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府文庙是纪念孔子的地方,门票3元。
进门之后,是一条弯曲的小河,上面有一个跨桥。大殿里供着孔圣人,还摆放着大鼓、古筝,古琴等物件,似乎经常搞一些什么仪式。大殿两侧是展览,右侧有许多当地历史名人的腊像,介绍了他们的功迹。右边介绍了泉州的学制。
原来,早在西晋时期,中原战乱,为避兵乱,汉人举族迁闽,到泉州之后,开始办学,教育子孙。
最低级的是“启蒙教育”,叫私学,也有的叫义学,社学,材学,冬学,教馆。都是教小孩子读书认字,学习基本的伦理道德。另有一种,是讲经论道,叫书学,书馆,书斋。学生入学之时,要先拜孔圣人,焚香跪拜,在心目中形成师道尊严。然后,再拜老师,这是孔圣人的现实代表。然后,学生之间互拜,分食糖果和红鸡蛋,同学之间要和平相处。最后入座听老师讲课。
还有一种叫“义学”,是专门为家境贫寒的孩子开设的,不收学费。通常是由富户、乡党、宗族、社团或官民合办的。
福建的书院极多,它是有一定学识的人讲学授徒、教学研究的地方,如朱熹办的“武夷精舍”。
到宋朝,出现儒学,是官办的,一般就在孔庙中,左边是学校,右边是孔庙,甚至庙学合一。
元代,出现社学,官倡民办,可以学习蕃文,即阿拉伯文,蒙古文,因为当时的朝廷是蒙古族人。
还出现了阴阳学,学习天文、地理、数学。出现了医学,既培养医生,又治疗疾病。还有宋学,是皇族甲胄学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九品中正制”。到隋朝时,隋炀帝改为明经、进士二科,开始实行科举制,一直沿袭到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废除。
过去,泉州人热衷于经商,没有人愿意做官。直到出了一个进士,他力荐年轻人上进,才启动了人们读书做官的欲望。据统计,明清两个朝代中,泉州共出了文举人3269人,武举人1040人。直到今天,这里仍是文化氛围很浓的地方。在文庙附近,有“闽南书院”,一群小孩子在学习写大楷书,毛笔字,让我很惊奇,现在的孩子们都在用电脑,学外语,还有几个人去学写毛笔字?
信息越灵通,文化越趋同。英国人在向美国人学习发音,中国人在学习英文,这本不是坏事,但是传统的文化越来越少,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共性,踏遍中国的大城市,都是一样的高楼,好像一个城市一样,一样的麦当劳,一样的肯德基,一样的时尚明星照片,一样的宽马路、立交桥,一样的汽车堵塞,有什么意思?
泉州的街景有一点儿和北京不一样,自行车倒很少。摩托车特别多,像奔跑在大街上的兔子,到处乱窜,连人行道都跑,防不胜防。特别是当你翘首等待公交车时,突然有一辆摩托车嘎然停在面前,一个戴着头盔的男人问你:“坐车吗?”会吓人一跳,立马想起广州的飞车抢劫。泉州的女孩子早已习惯,会三下五除二地砍价,意见一致后,偏腿上车就走,连司机的身子都不沾一下,乍一看,还以为是他的女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