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产业面面观
最近网络上一个关于银行是少林派,证券是武当派,保险是丐帮的帖子很热闹。我在微博里用“松树、果树和神树”的比喻做了回复,昨天又用“催命、救命和玩命”做了比喻。但是因为字数限制,很难做客观的比较,难免有失偏颇,所以这里把旧的博文汇总,供大家争论。
本质上,银行、证券和保险,都是进行着融资和投资的工作,但具体看,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作为储户把钱给银行,出让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获得了利息收入,而银行获得使用权,付给我们利息。银行把我们的钱贷出去,出租了我们的使用权,获得贷款利息。银行赚取的是利息差。我们把钱放在银行,安全性基本是可靠的,流动性是绝对的,收益性是相对的。银行借了我们的钱,保证本金安全,多少给点利息,还算是名门正派。但对贷款客户来讲,贷款必须有抵押物,要还本付息,如果还不上,必须付出代价,银行必须够狠,有点面目狰狞。对贷款客户来讲,银行遵循的原则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我们把钱买了股票,丧失了钱的所有权,换取了企业的股权,追求的是预期的高收益,放弃了安全性,拥有的是不可靠的流动性(涨停买不到,跌停卖不出)。买的时候是某企业的股票,卖的时候只能给其他股东,公司不会收回。小股民股东基本影响不了企业的经营,但企业的经营却影响股票的价格。上市公司拿走我们股民的钱之后,运用乾坤大挪移的功夫,就让我们股民之间“殴斗”,它做观众,有点邪教的味道。
我们买保险,让渡了保费的使用权,拥有现金价值的所有权,获得了风险保障。安全性几乎是绝对的,收益性适度,无条件流动性(随时取用)丧失,有条件的流动性(保险金给付)是绝对保证的。保险保障的触发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保险事故时,瞬间的放大效应(保费变保额)和确定给付的法律保障,就有了点江湖侠义的风范。
简单一句话,银行卖的是利息,保险卖的是保障,股票卖的是希望。
股票是果树,银行是松树,保险是神树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有一则关于神树的故事,原文如下: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夫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为器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乌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译文如下: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途径辕曲看见一颗被奉为神的大栎树。这棵树像山一样高,十仞以上才生树枝,树干有百围之粗,可以为几千头牛遮荫,能够造船的树枝就有几十枝。围着看树的人山人海,可这位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只顾埋头走自己的路。
木匠的徒弟用心地看了一番,追上去问“自从我跟随师傅学艺以来,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师傅却不肯看一眼,只顾埋头走路,究竟是为什么呢?”“没有什么可说的。那是一棵没有任何用处的散木,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器具会很快损坏,做门窗会很快流出油脂,做梁柱会被虫蛀。正因为它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能如此长寿。”
木匠回到家以后,夜里梦见栎树说:“你要用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呢?是可以做材质的普通树木吗?那些结各种果实的树木,果实熟了就要遭受敲打,蒙受欺凌,大枝被折断,小枝遭扭曲。这都是它们因为有用而自讨世俗的摧残,终生受苦,不能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世上的一切东西无不如此。我追求达到一无所用的境界已经很久了,曾多次几乎被砍死,直到现在才达到了无所可用的地步,这对我来说正是最大的用处,如果我有用的话还能长这么大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何必要相互非议呢?你是一个将死的散人,又怎能悟到散木的境界呢?”
木匠醒来后将梦中的情景告诉了他的徒弟。徒弟说“它追求无用为何要充当神树呢?”“他不过是挂着神树的招牌来保全自己罢了,以至于被不了解其本意的人讥讽辱骂。如果他不做神树,岂不早就被砍掉了!它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用常理去理论它,不是太过分了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神树之所以得以长寿乃至成为神,恰恰是因为它的没有用(普通人都这么觉得)。如果有用(公认的价值),早就死于刀砍斧凿了。记得有几次出去旅游时,到森林里看,凡是那些挂牌牌的珍贵古树,很少有没有毛病的。或许因为那些没毛病的早就被砍伐用掉了吧。仔细想想,庄子的智慧和老子一样。当人人都说完美好时,他们偏偏告诉我们完美未必好,追求出人头地真不好,佼佼者易折呀。
庄子还讲了个故事:“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之。”简单理解有用容易早早被用,无用才能长寿。
看看当今社会对金融业的看法,你就会发现庄子的伟大。
股市好的时候,老百姓第一喜欢的是股票,因为赚钱快,但进进出出,赚钱就找理由花,亏钱自认倒霉,结果未必赚到钱,也全然接受。所以股票很难攒下钱。这好比是果树,结的果子越多越好吃,就越容易被人折断树枝,被果子压弯树干,一旦不能结果子,就会被抛弃砍伐做为烧材。
中国老百姓长期习惯存钱在银行,但攒到一定额度,一定就有用处,买电视,买汽车,换房子。这就好比楸、柏、桑、松之类,长到一定粗细,就有一定有用处,就被砍伐,从椽子到檩子到柁子到柱子,总之不能长寿。所以银行攒钱的人多,但攒得够久够多的人就不多,关键时想用的时候就没钱了。
而保险呢,平时主要任务是交保险费,因为不能当零花钱,也不能随时退出来挪做它用,所以总有人觉得保险没用,但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往往是灾难性的),保险就会兑现一笔大量的、急用的现金。这不正好象那棵神树吗?正因为它不能随便使用,才让我们攒下一笔钱,好专款专用。保险在生活中的作用,就是无用之用,就是不可替代的大用呀!
