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状元博物馆 |
分类: 园林及吴文化 |

三次走读,每次都有二十五位左右同学参加,其中有几位同学听了第一遍,还来第二次,幸亏我储存的状元故事足够多,每次的内容都有很大的调整,所以即使听第二遍第三遍的同学也还是觉得很有新鲜感。

状元博物馆讲稿
前厅:
一、苏州区划沿革、经济发展及三次汉人南迁。
(一).区划沿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将天下划为三十六郡,郡下辖县,始建吴县,属会稽郡,会稽郡到汉朝才改成吴郡。(县制起源于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秦始皇统一之前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县郡制”,李斯强烈推荐郡县制,反对分封制,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秦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汉承秦制,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从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唐柳宗元写有政论文章《封建论》认为中国分封制度是百害而无一利,并阐发了郡县制的优越性。)
分封制和郡县制。
周天子是分封制,西周时还行,东周就变成列国了,东周分春秋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分封惹的祸。春秋五霸: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为什么楚庄王不称公而称王?……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中国历史上最坚决实行郡县制的两个朝代,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因为当平民造反时,没有宗室的势力帮忙,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汉、唐就是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所以西汉亡了东汉还能卷土重来,是因为宗室的势力还在。但是也不一定,到了明朝,朱元璋苦心积虑,剪除了外姓,郡县制为基本制度,又将各王子分封在各地守边,这不他孙子朱允炆登基建文帝,四叔燕王朱棣就来抢侄儿子的王位了吗?而清朝是郡县制,两三百年也都挺太平,我们现在呢?…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即登封元年),以护龙街为界,以东划为长洲县,以西仍为吴县。
大历十三年(778),苏州由“望”升为“雄”,是唐代江南唯一升为雄州的州郡,领吴县、长洲、嘉兴、海盐、常熟、昆山、华亭七县。
明弘治十年(1497),割昆山、常熟、嘉定三县置太仓州,仍属苏州府,这时苏州府辖七县一州。
清雍正二年(1724),将长洲县一分为二,划出元和县。同时,从常熟县划出昭文县,昆山划出新阳县,吴江划出震泽县,太仓州为江苏省直隶州,并析地置镇洋县。(因为元代开始发展漕运,太仓辟为港口,单独设州,将江南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大都。)到民国元年(1912),所有划出去的县全部回归。
1953-1958年,曾置震泽县,是在太湖边的东山一带,与清代吴江的震泽县不是一回事。
(二)汉人三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大规模汉人南迁,是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312年,衣冠南渡,晋朝贵族纷纷南逃到江南,建立东晋,建都南京,从317年到420年,偏安江南近百年,带来大量财富,带来中原文明、深厚文化。第二次大规模汉人南迁,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大量贵族皇室南迁,安史之乱后,大约从唐武宗会昌年间(843年前后)开始,来自南方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从公元843年到907年唐朝灭亡,64年间,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11位状元,约占这一时期状元人数的31.4%。晚唐时期,就连当时非常偏僻的广西地区。都出了两位状元,在中国历史大格局的转变下,南北方文运的扭转、状元分布的颠覆时代,即将到来。
