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一的语文该如何学习
(2015-09-10 11:42:18)
标签:
育儿 |
王飞博士您好,我是王悦菡妈妈,现在孩子上初中了,初中语文的学习和小升初还是不一样的,有哪些区别,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我想咨询一下。
悦菡妈妈你好:
这几天一直在忙,没有腾出大块的时间来回答你的问题,所以才拖到今天。
语文的学习可以从语文考试和语文修养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我们从中考的角度来说。说到考试不免被人骂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关于这一点,王飞还是有些个人的看法的。我们没有必要把“素养”和“考试”如此对立。一个老师如果只教如何应对考试,这是天大的罪过;一个老师如果不教如何应对考试,这是更大的罪过。前者会将孩子变成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人,因为在后面的人生中一旦没有了考试便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后者会让孩子失去分享社会资源的机会,考试是现在,也必然是将来,社会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公开、公正、透明的分配形式。考试是一阵风,要想在风中跑得快,要顺着风的方向奔跑,如果能够展开“翼翅”,还可以随风飘飏。考试就是让人飘飏的“翼翅”。素养便是奔跑中所需要的强壮体魄和应对困难的灵活思维。
考试,是顺风飘飏的“翼”
首先,我们从河南中考的考试题型来分析入手。
河南省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5、名著阅读(4分)
第五:6、材料信息处理(新闻材料+看图说明)(9分)
第六:现代文阅读(28分)
第七:文言文比较阅读和课本律诗阅读(14分)
第八:作文(50分)
注:
6题的“综合性学习”题与现代文阅读的第二篇之间有默契。若是议论文阅读,6题即测试说明性文字介绍;若是说明文阅读,6题即测试探究类题目。
以上是最近5年河南中考的题型,每个题型的分数变化只有一两分。下面我们就逐个部分分析策略。
蓝色楷体字部分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对于悦菡来说得到满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1、2题的4分字词题,虽然分数不多,但是涵盖面广,可以通过题库中的专项训练来解决,该部分内容在网上搜到题目后自己做题即可,所有的老师也都是这么做的。
第3题属于技能问题,虽然有一些技术含量,但也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方法,真正难以解决的都是超出那些基本技术之外的部分。听老师讲可以节省点时间,不听老师讲解,自己多做几十道题也可以摸索出来,比听讲的效果更深刻。
第6题的“材料信息处理”(综合性学习),我们在小升初的时候就已经讲过,练的都是中考题。这类题知识和能力含量都不大,只是个思路,只要把我们的课堂笔记拿出来看看,再专项训练几十道题就可以轻松搞定。
接下来就是阅读部分了。
散文阅读:这一部分是语文考试里面最难的部分,也是考生答题最没有把握的部分。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发现,各地中考散文考题类型可以分为20来个类型。其中有10个是最常测试的,孩子在小升初前的备考中已经练过了,其他10个类型出现的频率较低。今后的做法:孩子平时散文阅读的训练不要间断,最少一周要练上两篇,练习时,做完题目,除了订正答案,要像我反复强调的那样,总结类型。题目和答案没有意义,让自己靠近答案的思路才是根本。刷题长分数,总结生智慧。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我成其然。初中刚开始,三年的时间,对于悦菡这样有心的孩子足以完成这些。老师的直接输入为孩子留下了一点时间,却偷走了孩子的思维能力。所以教育家感慨,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点对于像悦菡这样的孩子尤为重要。
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这两种文体的阅读,不是初中的重点考察对象,因此比较简单,答案更趋于标准化,孩子通过做真题很快就会发现这一点。有了我教过的“分类总结”
最后一部分:作文。
若说有难度,应该是这一部分。王飞的建议:自己买本《中考满分作文快递》(我在课上使用的范文都来自这本书)看看,了解一下“写什么”和“怎么写”就好了。悦菡的文字功底非常好,就目前的水平也已是非常好的文章了,在分数上不会被别人落下。
素养,是未来腾飞的“力”
像悦菡这样的孩子,分数不会是她的羁绊,时间的有效利用才是她的重点。所谓有效利用,就是多读些书,多读些好书。
关于读书,王飞曾写过一篇《中小学生“真正”必读的书》一文,里面有一些我称作“五谷杂粮”的书,要读一些,除此之外,再力争能多读一点好书——有“思想”的大师的书。
选择书的标准是看作者的背景,最好找那些中西贯通的作者,如林语堂、钱钟书、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国学和西学大师。他们的书中字里行间蜿蜒着科学严谨的“思维逻辑”和“治学方法”,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孩子的眼前铺开了一个大大的世界。还可以读一些其他学界的人的自传或普及读物,如霍金的《时间简史》、罗素的散文、丘吉尔的散文,也都非常棒。这些书的作者他们除了以上卓越的才华,更有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样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这是当今中国孩子们严重缺失的,同时,这也是无法由几位老师的授课能完成,只有通过读书来实现。
有云“文如其人”,实则“文即其人”。确有宵小之人,文过饰非,此类人只会是受宠一时的时代小丑;然先哲圣贤,大都磊落坦荡、直抒胸臆,故众圣之言,时过境迁,却弥久弥醇。时间是言行的“过滤层”,凡是能渗透岁月而存在的作品的作者都是“非圣即贤”。读这些人的作品时,未必数量多,一定常相伴。
关于读书,就说这么多吧,以后我作为一个专门的话题来探讨吧。
你的问题就暂时说到这里吧,希望能对你有一点点的启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