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读沧浪亭,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的收获,今天听学友邱旻晟解读沧浪亭,又是受益匪浅。小邱同学解读主题是“从沧浪亭历史沿革看沧浪亭在历代的作用。”
听小邱从庆历年五年(1045)苏舜钦罢官来苏讲起,到章园、龚园、韩园,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大云庵僧文瑛重修沧浪亭,归有光作记,到清康熙年(1696)江苏巡抚宋荦重修沧浪亭,到道光七年(1827)陶澍、梁章矩重修沧浪亭,最后同治十二年江苏巡抚张树声重修沧浪亭,虽然大家基本都能记得大概的历史脉络,但小邱的讲读中更有许多他新发现的细节,以及他对沧浪亭历史的思考和定位,听来引人入胜。
天气预报说是有雨,但是我们行走在小小的沧浪亭中时,老天还是忍住了,春暖花开时节,游园十分惬意,梅花还没谢,海棠却已初绽,园林内浓浓的花香弥漫着,绿竹森森。
我自己对历史沿革是特别感兴趣的,这时紧跟着小邱的脚步认真听讲,唯恐会漏掉一句两句关键的话语,有时候还忍不住会插一句两句话,好象有点不太礼貌?好在小邱没有责备之意,反而耐心地解释,走读过程中大家参予讨论,气氛便活跃起来了......
小邱的重点讲解处,我都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一下,以便回家继续学习研究。今天我的备忘录上记下了:章惇、章园和龚园以及韩园的关系;僧居的起迄时间;洪迈《夷坚志》;韩世忠,清凉居士;明中叶,沈周画草庵图;文徽明孙子文彭诗“昔日苏公幽衍地,......”;梁章钜放生会碑;苏公祠、韩王祠、中州三贤祠;康熙五十八年,批评苏州人太过奢侈...... 每一点都是一条线索,回去认真查资料深入学习消化,都能引出一大堆知识来,可惜走读过程中的记录挂一漏万,丢失了很多知识点。
回家却收到大礼,小邱将他的讲稿发到了微信群中,喜出望外地收藏好,细细地读了几遍,对照自己原有认识,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新认识:
一,关于章惇,以及章园、龚园、韩园的关系:
去年走读常熟之前,小邱在微信上告诉我他读书中的新发现,说沧浪亭苏舜钦之后那个章园的主人章惇竟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马上查资料,大吃一惊,原来章惇(1035-1105)就是那个跟苏轼(1037-1103)同科进士,并一同游山的那个连自己的性命也不甚爱惜的人啊,当时办轼就断定章惇日后一定是个杀人如麻的人。章惇虽然后来跟苏轼反目,却是屡建奇功,一路打西夏、灭吐蕃,打辽国,事业做得比苏舜钦和范仲淹还要大得多,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做到了丞相。......
我最初学习沧浪亭时,见《沧浪亭志》等资料上只是说苏舜钦之后,沧浪亭便为章家和龚家所得,分别称为章园和龚园,后来龚家迁走,韩世忠强占沧浪亭,害得章家近百口人一朝骇散,便把这一段历史放过了没有细究。因了小邱提供的这个线索,了解了许多宋史知识。
既然章惇是如此厉害的角色,那为什么章园还被韩世忠强占了呢?上次潘老师讲沧浪亭沿革时,我们一起排了排时间,韩世忠是1090-1151年在世,章惇1105年去世时,韩世忠还只有15岁,显然他强占章园时,章园的园方应该是章惇的儿子甚至孙子们了......
今天小邱的研究更进了一步,他把龚园主人龚明之的生平查了出来,龚明之1090-1182年在世,跟韩世忠同年生,但寿命却超长,活了92岁。龚明之比章惇小了55岁,如果章园为章惇所建,那么章惇和龚明之各得其半这句话就明显不成立了。龚明之60岁才中进士,当了几年官后回到苏州写了一本书《中吴纪闻》,书中记载:沧浪亭,欧阳公“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是也,予家旧与章庄敏俱有其半,今尽为韩王所得矣。......
章庄敏是章惇的堂弟,大名章楶,章楶(1027-1102)也是一名战功卓著的猛将,当年打西夏时,章惇就是派章楶去打的,章楶谥号为庄敏公,所以,龚明之应该是与章楶各得其半,而不是章惇。而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园志》中所记“沧浪亭,子美死屡易主,后为章申公(即章惇)家所有,广其故地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有洞山者,章氏并得之。......”也没说错,范成大写的是章惇家所得,而不是章惇所得啊!
我们来捋一捋,苏舜钦1048年去世后,园子荒废了一段时间,后来为章家所得,再后来龚家也得了一半,然后龚家搬走,韩世忠强占......,虽然人物搞清了,大致脉络还是跟史志里面记录的差不多......
其实到底是章惇还是章楶,差别也不是太大,章楶是1102年死的,比章惇还早死了三年呢!韩世忠强占章园时园主人也肯定不是章楶,因为章楶死时韩世忠才12岁,跟韩世忠同年出生的龚明之也才12岁,不过十二岁的他应该能记得邻居家的老人了......