到北宋王安石当宰相时,南方人和北方人在科考中、在朝庭官员中持平了,并且南方人首次超过了北方人。
第三次大规模汉人南迁,是1126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被俘(太宗后裔基本被一网打尽),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建南宋。又有大量贵族皇室南渡。
苏州经济的发达,还得益于几个偏安一隅的历史阶段: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康熙十八年(1679)的某一天,担任清廷翰林院编修的苏州人、著名文学家汪琬(1624-1691),与同僚谈起了各自家乡的特产,大家各自夸耀家乡特产时,汪琬缓缓道来:苏州嘛,特产很少,第一是梨园子弟,第二个,是状元。一语惊四座,这句话,在大清帝国高级知识分子集中地翰林院的各位官员们听来,很是刺耳,可是不得不服。
苏州状元分布,长洲17人,吴县13人,常熟8人,昆山7人,元和3人,镇洋和太仓各1人,吴江1人。共51人。
我们说苏州是状元之乡,那是货真价实的,但是不能称科举之乡,进士之乡,因为还有一个更牛的进士之乡在江西,江西吉安市,历代共出进士3000人,而我们苏州总共是1700多名,差得很远。人家吉安市号称“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建文二年(1400)的殿试中,前三名被吉安人包揽,永乐二年(1404)前七名被吉安人包揽。“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的探花榜眼、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
吉安古称庐陵,庐陵欧阳修也(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解缙(主编《永乐大典》,最的被埋在雪地里冻死的那位。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文天祥(1256年的状元)、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吉安虽然进士多,可惜状元少啊,22位,剔除区域变更划出去的,19位,远低于苏州,所以我们苏州人还是可以自豪一把的。
苏州历代共出状元51名,这个数字已经剔除了原来属苏州,今已划为上海、浙江的区域的状元,仍在全国遥遥领先,所以被称为“状元之乡”。
进士科考策论为什么苏州的进士数不够多,我们看一看苏州历代状元名录就基本能明白。
唐朝八位,宋朝八位,明朝九位,清朝26位。
是因为唐朝状元少吗?不是的,唐朝是历代产生状元最多的,大约有140多位,其次是清朝,产生状元114位。为什么唐朝状元多?因为唐朝基本上是每年开考的,虽然每年录取的人数不太多,三十人左右,但是状元多啊,三十人中就有一个状元,相比北宋初年太平兴国年间,每年录取四五百名,只有一名状元,那状元的难度就高了。明清时代每三年一考,每次录取也是一两百人,只有一个状元,难度也高。但是苏州人在唐朝是抢不到那个席位的。讲一讲图板上的状元情况。
中国最早的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伽,最晚的状元,是光绪三十年(1904)的孙春霖。
而苏州最早的状元,状元博物馆里是陆器,陆器是常熟人多方考证而来的。而南宋范成大(1126-1193)的《吴郡志》里记载最早的状元,就是南宋时1181年的黄由。《吴郡志》成书于范成大晚年,1192年。明代卢熊《苏州府志》沿用了这个说法。因为当时资料缺乏,难以查实,情有可原。
苏州最后一位状元,是1874年的陆润庠,也就是说,光绪年间苏州没出过状元,李嘉球先生认为是朝廷上下认为苏州人拿状元太多了,所以不肯再给。(存疑)
陆器,840年的状元,他是唐朝名相陆贽的曾孙,陆贽是嘉兴人,805年卒后葬在齐门北,此地因之名为陆墓,现在的陆慕镇,上次走读御窑博物馆时去过。陆器这一支移居到了常熟河阳山(现属张家港)。陆扆,也是陆贽后扆。
归家更不用说了,归仁绍的曾祖父就是高官,祖父归宗曾任工部尚书,父亲归融曾任兵部尚书,真正的高门大户。但是905年归系之后就沉寂了,北宋160多年间居然一个状元都没出,苏州从上到下都非常焦虑,盼望着苏州出状元。
有两个谶语: 1.”穹窿石移,状元来归。“,应在黄由,1181年状元;2.