银
行
我们个人把钱存到银行,成为银行的储蓄客户,银行支付我们一定的利息,这就完成了我们个人的投资过程(追求利息)和银行的融资过程(获得资金的使用权)。银行把储蓄客户的存款,借给需要钱的个人和企业使用,这就完成了银行的投资过程和贷款者的融资过程,银行收取贷款者的利息获得利润,扣除了支付给储蓄客户的利息后,就获得了银行自己的利润(不考虑其他费用和税收的毛利润)。利息差是银行的一个利润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比如目前银行五年期的存款利率是3.6%,而超过五年的贷款利率是5.94%,利息差超过2个百分点。
因为银行的利率长期来看抵御不了通货膨胀,实际存款的利息收入都是负值,换句话说,就是贬值了(购买力降低,使用价值降低)。比如在1980年有10000元,属于很富裕的人,当时的说法叫“万元户”,如果这个人一直把1万元存在银行吃利息,经过将近30年后到今天,如果按照年利率6%来计算,大概连本带利共48268元(按照五年一转存计算),将近五倍。在1980年,我们家在农村盖四间瓦房共花了1000元,也就是说10000元能盖十几几十间瓦房。但到今天,在我老家盖四间瓦房大概得4万元。也就是说,我们在银行坚持存款30年,等于把几十间房子攒成了4间。通货膨胀(贬值)的可怕可见一般。
银行短期存钱最安全,长期存钱最危险。把钱存银行追求的应该主要是安全性(不会丢,比家里合适,还有点利息)和流动性(方便取用),而不是收益性(因为利息抵御不了通货膨胀)。所以台湾的一个专家这样描述银行的概念:银行是给那些不会赚钱的人提供存钱的地方(储蓄),让那些会赚钱的人用我们的血汗钱去赚钱(贷款),而且不需要说谢谢。
银行是贷款者的恩人,不是存款者的恩人。
银行对它的贷款客户遵循这样的原则,你有还款能力时拼命想贷给你,如果还不上,就马上催债,拿走抵押物。简单的说,就是要么锦上添花,要么雪上加霜。比如一个人贷款1000万买个别墅,还到300万突然车祸去世,如果家人还不上欠款,银行就会毫不客气把房子收走,不能因为同情和可怜就免除未还清部分,因为那样,银行就是对它的储蓄客户不负责,早晚都得破产。
股
票
我国的证券公司和狭义的投资银行差不多,主要从事一级市场证券承销和资本筹措、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和经纪业务。我在这里仅探讨大家比较熟悉的股票业务。
股票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工具,而不是为了让股民致富的发明。企业经营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获取资金的方法(融资)主要有债权融资(比如向银行贷款,必须还本付息,一般需要抵押物或担保)和股权融资(比如发行股票,不需要偿还,股东的资本金一般不许随便抽逃)。
一个企业发行股票,大概的过程如下:经过相关法律程序获得上市资格,由承销商(如证券公司)承销,投资者申购(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比如发行10亿股,发行价格每股21元,就等于融资210亿元,这笔钱就进入上市公司,作为股东资本和资本公积,作为企业资产,供企业经营使用。无论机构投资者(会成为比较大的股东)还是个人投资者(股民小股东),都不能向企业(上市公司)要回股权投资,只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转让。企业经营得好,给股东分红,就等于投入资金的利息。如果企业破产,优先给付的是债权(银行贷款),然后才是股东的利益,往往都不会剩余,因为公司一般是有限责任,所以即使是资不抵债,也不需要股东偿还债务,损失最大额度就是投入的资金。
股票的买卖,是股东股权的转让,跟上市公司并不发生直接关系,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也没有直接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影响的是上市公司的市值,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资产质量。当然,公司的资产质量会影响股票的价格走势。但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是信息,而不是上市公司的质量。
小股民买卖股票,我们称之为炒股,就如同打麻将一样,属于投机赌博行为。四个人打麻将,就是总资本量不变的重新分配行为,如果有三个人都说自己赢了,那么第四个人一定是输了。因为赢钱的人赢的一定是他的钱,整个重新分配的过程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炒股票也不会创造价值,也是股民资金的重新分配,只是计算的范围远远大于打麻将的四个人,不那么明显而已。
操作股票的技术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伪专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买“操盘手软件”来操作股票就是不聪明的选择,因为卖软件的才是赢家。假如你把证券分析师每天讲的话放一起看,你会发现和算命先生的说法差不多。靠看上市公司的报表来判断股票的走势,也是不准确的,但专业的人士或许能从繁荣的报表背后发现危机(刘姝威老师就是看报表发现了蓝田股份的猫腻)。
真正影响股票价格是信息,是政策,是庄家的操纵。
股票市场没有专家,只有庄家。
股票是上市公司合法向全社会融资的最好工具(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这是股票最积极正面的意义。
股市是合法的赌场。股票是零和的游戏(有人欢喜必有人愁)。股票有时候是博傻游戏(买的人总是相信会有后来者接盘,接的人就是更傻的)。能上市,是许多企业家最大的梦想!
