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窥《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2009-12-06 21:32:30)
标签:

语文

教育

管窥《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流传深远的散文名篇,是多年来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而且作为讲读课的重点篇目。其中的第4自然段又是作为重点讲述、以至常常作为练习或考试取材的段落,全段文字如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本段文字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景色,可谓出神入化、神形兼备。因此,教材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自然在情理之中。对这段文字的学习,老师常常会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笔者认为,要找出这段文字中描写的景物并不难,但是,最近在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考试中,老师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绘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2分)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90%左右的学生只得了1分,有大多数人得零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原来是标准答案的严格和苛刻。其标准答案是:“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或流水)。”评分标准是:“答全对给2分,少1个给1分,少2个0分。”对于这样的答案和评分标准,我想,即使一些学者专家也难以答得全对。而笔者却觉得,这里的答案很值得商榷。

    笔者查阅了部分参考资料,有些分析与上面的答案相同。如:胡国华主编的《新教材完全解读·高一语文·上(配人教大纲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5版),其中对本段文字的“段析”是:“这一段描写了一幅月下荷塘图。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高一语文(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5月北京第7版第14次印刷本)、张桂芬主编《教材动态全解·高一语文(上)》(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刘增利主编《倍速学习法·高一语文(上)》(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9年6月第2次印刷本)、刘德等主编《学习高手·语文(高一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中的“段析”、“段解” 或“研读课文句段”、“课文剖析”都与前书相同或相近。由此看来,这样的分析流传甚广,但其概括并不确切。

    首先是对于“流水”的描写值得商榷。作者在文中虽然写到“脉脉的流水”,但这里并不是他所看到的景物,因为这是被叶子“遮住了”的“流水”。有人分析“脉脉”是写出了流水脉脉含情之状。这显然是牵强附会的理解。因为作者既然没有看到流水,又从何说它含情?“脉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笔者认为,在本文中“脉脉”重点在强调流水的没有声音,因为作者随即写到不能看见流水的“颜色”。显然,作者注重的是“流水”的声音和色彩。而这两个方面作者是采用一种虚写的手法或“无中生有”的写法。从与“颜色”相对的声音来说,把“脉脉”等同于“默默”(“默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说话;不出声。”)也不为过。而要说“含情”,也不过是作者平时在头脑中的一种积淀罢了。即使说流水含情,也是为了衬托荷叶,这从“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中的“更”字即可看出。因此,这里的“流水”,作者既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月光更没有照到,完全可以不必把它概括在本段文字的景物描写之中。而作者却偏偏要写到,其目的在于突出荷叶在流水环绕拥抱之下滋润柔美的情态。关于这一点,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如:刘大云等主编的《课堂新坐标·备课学案·语文(高一上)》(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张其军主编的《全品学练考·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出版社,2009年3月第5次印刷本)、孙守铭主编的《优化方案·高一同步创新课堂·语文》(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3版)中的“文脉梳理”、“结构图示”或“思路概览”都没有把“流水”概括在内。在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高一语文(上)》以及李志东主编的《三点一测·高一语文》(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43次印刷本)中,对该段文字进行“能力题型设计”时,也没有将“流水”概括在所写景物之中。任志鸿主编的《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一语文·上》(南方出版社,2007年3月第4次印刷本)中,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句话的分析是“写荷叶的美的情致。”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

    其次,是概括的“荷波”不恰当。我们说荷叶、荷花、荷香,其中的“叶、花、香”都是“荷”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质,而“荷波”中的“波”显然不是它本身所固有的,“荷波”只不过是一些人生拼硬凑的一个词语。即使我们约定俗成认可它,那么,在原句“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中,“波痕”只是微风吹动时荷叶产生的一种形态。在这里,叶子是本体,“波痕”是喻体,“宛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仿佛”)是比喻词,这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如果把喻体也赋予荷的特质,那么,“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难道我们可以说这里写了“荷歌”吗?这显然不能说。更进一步,前面的喻体有“明珠、星星、美人”,这些又怎样概括到“荷”中呢?实际上,这里的“波”,并不是“荷”的“波”,而是在微风吹动之下,荷叶繁茂相连、紧密依偎、随风起伏,好像是水流涌动而形成的波浪一样。这里的“波”实质上是“荷叶”,一旦微风消失,其“波”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从中概括出描写了“荷波”这种景物是很不恰当的。我们看到,有很多参考书都提到了“荷波”,但似乎也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如:薛金星主编《清华北大学子·高效学习法·高一语文(上)》(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5版)中,对该段的“结构梳理”就只列出了“荷叶田田、荷花点缀、荷香如歌”三项内容,它并不像很多书中还要列出“荷波”甚至“流水”。这样概括月色下的荷塘景物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由此,笔者认为,对于该段所描写的景物,只能概括出“荷叶、荷花、荷香”,而在答题中,只要有这三项内容即可得到满分。只是在写法上,我们更应该注重作者的写作手法是多样的,其中有静态的实写,也有侧面的虚写,更有对微妙的动态景物的传神描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