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先农坛里的   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2007-08-27 16:21:57)
标签:

古建筑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

北京市育才学校

汉民族

分类: 闲逛北京
北京——先农坛里的 <wbr> <wbr> <wbr>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在天坛西门,正对着路口往西约500米,再往南拐,就是先农坛。不过,还有一个牌子,叫“北京市育才学校”。在寒冷的大风天里,走过大门,就听见孩子们在操场上的喧闹声,马路两边停放着汽车。虽然只有两个大殿,让人依然觉得这里是个古迹之处。殿前古柏的树干已然无皮,在寒风之中仍然翠绿挺拔。这里有“一亩三分地”,是当年皇帝祭天,祭神,亲自耕种的地方。祭祀之前先要更衣,然后宰杀牲口,祭名山大川。再后,就是登上一个高约2米的方台上去,看大臣们耕种,这让人想起了每年的“植树节”,先挖好的坑,已经栽好的树苗,首长带着小朋友铲铲土,浇浇水,照照相,然后告示天下。这只是告诉人们,国家是鼓励种树的。

     殿前还有各大山、河川的神位,有焚烧祭文,纸帛的炉子。

    大殿里则是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的地盘太大,民族太多,不能说哪个民族,哪个时期的建筑,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但毕竟是汉民族人数多,因此,汉民族的建筑风格就是主流了。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确实,现在去各地旅游,实际上就是在看庙,看建筑,“文化”这东西,看不见。人们都是走马观花式地旅行,拍个照,留个念,能体味到什么文化?

    中国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同。据说是“汉拙,唐精,宋巧,元?明清规范”。各个民族的风格也不一样。汉族多为人字屋顶,回族则是洋葱头式的教堂,云南因为虫蛇多,往往是建吊脚楼。用途也不一样。

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古人类遗址发掘发现,那时候人们多是穴居,即在地下挖个坑,上面遮上树叶等,或者夏天在地上搭个高脚的棚子,到了夏朝才有了房屋,然后出现城市。这个展览分八个部分:有皇宫,民居,佛寺庙,城郭,园林,装饰,墓地,陵园等等。

    早在周期时就有了明确的等级制度,庶民再富,住宅也不能高过大过皇帝,什么级别的官员住什么房子。商人有钱,只能偷偷地建个大宅子,把钱花在砖雕、木雕上,尽量地展示奢华。到明朝时,北京的紫禁城建在了都市的中心,四周则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而建,成为历史上最符合《周礼·考工记》中所规划的王城的实例。清朝基本上保持了明朝的总体布局。

    中国的建筑历来用木材,几千年的历史,该用去多少木材?这滥砍滥伐也是今日荒漠化的原因之一吧,由于用木材,因此不能长久地保留,一个房屋能有200年的历史就不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