“潮至夷亭出状元“,应在卫泾,1184年状元。
明代1368年开国后又是沉寂很多年,直到1439年施槃状元(昆山张和),施槃中举人之前,府学里一茎三花,吉兆,当时巡抚周忱、知府况钟
清朝没等多久,1644年入关,1658就出了状元孙承恩,1659中了徐元文
天下状元第一家。归家。徐
家。彭家。潘家
武状元:周虎1196和刘必成1238。刘必成文武双全,昆山人,1237中武举解元,1238年中武状元,到1249年又考中了文科进士。
武举,始于武则天,702年。武状元中最杰出的,是郭子仪;武举人中最出色的,是戚继光、吴三桂。
熊廷弼(1569-1625):三元世间有,两解天下无。
叔侄状元:
翁家、吴家;亲家状元:陆润庠、洪钧。赛金花
蝉联:毛澄1493-朱希周1499年(唐寅1499)顾鼎臣1505
苏州状元遗迹:三元坊,钱棨。
6. 悬桥巷洪钧故居;7.常熟翁同龢彩衣堂;8.潘世恩留余堂
9..拙政园内鸳鸯厅,鸳鸯厅南厅“十八曼陀罗花馆”为陆润庠所书,北厅“卅六鸳鸯馆”为洪钧所书。
10.留园五峰仙馆北厅楹联,为陆润庠所书。“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11.狮子林,黄轩,1771年状元,却不算在苏州
12.拙政园,张之万,1847年状元
13.沧浪亭:陶澍、梁章钜重修时,石蕴玉、吴廷琛两位状元倡修五百名贤祠,并亲拟五百名贤赞词
二、鸳鸯厅:
唐朝之前,政府官员选举是采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汉代察举制,西晋初年,220年左右,曹丕接受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区别就是官员推举的权力,从地方大族转移到政府手里,但最后都是落入世家大族的手中,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完全没有机会参政议政。
隋朝开始科举,唐朝进一步探索。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四月一日(621),高祖下诏地方官员选送人才,“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一时间,“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
唐太宗李世民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唐朝是科举初起时,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曾经开考过83个科目,其中最主要的是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这时候的考试有点乱,所以状元很难统计的,当时最难的是秀才科,后来数年没有录取的,就取消了,明经科是稍低档的,选拔低级官员,进士科是选拔高级人才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唐朝初期录取的大多还是贵族世家的子弟,寒门子弟颇少。我们看苏州在唐代的八位状元,也都是贵族子弟。
唐代通榜和行卷:
朱庆馀温卷诗:《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虎丘寺》: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无底浸云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张籍《没蕃故人》:前年戍月氏,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祖咏:《终南山》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马戴《灞原秋居》:灞原风雨后,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高明:《琵琶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唐代每年考,宋初亦随唐制,每年考,太平兴国二年后,一到四年不等,1127年靖康之变及高宗南渡之初,贡举无法如期举行,绍兴十年(1140),确定新周期的年份,为三年一考。从此一直到南宋末,下及元、明、清三代,皆以三年开科为定制。
唐代常科考试三级:县试、州试(取解试,简称解试或乡试)、礼部试(即省试);宋代也是三级考试: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不设县试。
明经科主要考背诵,录取名额多,大多派为县丞、县尉、县令,进士科考策论
发解:各地将报考进士、诸科(北宋前期)经考试合格的士子(此时统称“举子”)按解额发送到尚书省,为发解而举行的考试,叫发解试(简称“解试”),解试在贡举之年的秋天(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也叫秋赋,秋贡。
宋代的发解,仍袭唐制,由三学(太学、武学、宗学)赴解试的叫“生员”,由私学应解的叫“乡贡”。
唐代乡贡,由县、州两级考试淘汰选拔。
生徒和乡贡。唐宣宗自称“乡贡进士李道龙”。唯一的状元附马,是唐宣宗为女儿招的郑颢。
