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北京至包头的快车,晚上9:20开车,第二天中午11:30方到达。
说去包头,便勾起了对荒漠的想象。
在包头,见不到今日沿海城市的高楼。城区分为青山、包钢等三个区,彼此离得很远,中间有很宽的马路连接着。在山西参观“日昇银庄”时,曾说先有“日昇银庄”,后有包头市,说是原日昇老板走西口,做小生意,后来发家搞钱庄,交易之中,才有了包头市。
晚上,厂方特意租了一个蒙古包,用民族特色招待我们。郝是蒙古族人,一群人之中,只有我不熟悉各种规矩。蒙古包中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红底云花的方桌,短短的,两个桌子拼成了长条形,小凳子也短短的,蒙古包内是电烤炉、电灯、电话,一应俱全。服务生是个蒙古女孩,十七、八岁的样子,通辽人。不一会儿,有个身着蒙古服装的服务生托着不锈钢食盒,送来了烤羊背、手抓羊肉、奶酪、奶皮子、炸撒子、奶茶、野葱、红肠、白肠、蒙古王低度酒。为了助兴,还请了二位女歌手,一位琴师。这二个小女孩甚是了得,一口气为在座诸位唱了近20首蒙族歌曲,每人三首,喝完要喝一杯酒,敬献哈达,倒也有趣。席间,心绪飞扬,不由地想,这里晚间如此之冷,他们如何方便?如何用水?妇女怎样
分娩?老年人怎样看病?蒙古人喜食牛羊肉,心血管病人一定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