不过弄清了谁是谁,特别是记清了他们各自的生卒年,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呵,韩世忠这么厉害的角色,却在1150年就去世了,而一生并没怎么出彩的龚明之,倒是悠哉游哉地活到了1182年,整整比韩世忠多活了32年,可见人生很难定位成功还是失败,好好活着,就是幸福吧?......扯远了
二、僧居的起迄时间:
小邱虽然年轻,却对佛教甚有兴趣,平时谈吐中我们很是受益的,这次解读前我们就很好奇关于沧浪亭的僧居时间,小邱有没有查证清楚?小邱卖了个关子,说到时候再揭晓。
走读时听小邱细细分析沧浪亭的僧居时代,他认为这里周围,从苏子美时代开始应该就有僧侣居住,一直持续着,明、清,一直到民国初还是有香火在的,虽然证据不是太充分,感觉还是有点道理的。
小邱认为,在苏舜钦的时代,沧浪亭周边可能已经有僧侣居住了。而明嘉靖二十五年文瑛之所以能与苏子美心心相印,除了诗文共鸣之外,苏子美的佛学倾向应该也是他们之间共鸣的一部分。我刚刚查了一下苏舜钦的思想考论,专家基本上认为苏子美始终以儒家自居,其立身行事的基础还是儒家思想,但是,历来儒释道相融,谁又能分得太清呢?
确切的记载,应该是在文瑛重建沧浪亭时请归有光作的《沧浪亭记》中,归有光说“有庵以来二百年”,那么,至少这大云庵在1346年前后就已经存在了,而1427-1509年在世的沈周曾经住过大云庵,并画了一幅《草庵图》,说“山空水流,人静俱寂,宜为修禅读书之地。”文徽明在《题沧浪诗帖》中说“所谓沧浪亭者,虽故址仅存,亦惟荒烟野草而已。”......
清代有没有僧居呢?有。藕花水榭壁间的《沧浪亭放生碑》就是证据。这碑是江苏布政使梁章钜写的,记录了吴门学子每年孟夏都要到沧浪亭放生庵放生的习俗。
一直到光绪年间,沧浪亭还有禅者居之。1908年,当时地图上已经没有大云庵,但还有火神庙、先农坛和放生庵。同治张树声重修沧浪亭时作亡时称:有曰大云庵,别南其户,以通街巷,庵隶属于亭,凡所有事,庵僧司之。......
也许,沧浪亭正是应了文徽明所说,此地宜为修禅读书之地。所以自始至终,都有僧人居住在这里参禅悟道?文徽明的孙子文彭有诗云”昔日苏公幽衍地,于今清胜属高僧。虚亭独坐浑无事,惟有愣严一卷经。“
三,那些建在沧浪亭的祠堂:
沧浪亭内先后建有许多祠堂,最早是听潘老师说的,之前我只知道明嘉靖十三年(1534)胡缵宗将妙隐庵改筑韩蕲王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祠,想来为在这里曾经住过的著名园主建个祠堂以作纪念,也是正常的事,没想到此地还建过文徽明祠和中州三贤祠、二程祠,加上五百名贤祠,这祠堂似乎确实是有点多了。
文徽明祠建于何时消失于何时并不清楚,有明确记载的事件,是清乾隆年间,由沈德潜为文徽明祠向乾隆皇帝乞额,乾隆以“德艺清标”四字赐之,德潜额手称庆。
中州三贤祠,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江苏按察使胡季堂在沧浪亭西侧所建,中州是指河南,潘老师认为,中州三贤祠是纪念三位在苏州为官的河南人,汤斌、张伯行和宋荦。除了宋荦,其余俩人我都没听说过,真正是越学越感觉自己的无知,有空要好好研究了一下这几位曾经造福苏州人民的封疆大吏。
二程祠是光绪辛丑(1901)冬,恩寿所增,似乎是指明道堂兼做二程祠用的。小邱带我们在看山楼上读了《沧浪亭增建二程子祠记》,这是以前数次走读时都没有认真读过的一块碑记。
沧浪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祠堂存在过呢?我想应该跟沧浪亭的性质有关吧?此园除了最初苏舜钦时代、章园、龚园、韩园时代为私家园林外,后来就成寺庙园林,再后来就成为官方宴游园林了,既然成了官方的地盘,那么官方需要纪念些什么人,便把祠堂建在这里,可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吧?......
此次走读的知识量相当丰富,我第一次听说的知识点也有很多,比如说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小说《夷坚志》,记录了一个苏州人的苦难故事,金兵进入苏州城时,百姓躲进沧浪亭,后来都死在池中......,几乎是艺圃故事的翻版,不忍卒听。
比如小邱一开始给我们设置的一个悬念,说旧时江南一带大户人家种树是有讲究的,所谓“前榉后朴”,而沧浪亭却在进园大门口却有两棵两百多年树龄的古老朴树,这前朴后榉是什么用意呢?讲解结束时小邱为我们揭晓答案:苏舜钦把完美人格、人生理想寄托于城市山林间,使人性得以复归,朴素无华,正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那句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附春节前走读沧浪亭的记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b51310102x1ob.html





【两百岁的大朴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