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加强劳动教育”欢呼
(2019-07-23 18:53:00)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中共中央
关于中小学教育内容,经历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早在上世纪一九五七年毛泽东主席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在《意见》中强调“德智体美劳”,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举措。
多年来,从学校到家庭不重视劳动教育,甚至取消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孩子学习好,家中什么也不用他做”成为广大家长的口头禅,绝大多数孩子处于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现实中,小学教育阶段别说是家务劳动,即使是五六年级的孩子,上下学的书包也由长辈替背,有的家长还进到教室代替孩子做值日。中学阶段,学生处于13—18岁;然而,连基本的劳动也没有。家庭中,为了中考和高考家长越俎代庖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学校则回避学生劳动,以某省市级普通高中示范校(俗称“省着点”、“市重点”)为例,学校日常清洁都包给物业公司,过去的校园内的班级卫生区取消,由清洁工负责打扫;过去每周一次大扫除,学生带抹布擦楼道、墩地板的情景不见了,由保洁工取代;即使每周一次的教室内值日,也时常由班主任看着完成......。在60岁一代人的记忆里,中小学的厕所是由学生打扫,且引以为荣。近年曾经看到这样一个事例:某“省重点”高中学年末调整教室,后勤主任要求高二学生把自己使用的桌椅搬到三楼,德育主任当场拒绝,理由是“学生砸着脚谁负责?”
这里,我们要说:从家庭到学校本该学生承担的劳动几乎全部由成人代替,但代替不了学生的劳动体验,代替不了学生对于劳动价值的认识,代替不了学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更代替不了学生通过劳动而形成的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现实中,前面清洁工打扫,后面随地扔废弃物的现象不少见;饭馆里大量的浪费有之,更不用说生活中食物乱丢弃了。因此,才有了工作挑肥拣瘦,宁愿啃老与不出去工作的啃老一族。
今天,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举措。我们要为之欢呼,并积极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