宋代发解三个途径:1.州府举行发解试;2.国子监试及各路转运司的“别头试”“锁厅试”,分别称乡试、监试、漕试(或碟试)
解试是举子“文战”的首个战役。
解试日期,“秋季引试,初无定日”,北宋时期各地不仅可自择日,也可自择月,只要不出“秋”皆可,即不出九月,皆可。
举子有利用时间差,在各地应试的。
绍兴二十四年(1154),各地(除四川)外的考试时间统一为中秋日,举子就再也无法利用“时间差”,分别在几个地方应试取解了。
“令天下诸州科场并用八月一日锁院,十五日引试,后期者勿问。”
与省试官一样,发解官也要锁院。
宋代的免解:即士子免除取解试,而直接进入省试(免解在唐代已有之,叫“拔解”):1.推恩;2.照顾;3.奖赏;4.熙宁后太学上舍下等免解。
“流寓”发解:(南宋)靖康之难,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渡或到四川定居,宋人叫“流寓”。1.流寓附试;2.流寓混试;3.同文馆试
南宋解试一般要发银牌,各地发解举子出发赴省前,转运司或州郡长官要为他们饯行,称“鹿鸣宴”
宋代各类取解试,包括锁厅试及别头试,并非所有合格者皆送礼部,而是有名额限制的,其名额
叫“解额”,有如今天的配额或指标,解额多少,直接关系到士子的利益,也关系到州府官员的政绩、声誉,因此各地经常申请增额,变动最为频繁。
赴省:得解举子在鹿鸣宴后,就得各依路途远近,陆续启程,对于初战告捷,取得州郡解文的举子,省试是最关键的一战,也是最艰难、投入和风险俱大的一次竞争。赴省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十月下旬,最晚不过十一月,解文(又称解牒)、文卷(或义卷)、家状、保状、试纸等必须送达礼部,举子到都(杭州)是二月前后。
省试之前,有举子集体“入对”皇帝之礼,叫“群见”。唐代举子在含元殿群见,宋代也有群见礼,后来因为人数太多,改为“解头”入见。
群见或解头入见后,还要拜谒孔之礼。
省试(礼部试),在宋代是组织得十分严密的特大型考试,同时同地参加考试的一般都是数千,北宋间许多次都逾万
1.贡院:礼部贡院,乃礼部下属的职能部门之一,既是组织省试的机关,又是考试场地,唐开元后已然。
2.锁院:朝廷任命的权知举,树同知举及其他考官名单,一经公布,就须马上到贡院住宿,不得与外界接触,这叫“锁院”,又称“锁宿”。开始锁院的时间,一般在省试之年的正月间,两宋基本相同。北宋一般在正月初五。
锁厅试与别头试:取解试中有命官锁厅试,若该人获发解,即再锁厅赴礼部试。
拆号、放榜:淡墨书写,在唐只是流传的轶闻,到宋代竟然成了事实,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佳话。抬头“礼部贡院”四字用淡墨书写。
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所以称金榜题名。
殿试最初只是一次普通的覆试,而且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重考。
殿试的时间,一般在贡举之年的三月,即省试发榜后的一个月左右,南宋光宗后,省试延至二月一日,故殿试也顺延至四月初。
殿试,最初皇帝确曾亲自阅卷,后来多为“亲临”或偶尔视察,并不阅卷,皇帝只是名义上的主考。
殿试阅卷,考官也须集中锁宿。
定头甲和状元:头甲(第一甲)即御试的前十名,经初考、覆考、详定,由主司确认后,再上报皇帝,头甲为“进士高第”,享有声望,次序大多由皇帝亲自定夺,南宋时,前三名都称状元。
唱名:即皇帝宣读登第举子的名字,每读一人,殿廷下站列的军头司卫士便依次(一说齐声)传呼,士人应答。称“唱名赐第”。唱名既是宣布该次科举考试的结果,也是最后一道程序,始于太宗时,一般在殿试的一个月后,也就是大致在春末。
糊名时,将卷子上的姓名易为号,宋人叫“撰号”,举子亲笔写的卷子叫“真卷”,誉录后的文本称“草卷”,只有到定夺魁选时,知举官(主文)才有权调阅真卷。
宋真宗:《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二)考试内容:
进士科考策论
唐代进士科百人取一,明经科十人取一,宋代三年一考,每次应试者数千人,中第者四五百人,平均每年一百多人。南方人跟北方人之争,到明代登峰造极,1397年揭榜,上榜的全部为南方人,北方举子造反,朱元璋为笼络北方士人,将这一科的考官和状元陈安全部杀死,重新开出北榜。其实当时确实没有作弊,经过元代,南方文化远远超越北方。
2.宋元明清:宋代奠定了后代科举制度
元代仁宗皇庆二年(1313),终于在科举废止近百年后,重新开科取士,考核内容以程朱为主。元,前后16科,取士1139人,其中尚有蒙古、色目的配额比例,足见登科不易。整个元代科举最可圈点处,在于考试内容的尊重程朱。
明代范式,无可撼动的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清代有复试制度。
四书五经为出题范围: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原来是六经,后来《乐经》失传了)。
四书之名始于宋,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八股文:王鏊为八股圣手,韩菼为八股高手。八股是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3.
