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评课例说
笔者近来教学鲁迅《阿Q正传》一课,适逢学校听课组抽查听课。因为课文后边摘录了王冶秋先生关于阅读《阿Q正传》的“读书随笔”,其中说到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并且理解也会逐渐加深。本人自然同意他的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又对学生说道:“经典作品是读不尽的。我们每读一遍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正如有一位老教授所说,他在青年时读《阿Q正传》只想笑,到中年时读《阿Q正传》只想哭,到老年时读《阿Q正传》是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因此,希望同学们现在读,以后也去读,读出自己新的、不同于别人的感受来。”
在随后的评课中,有领导(听课组成员多是学校领导)评说我在课堂上讲多了,应该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比如,就以老教授所说的话,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读《阿Q正传》,在青年时只想笑,到中年时只想哭,到老年时读是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在课堂上以此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讨论,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而热烈得多。
对于以上的评课,我自知是讲得多了,所说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这也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所言在理。但是,用一位老教授的个人阅读感受为中心来组织学生讨论,本人却有不尽相同的看法。
首先,教师的教学应重在“导”而不在“牵”。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科学文献《学记》中就曾说过:“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就是说,君子(也即好的老师)启发诱导学生,是在前面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牵着他走;教的时候稍带一点强制性,而不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而不必把道理说尽。诱导学生自觉学习而不是牵着他走,师生关系就会融洽;稍带一点强制性而不阻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就感到轻松容易;启发学生学习而不把疑问说透,学生就会去独立思考。很明显,这里所说的教育方法,在今天来看仍然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在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无疑会开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进一步地、开放性地思考,这对于学生思想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会起到积极作用的。而教师仅仅是“牵”,则很难达到“不教”的目的,因为学生一旦缺少了“牵”力,就会无所适从。联系《阿Q正传》的教学,笔者认为,本人的讲述即是一种“导”的方式,告诉学生老教授的话,可以引发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去阅读去感受去体验。而要让学生围绕教授的话来组织讨论,则无疑是“牵”着学生,向一个固定的笼子里钻,这样,势必钳制了学生的思路,达不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其次,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教授的阅读体验不过是他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罢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读出同他一样的感受,而学生自己的理解才更是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才是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追求所期盼的。
再次,阅历增长智慧。老教授的阅读体验无疑是深刻的,而他的深刻体验应该是和他的人生阅历、认识积累分不开的。作为一般的中学生,自然还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要让学生来谈一位老教授的感受,无异于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我们不难想象(事实也的却如此),年轻的中学生读《阿Q正传》是会笑的,但是,今天的中学生读《阿Q正传》有几人会想到哭?他自己不会哭,又怎样去体验别人的哭?至于笑不出和哭不出的感受更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最后,热闹不等于收获。要讨论老教授的体验,学生可能有话可说,至少为什么读《阿Q正传》会笑是会出现热烈的讨论场面。然而,为什么会哭?学生会有多少话说?而笑不出哭不出的体验,学生又可能怎样说?当然,这样也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学生个人的感受?讨论又会产生怎样的结论?如此,课堂热闹了,但尽是随人道短长,学生的收获究竟有多少?谁能说清楚?
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有些东西,教师给学生指出一个思考的方向就足矣,而不一定要处处落实,非得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