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穹窿山中感悟园林与真山水
7月3日,又是个随手一指的好天气。漫长的梅雨季中,老天爷收起雨意,微微露出一丝笑意,他也知道有贵客与我们同行么?
行走在穹窿山绿竹荫浓的山道上,蝉鸣声声,身边有溪水潺潺流淌,淡淡的阳光穿过竹叶,星星点点、斑斑驳驳地撒在竹林里,撒在我们前行的石子路上,恍惚如行走在沧浪亭内密密的竹林中,翠玲珑中光影参差。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园林与真山水,本来就是相通的吧?园林就是取法并升华于真山水,造园家们胸中自有丘壑!
有幸在二茅峰山巅、上真观屋内,真山水间,聆听潘佳博士后畅谈园林与真山水的话题。
愚钝如我,虽然听时如痴如醉,却只是一知半解,下得山来又忘了一半。
学识的欠缺限制了我的理解力,但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一点点心得,哪怕有点美丽的误解,也是好的。
下面不是听课笔记,是我领会或者误会的园林与真山水
园林的主题就是山和水,是对真山水的模仿和升华。
上古人对自然山水的理解简单直白,他们认识到山的伟岸,充满了对山水的崇拜之情。山是人间最高的地方,离上天很近,适合天人之间的沟通。
他们也认识到山的稳定性、水的流动性,……
夏商周的贵族简单粗暴地把山水圈起来,辅以少量建筑,建成苑囿,在里面游猎、骑射、娱乐。苑囿就是园林的初级阶段。
周文王建有著名的灵台、灵沼和灵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真正开始。
在我们苏州,吴王夫差筑姑苏台,就是直接把怪石嶙峋、峰峦奇秀、风景秀丽的姑苏山围起一角,在苑中广建宫室而成。
秦汉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造阿房宫,围起一群山,移天缩地,对比着日月星辰堆岛造亭,整体性地模仿天地。
秦始皇修建兰池宫,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建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这就是著名的一池三岛。
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汉武帝建章宫也是筑了一池三岛……
后来建园,但凡有大点的水面,都会做成一池三岛的模样,比如我们拙政园、留园。
园林理念最大分野在魏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大量北方士族往南逃亡,乱世之中,文人竭力逃避现实,走入山区、农村,观察大自然,欣赏山山水水,在文学和美术上崇尚自然和田园生活,进而兴起了自然山水园林。
园林文化在本质上是隐逸文化,逃逸可以追溯到不食周粟而出逃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以及让国奔吴的泰伯仲雍。到了魏晋,文人画家们厌烦社会,逃逸之风盛行,这时,园林从地址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更,从城市转向城郊和山村,从宫苑建筑转向大自然,成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园林特点。
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山水诗从最早歌颂山川的伟大、感叹人的渺小,慢慢到发现了自我,发现人与自然可以融洽相处。田园诗兴起,格调高了,诗人发现身边的美、自然的美,将个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通过观察自然,发现真山水、体验真山水,找到个人乐趣,在乐趣中发现美学……
唐人已经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中唐以后,已经有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到元代,园林又一次得到升华。园林不再是对真山水的机械照搬和模仿,而是加入了画意的灵动和气韵生动……
北宋人的山水画中已经有高远、平远、深远的意识,元代画家有意把高远压低、把平远拉长,园林成为生活化的园林,把自然向自己拉近。
倪瓒设计狮子林,就用隔岸山水的手法,解决了三远法的问题。
园林与真山水形象不是一模一样了,但是却获得了气韵生动的效果……
清代名师戈裕良堆叠的环秀山庄假山,取法于真山水,这是好的,陈从周先生也非常推崇。但是在潘博看来,稍有一点点等而下了,原因就是它太象真山水了,比如峭壁,太象真的,气格就变小了。堆山师法自然山水,本质上不能太象,太逼真的话,观者容易被具象所吸引,山的活的东西就看不见了。
……
鹦鹉学舌都学不象了,我听课时在备忘录里记的笔记,大致就这么多了,很多消化不良的地方。回头看看,真是去其精华存其框架了,艺术的东西不懂,就记成园林史了。
潘博讲到庐山的好时,我开小差默背十几首庐山诗,错过了许多精华。还有宋画的美妙,平远处理特别好,还有沈周的庐山高图……
回家翻出《最美中国画100幅》,看看宋画,看看《庐山高图》,虽然只是印刷品,但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中还是能看出点高远、深远、平远这三远法的味道来。看介绍,才知这“三远法”就是郭熙概括并且提出的呢!
我注定是个只会读读浅显的园林史的人!但是园林面面观,不管从什么角度,能够领悟到一丁点妙处,也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