唐人登科,燕集曲江,杏园探花,雁塔题名。观当时士风,以不得与为深恨。
大雁塔:贞观二十年(648),太子李治替母亲文德皇后追福所建,故名慈恩寺。永徽二年(652),应高僧玄奘所请,于寺西建浮图(即今西安大雁塔)。
白居易(772-846):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28岁中进士)
13.耦园,严永华诗“破浪乘风壮此行,历行分手意悠悠。相期早啖红菱饼,聊慰闾门朝暮愁。
红绫饼是唐代宫廷美食,清朱彝尊:唐闻喜宴,赐进士红绫饼一枚。唐卢延让: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餤来。渡水蹇驴双耳直,避风赢仆一肩高。
到明清,就是题名碑。
新进士要在题名碑上刻下名字、籍贯及名次。元明清,一共198块,记载1624名进士的名字籍贯及名次。现存北京孔庙院内,始于元代,1313年,明代把元代的磨去,刻上明代的,所以元代只留下了三块碑,其余都是明清的。
正统年间状元施槃《恩荣宴》赋诗:千里观光我独行,辞亲无奈惜离情。玉堂未拟登三辅,金榜先叨第一名。麟凤骈臻欣道来,车书混一仰文明。太平天子恩如海,虎啸龙吟会匪轻。
(二)逐一讲明状元图考记
(三)讲中堂吴湖帆的画:
吴湖帆画,吴湖帆(1894-1968)吴大澄嗣孙,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为状元吴钟骏的后代。遵叶恭绰(遐庵)
遐庵诗:凤池遗迹久楱芜,梦想家园有此图,聊与吴中添故事,可能清闷学倪迂。/
由来明镜本非台,花木平泉耻自哀。犹有烟云堪供养,不须料理劫余灰。
出自《六祖坛经》:神秀: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叶恭绰(1881-1968)字遐庵,室名“宣室“,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三、纱帽厅:潘世恩,1793年状元,潘祖荫,1852年探花。贵潘,一状元,一探花,八进士,十八举人。潘世恩两次参加恩荣宴。恩荣宴是为新进士举行的宴会,唐代:曲江宴,闻喜宴。
元代设宴于翰林院,遂改名恩荣宴,明清承之
清代恩荣宴于殿试揭榜之翌日举行,读卷大臣以及工作人员等官皆参加
宋时曾设宴琼林苑,相沿通称琼林宴。举人鹿鸣宴,会元琼林宴,状元恩荣宴
潘世恩建议林则徐剿太平天国,却是好心办坏事
潘祖荫(1830-1890)1852年探花。
四、后厅:
1. 陆扆(847-905):886年状元。陆贽后代。苏州状元宰相第一人。自封状元。878年黄巢起兵,880年11月攻入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885年3月回到长安,12月又有乱军攻来,再次出逃。陆扆随从出逃,途中与中书舍人郑损同住,郑损非常赏识他,宰相韦昭度听说陆扆有才,召他相见,也很欣赏他,要重用他,陆扆说起春天考的进士还没放榜,有点担忧,韦昭度问挑谁来做这件事呢?陆扆就推荐了郑损,郑损接受任务后,把工作都交给陆扆去办,陆扆便把自己写在了第一名,得了状元。这一科总共录了9位进士。因为是六月放榜,不合时宜,以后在翰林院里经常被人嘲笑。
陆扆两度为相,905年被朱温杀死,同被害的有三十多位大臣。
2.顾鼎臣(1473-1540):1505年状元。明史:素柔媚,不能有为,充位而已
沧浪亭:泽被东南,功存桑梓。救时良相,名炳青史。
青词名家。他的作为:1.重新丈量田亩;2.裁减江南赋税;3.关心百姓疾苦;4.修筑昆山城墙(昆山原来是列竹为栅,倭冠来犯)
3.申时行(1535-1614):1562年状元。太平宰相。28岁中状元,44岁副宰相,49岁当首辅,57岁辞官回家。80岁卒。
1.赢得张居正信任;2.赢得君王的信任,和事佬;
忍辱负重的原因:1.来自旁观者的不明真相;2.来自皇帝自相矛盾的态度;3.身陷“立储“的争夺战
4.