公认的投资理念是“长线是金”,事实也不断证明,投资股票要靠长期持有才一定会赢。但2007到2009的市场让许多人怀疑坚持到底对不对?答案是对的,因为用一两年看股票,还是太短。证券公司一项很大的利润就是股民买进卖出的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这就需要股民频繁进出,只有打短线才会这样。长期持有是对股民有利的行为,短线进出是对证券公司有利的行为,这就有了矛盾。但最后都是趋利避害,证券公司作为组织体,发挥它的优势,利用专家和媒体的力量,不断释放消息(真真假假),调动股民不断运动。即将绝望的时候让你看到希望,看到希望的时候又让你失望。这就是股市波动的理由,因为组织要靠运动来获得自己的利益。
当然,能把握波动趋势的人,就是专业的炒股者,或许可以赚到钱,但这样的人永远是少数。玩股票的原则就是避免贪婪和恐惧,避免追涨杀跌。换句话说,就是别人都看好的时候,你就见好就收,卖掉,人人都绝望的时候你要大胆进入,等待机会。而人性的弱点喜欢跟风,以为作为大多数是安全的,结果恰恰相反。
在证券市场上,最大的赢家是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政府。
保
险
保险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不为人熟悉的行业。据说最早的保险是起源于海上运输。那个时候,一个英国的商人要把自己辛苦得来的一船货物运送到遥远的印度(或者中国)来卖,结局只有两个:如果平安到达,就变成富人;如果中途船只沉没,他就得破产。如何避免这样的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呢?人类是聪明的,后来就发展到商人们集合到一起,把各自的货物分成十份,平均分装到十艘船上,分十个日期(批次)发出去。这样,几乎不会发生船全部沉没的悲剧,定价的时候考虑到沉船的成本,就可以保证一定的利润。但每次都等待凑齐了货物再发船也不太方便,就有人出来号召,只要给我交5万元,如果船沉了我就赔100万。这个人的生意模式就是最早的保险概念,他的任务就是争取让足够多的商人愿意加入到这个组织,每船出5万元,20艘船就可以募集100万元,如果沉一艘就是刚刚好,不亏不赚。如果不沉就赚了,如果沉了两艘,就破产了。所以,这个商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让越多的人加入这个组织,他就越安全。后来从货物运输发展到人身保障,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资金,放到保险公司里,跟所有的客户结成一个互助组织,出风险的人得到巨额的保障,等于得到组织的帮助,没有出险的人等于帮助了别人。所以说保险是互助,更是自助。
保险公司的赢利,主要有三个渠道,就是管理收益、承保收益和投资收益,主要的是投资收益。保险公司卖保险的过程是融资,拿到客户的钱以后就要去投资。在保险费的计算也包含三部分,就是管理费用、保障费用和储蓄费用。管理费用的节余会成为保险公司的费差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人力成本的增加,这方面的费用几乎不会有太多的盈余。保障费用的节余形成保险公司的死差益,就是承保利益,这是基于大数法则(概率论),由于采用的计算基础都是统一的生命表,也不会成为保险公司赢利的主要渠道。因为保险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具有了强大的融资能力(续期保费的收入),拥有大量的可投资资金,这就造就了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地位,成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甚至号称“第二银行”。
下面举例证明保险公司必须具备强大的投资能力,才能承担起提供保险保障的职责。
如果一个人年交保险费3000元,选择交20年,购买10万寿险保障。我们来看一下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区间。如果第一年客户身故,保险公司就得赔付10万元,等于亏损了9.7万元=10万元-0.3万元。如果这个客户健康长寿,20年保险费全部交清,合计交费6万元,从此以后,如果客户出险死亡,保险公司依然要赔付10万元,保险公司等于亏损了4万元=10万元-6万元。所以保险公司的亏损区间是介于4万-9.7万之间(我们不考虑其他相关费用和成本)。我们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赢利模式,就是长期占用客户的资金去投资赚钱,超过4万才有利润,还用考虑客户出险的早晚,还要赚更多才会有利润,才能支付员工的工资。保险公司不会赚钱,就无法提供保险保障。因为从寿险的角度看,收取了保险费之后,保额的额度是保险公司必须给付的额度,而保额一般都超过保费,差额部分必须靠投资赢利来弥补。
基于利益的一致性,保险公司最的愿望就是它的客户:身体健康,万寿无疆。这样,保险公司运用资金的时间就够长,赢利空间才够大。
保险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伟大行业。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因为购买证券或银行产品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因为,他们只愿“锦上添花”;危难之间又“落井下石”。
在保险存在的几百年的历史中,我们从未听过有人因为购买保险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因为,我们总是“雪中送炭”;最差也是“锦上添花”。
从慈善事业的角度看保险的价值——保险比慈善多一个功能,即在“兼济天下(互助)”的同时,又能“独善其身(自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