全部、真实地反应用药之后的情况,才能帮助医生分析病情,调整用药的种类或剂量,达到早日治愈的目的。
4、要让医生对处方作简单的解释
经过各种检查,医生确诊疾病并开出用药处方之后,应该请医生对处方做个简单的解释。否则,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改变了用药方法,就有可能耽误疾病的治疗,甚至造成误诊误治。
有些人“久病成医”,自以为“我的病自个儿心里有数”。有的不按时服药,有的擅自调整剂量,有的不顾医生警告,大量吸烟,喝酒等,往往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
现在,有一些医院处方用“自配药”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所谓的“专家门诊”的医生,打着出权威的身份。利用患者求医治病心切的心理,吹嘘“自配药”是什么秘方,有特效,能根治等等。医院里的“自配药”如果是医院制剂,则应有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制剂批准文号。如果是做临床试验用药,则应签定志愿试用者协议书,并无偿用药,还要领取相应的试验费用。否则,患者有权拒绝使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