但是之后文震孟的会试之路一直不顺利了。
5.
6.
7.
8.
石韫玉:(1756-1837)1790年状元 《船山诗草》
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载,尝修《苏州府志》,韫玉未及第时,见淫词小说及一切得罪名教之书、辄拉杂烧之,家置一库,名曰孽海,烧毁几万卷。一日阅《四朝闻见录》,有劾朱文公疏,忽拍案大怒,脱妇臂上钏质五十千,遍搜东南坊肆,得三百四十余部,尽付一炬。
石韫玉晚年在家修桥铺路,1827年,与吴廷琛状元等倡修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亲自撰写像赞,以旌表先贤、激励后人。
吴廷琛回家乡后,担任正谊书院掌院,讲经传学近20年。
嘉庆十年(1805年),沈复为其幕僚,1808年写《浮生六记》
沈复(1763-1832)陈芸(1763-1804),《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人顺便做起贩运的生意来。
元祐间苏轼知杭州,税务押到匿税人南剑州乡贡进士吴味道,他居然在二巨卷货物上写上苏轼衔名,送达地是“京师苏侍郎宅”(苏侍郎指苏辙),苏轼将吴叫到跟前,问其卷中何物?味道说,乡人集钱为赴都之赆,以百千就置建阳小纱,得二百端,因计道路所经,场务尽行抽税,则至都下不存其半,心窃计之,当今负天下重名而爱奖士类,唯内翰与侍郎耳,纵有败露,必能情贷。
吴味道将二百端建阳小纱运至开封,显然是为了变卖增值,苏轼不仅不治他的罪,反而笑呼书吏去其旧封,换题细衔,又亲笔给苏辙写信,并祝吴味道来年高选。吴氏次年果登高弟。
苏州张书勋借钱应考的故事。贾雨村
苏州张姓算命人的故事,缪彤,韩菼
缪彤,儿子缪曰藻,1715年的榜眼,那一年徐陶璋状元。缪彤最大贡献是《传胪记事》,会试第36名,传胪那天下大雨……
京城某举人,1493梦见苏州城里迎状元,果然毛澄考中了,1496又梦见苏州城里迎状元,为首两人还满身流血,果然朱希周考中了
蒋棠,蒋世廷
苏州贡院先在定慧寺巷内,后迁到学士街
昆山贡院一度也合并到这里
五、长廊中状元扇面:
其他一些故事:
林则徐十三岁府试名列第一,十四岁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张之洞十三岁考取秀才,十六岁名列顺天乡试第一,解元,二十六岁中进士;蔡元培,十七岁考取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广东顺德的黄章应乡试,六十多岁中秀才,八十三岁成为贡生,九十九岁乡试中举;广东谢启祚,98岁考中举人,赋诗:《老女出嫁》: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女,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读。据说谢活了120岁。
明清两朝错失状元的苏州人: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