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精彩。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了民族学、地貌学、生态保护学、户外探险等方面的专家,分二次环绕大香格里拉地区进行了科学人文考察,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广泛地存在着“一妻多夫”的婚姻模式,直接挑战人们公认的“一夫一妻”制。
说起“走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好多人都以为泸沽湖在云南,其实,泸沽湖的大部分水面在四川。在离泸沽湖数百里的怒江的鲜水河峡谷中,还保留着比摩梭人更原始的走婚制度。
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18岁的年轻扎坝人,叫白马泽仁,他说他15岁就开始走婚了。现在的女友就在河对岸的高山上的村寨里,山寨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上,离河谷的垂直高度至少有近千米,很难想象白马泽仁每两天的晚上就要跑那么远,那么高的山上去约会他的“嘎依”(走婚的对象),趁天还没有亮,就得离开,踏上回程。是一种什么力量让小伙子如此痴迷?
他们随白马泽仁到了巴里村,住到卓玛拉姆家,她今年62岁,有4个孩子,孩子们有两个爸爸,大女儿有一个爸爸,其他的三个孩子有一个爸爸。卓玛拉姆的哥哥叫白马次来,他说他有3个孩子,一年去看过三次孩子。这里的男人不管自己的孩子,只在家里照顾自己姐妹的孩子,或者说是舅舅承担着爸爸的义务。我们一直认为,由于血缘关系,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是人的一种天性。在这里,这种观念被颠覆了。
后来,他们到了白马泽仁的家中,见到了白马泽仁的姐姐和姐夫白马罗布。他们奇怪,这里不是走婚吗?怎么会出现一个姐夫?白马泽仁说,现在计划生育抓的紧,生小孩子必须有结婚证,固定一个丈夫,否则就要重重地罚款。所以,这里的妇女都领了结婚证,写明了丈夫是谁,但是,这些夫妻仍然是各住各人的家。显然,走婚制度在婚姻法面前挺立了几十年,却被计划生育政策打垮了。
白马泽仁的姐夫几乎天天来看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在自己家里照顾姐姐的孩子。考察队的专家问白马罗布:“走婚好?还是结婚好?”白马罗布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走婚好。没有负担,不累。结婚太累,一个人什么都要搞,要挣钱,种地,盖房子,养娃娃,吃不消。”他还说“走婚的最大好处是住在母亲家,不分家,大家一起干,有种地的,有搞运输的,有上山捡虫草的,在这大峡谷里,只有大家庭才能富起来。”
史书上有过关于“东女国”的记载,在“东女国”里,男人只能当兵,当服务生,就是做丈夫,也是数个丈夫中的一员。“东女国”是由女人们管理的国家,不是母系社会。早期的人类生活在一个有着各种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的大家庭中,出现“一夫一妻”制之后,大家庭中的婆媳、妯娌、财产、继承等关系日益复杂,然后人们开始拆分家庭,直到今天拆分到了极限——三口之家,社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亲情,资源短缺,老龄社会等等。
走婚中的丈夫每晚到女方家时,从来不走正门,而是从后墙角扒着石头上去,藏族人家住“雕楼”,一般有4—6米高,楼顶还有藏獒狂吠,没有相当的胆量和膂力的人是不行的。有些人以为走婚就是可以随便变换伴侣,有的游客也来尝试一把,结果都失败了。实际上,现代城市里有结婚、离婚、第三者、情人、同居、试婚、私生子、未婚先育、单亲家庭、卖淫、强奸等等,这些现象在泸沽湖都没有,甚至在摩梭人的语言里也找不到相应的词汇。
有一天晚上,考察队住在了必姆家,这是一个13口人的大家庭。必姆的丈夫叫热地必麻,姐姐的丈夫叫比布之之,他们俩都是晚上来,早上走。后来,他们到了梅里雪山脚下的一个小寨子里,叫“雾浓顶村”,全村只有20户人家,有8户人家是几个兄弟娶一个媳妇。藏族人格荣定珠说,我们家是祖传的几个兄弟娶一个媳妇,考察队问“如果有人爱上别的女人怎么办?”格荣定珠笑着说:“他嫁出去呀!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因为村里人们会笑话他!取笑他不愿意和大家共同把家扶持起来。”在我们看来,爱上一个人,离开自己父母的家庭,去和相爱的人厮守一生,是最大的幸福。在这里,却成了被取笑的对象。
考察队走到怒江大峡谷的军拥村,住在嘎松旺加的家里。他们家是四个兄弟娶了一个妻子,妻子叫白玛朗诺,48岁,生了8个孩子,但是看起来还挺年轻。人类学者很狡猾地问她:“兄弟4个人,你的内心深处最爱谁?”白马朗诺回答说:“四个兄弟我内心深处都爱,爱一个不爱另一个不可能!”再拐弯地追问她:“他们兄弟四个人谁最优秀?”妻子竟像外交官一样地回答:“他们一个比一个出色!”在我们看来,婚姻中只能爱一个人,否则就是出轨,在这儿不一样了。白马朗诺聪明能干,把几千米大的房子收拾管理的井井有条,更让村里人敬佩的是,她在四个兄弟之间游刃有余的协调能力使这个大家庭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怒江峡谷里的东坝村,千百年来就实行着“一妻多夫”制,一家人不管有多少儿子,一般而言,就娶一个妻子。这样作的目的,就是不分家,积蓄财富。这里的民居盖的高大精美,有墙必画,逢木必雕,漂亮的像宫殿一样。白马朗诺家的房子大约2000平米,高达四层,前后建了8年,现在还在扩建。如果你问谁家的房子修的高大精美?必然是“一妻多夫”的家庭。
有的专家认为,“一妻多夫”是完美的婚姻形式,是今后人类婚姻形式的发展趋势。
没有去过怒江大峡谷。上面的资料是摘抄的考察报告,登载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2004年第7期。
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结论。难道不是及其恶劣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婚姻形式吗?婚姻形式何时离开过经济条件?怎么能说“一妻多夫”的婚姻形式是纯粹的爱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