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众妙之门
(2009-07-01 23:43: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道德经之我见! |
释义:我们先把第一个“道”定义为“无形的客观规律”,第二个“道”定义为“说出来、描述”,“常道”理解为“原来那个道”,进一步解释为“客观规律本身”。第一个“名”定义为“客观存在的有形物质”,第二个“名”定义为“言说、描述”,“常名”理解为客观存在物体的本身(包含其中所有的信息)。“名天地之始”的“名”可以理解为“定义、命名”。徼jiào,边界。
今译:道(客观规律)如果经过人为描述出来之后,就不是原来那个道(客观规律)了;名(有形的物体)如果经过人为的言说之后,也不是原来那个名(物体)了。我们把无形的天地开始的状态定义为“无”(混沌未开的状态),我们把有形的万物开始的状态定义为“有”。要想了解客观世界(无形的规律和有形的物体的总和)的奥妙,我们就要回归到无的状态,就是回归到其本原的状态(如种子是植物的本原,胚胎是动物的本原)。我们要想了解万物之间的不同(边界区分;徼,边界之意),应该注意观察其成熟的样式(动物之于胚胎为成熟,植物之于种子为成熟)。无和有都是来自一个本原,只是不同阶段的定义不同罢了,我认为他们都很玄妙,都是很难简单的描述出来,世间一切的变化都脱离不了“无”和“有”的相互转化和作用。
启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任何人为的对无形的客观规律的描述,都很难真实全面的反映客观规律的本身;任何人为的对有形物体的描述,都不能全面反映物体所包含的信息。这样来理解道德经第一章的意思,就对我们做人做事很有帮助,警示我们不要盲目自信,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对什么都了解。老子是在开篇就告诉我们认识世界是不容易的,很容易陷入主观偏见。许多人就字面意思纠缠,说老子说“道”是不可以说的,其实是自己陷入了偏狭的角度。老子的意思是告戒我们:你的认识未必是全面客观的,不小心就会陷入主观偏见,做人要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念,应该谦虚呀!
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的启示,努力地描述了他对宏观物体之间力的作用关系的认识,就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表达的公式F=G*Mm/(r*r)。这个公式在宏观世界一直都发挥了它的作用,但是到了微观世界,就很难适用,而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很好的解决了微观世界物体间力的关系,其中有一个公式是E=mc*c(没有找到平方的表达,暂且这样记录了)是我们很熟悉的。这就是说牛顿对道(规律)的认识有时候是对的,比如在宏观世界,但到了微观世界又不对了。爱因斯坦等对道的认识有时候是对的,比如在微观世界,但到了宏观世界也不太适用了。所以说我们对规律的认知是有限的,渐进的,主观的,片面的。(当然,本人并不是物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只是借这个案例来证明我的观点)
苹果这个有形的物体,我们人人都自认为认识它,但是它所包含的信息有多少呢,没有人统计过。起码把苹果横着切开会看到五角星的形状许多人都没注意过,因为没人这样切苹果。苹果做成果脯,榨成果汁,做成果醋,也都是它不同的表现形态,有几个人思考过这个简单的苹果呢?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呀。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要追本溯源,一颗微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是柔弱的小草;一个小小的胚胎最后可以孕育出各种动物,包括人类。所以生命的奥秘不是都藏在这个小小的种子(胚胎)当中吗,所以微观的研究或许是更重要的。对微观(无的状态)的认识越充分,对宏观(有的状态)的把握才能更准确。
附我讲《道德经》的讲课录音整理:
第一章应该是一个总论,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常识。我们可以用物理的现象解释道德经第一章,到底什么是道呢?我们假设道是自然界一种无形的规律,规律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当年苹果从树上掉下,砸到了牛顿,牛顿就此进行思考,经过不断思考,牛顿得出“可道”,对此描述就是我们所学过的“万有引力定律”。但是牛顿还是不理解,为什么鸟能够飞在天上呢,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是“非常道”。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研究量子力学,忽然发现牛顿万有引力的描述不能描述原子的运动,所以爱因斯坦就发现了相对论。这些都是对物理世界的描述,牛顿对宏观世界力学的描述是对的,爱因斯坦对微观世界力学的描述也是对的,他们好像都是有时候对有时候不对,这就是说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偏见的,不全面的,需要不断地了解。道是虚无的,而名则是实体,我们说“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是名,就是一个东西,名可名是什么?比如苹果,这是中国人的叫法,英国人叫apple,那什么是非常名呢?我们对苹果所包含的信息了解是非常不全面的,比如有红苹果还有绿苹果,而且苹果还能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横着切还可以变成一个五角星,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苹果的认识并不全面。“无,名天地之始”,说天地来自哪里,是从一个混沌的状态开始,也就是说“无”就是天地的开始。我们讲古文并不是去考究每个字是什么意思,重要的是给我们什么感悟,就是说读书就是为我所用,不是为了说那个字的意思对不对,学习是要让自己过得快乐的,而不是让自己痛苦的。回到主题,无就是一个混沌未开的状态,而“有,名万物之母”,有是有形的状态,所有东西都有了他的名字,可以区分了,就像宇宙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的时候有无数的天体,看不到的时候呢,就什么也没有。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标点的点法自古各家观点不一,建议大家看《道德经》批注要看作者为陈鼓应的,我的观点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就是最原始的状态,就是说世界的奇妙要看他微观的地方,打个比方就是种子,种子很奇妙,小小的种子可以破土而出历经春夏秋冬长成参天大树,有了根、茎、叶、花和果实。所以种子真的很奇妙,它里面有什么?无法描述,但是它就是能一点点地变成参天大树。从动物来讲,胚胎(受精卵)就渐渐变成世界上各种动物,从一个细胞慢慢分裂成不同的动物,不同的人,很奇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说每个物体都有其区分的边界,比如说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比如说我们从有的状态下看到一棵树,可能是松树可能是梨树,为什么不一样,就是因为看他的边界,孩子也是,刚出生的时候分不出来,长大以后就可以分清谁家的孩子,所以无的状态就是越来越接近,有的状态就是越来越区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所以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来自于一个地方,来自哪里?也说不清楚,就是道,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过去未知叫做玄,现在就叫黑匣子,所以庄子总结得好,说老子的宇宙观很奇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是说世界有多大呢?宇宙没有找到边界;那么世界有多小呢?已知原子是最小的吗?不一定啊。所以庄子总结的这个世界大了没有边界小了也没有边界,是很玄妙的世界。我们再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都是片面的认识,并不全面。这就是道德经的第一章,总结一下就是说一个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经过了人的描述和总结后就不再是规律或者事物的本身了,都是片面的。所以最后来说道德经第一章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人对客观世界认识是主观的、偏见的、片面的、渐进的。
你看见的都是你想看见的。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
你不会相信你看见的,只会看见你相信的。
人往往会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别人。有个故事说一对夫妻恩爱,但是妻子有一天决定要离婚,她认为他的男人在外面出轨,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有一次男人出门的时候领带很长,回家后领带变短,证明他在外面脱过衣服。后来证明是冤案,她老公是白领,下岗后不让老婆知道,每天穿着西装出门,然后到外面处理垃圾,回家再穿上西装领带。所以我们这一生不要太相信眼睛,它会误导我们。
我们要学习,学然后才知不足,孔子说“学则不固”。我们要谦虚,要开放,要努力做到耳顺,因为忠言常逆耳。
我们要接纳不同的观点,人才能变得聪慧和开放。不要主观臆断,要多听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