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潘老师在耦园做示范性园林建筑讲解。
匆匆赶到,在门厅刷卡进入耦园,在轿厅跟学友们汇合,潘老师在这里开始他的园林建筑讲解。
我对建筑一窍不通,一开始的开间、进深还能听得懂,后面的专用名词就一点都不懂了,努力在手机备忘录上记笔记,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再说。
园林建筑中,横的叫开间,竖里叫进深,比如这个门厅是三开间,当中叫正间,两边叫边间,竖立在屋内撑起屋顶的粗木,叫柱,横架在屋顶下方起支撑作用的粗木叫梁;什么叫贴呢?中国的古建都是由木结构组成一个框架,用桁条连结,纵深为梁,横为桁,北方称檩。建筑上以亭柱和梁组成的结构,叫贴,中间的叫正贴,边上是边贴。边贴中间有脊柱,脊柱跟步柱之间是金柱,金柱从1-3根不确定,不落地的金柱,称金童柱,不落地的脊柱,叫脊童柱,边贴上部横架的梁叫川。......
这个木结构的框架,苏州人是称贴,北方人称缝。
中国人有句话,墙倒房不倒,因为房子的木结构还在,墙只是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并没有承重作用。
中国古代对建筑的规格有很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帝可以九开间,各级官员家宅是绝对不能越轨的,比如明清,六品以下的官员最多只能建三开间的房屋。
前后叫进深,两根桁条之间的投影距离称界,架是北方的计算单位,是指檩。檩与檩之间算平面距离,耦园大厅进深为六架屋,四根柱之间叫内四界,苏州古建筑一般都采用内四界结构。我们苏州人看进深,是数屋顶界面的,比如这个大厅就是四界梁,而北方人则是数檩条的,这个厅就称五架梁。......
我对学习园林建筑始终有着抵触情绪,我的初心,只是想诗意地走走园林,并不需要懂得什么园林建筑,我生也有涯,真的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啊!但是,既然来了,就好好听着吧,懂一点园林建筑,说不定对理解园林,体会园林的精致美丽,也很有帮助?
走进载酒堂,我们看载酒堂的柱子和大梁,用的是扁木,所以这个载酒堂就是扁作厅。潘老师对厅堂的区别作了介绍,厅和堂原是同一个概念,苏州风俗扁作厅圆作堂,那么这个扁作厅应该是厅而不是堂?但是载酒堂明明是堂不是厅啊!我刚想提问,话题已经转了,在介绍柱了,刚刚轿厅里最前面的柱子是檐柱,厅内的柱子叫步柱,而这载酒堂在檐柱外还有一条走廊似的建筑,叫一支香鹤颈轩,那么,从外到里的柱子,分别称为廊柱、檐柱和步柱。载酒堂内的的鹤颈轩我很遗憾没拍到照片,但是今天终于认清了鹤颈轩、船篷轩、弓形轩和茶壶档轩等的区别,鹤颈轩是有弧度的,而船蓬轩只是弯而没有弧度,弓形轩和茶壶档轩稍狭些,两者之间稍有差别......
还学到了一个概念叫草架,明计成《园冶.屋宇》:草架,乃厅堂之必用者,凡屋添卷,用天沟,且费事不耐久,故以草架表里整齐。向前为厅,向后为楼,斯草架之妙用也,不可不知。
有些名词很难用文字表述,我拍下了照片,再标注,果然容易认识了,好学生春艳妹妹也不约而同地拍了照片圈出来用文字标注了,枋、隔堂板、蜀柱,抱梁云、山雾云,廊柱那边梓桁、云头、蜂头、蒲鞋头等也认清了......
我认真听到这里,一直在认真做笔记,再往里走,我拉在后面,脱下一段没听到,便有点松懈下来,笔记也不再记了,知道了“厚德载福”门楼和“诗酒联欢”门楼上两侧那个就叫哺鸡脊,无俗韵轩小院里也能看到一个哺鸡脊。......
到东园,再一次认识了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这个是去年一开始跟着潘老师走读园林时就认清了,其实非常好认的。
其实说起来,园林建筑也没有什么太难的,只要静下心来认,还是能认清的,只是有点不耐烦去仔细认,心里想着认清了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匠”的技艺而已罢?
我的眼光被载酒堂和城曲草堂里怒放的牡丹花吸引住了,他们是怎么做到让牡丹提前这么久绽放的呢?而耦园美丽的梅花林更是令我流连忘返,以致潘老师在讲腔势什么的都没听见
......
近两个小时的讲解,潘老师很辛苦,我却还是云里雾里弄不太清。
下午单位开会,我一直在看着上午拍的照片和记的笔记,虽然不喜欢,但是轻度强迫症让我还是想弄明白今天听到的看到的,越想越糊涂。晚上回到家里,翻出《耦园志》,顺便从书橱里抽出《造园大师计成》,对照着笔记照片,仔细理了理,好象有点明白了。
只是勉强能够完成这篇记录而已,英语也只是应付了一下,一整个晚上就过去了。
就此打住了,建筑,我也就只能花这么点时间了。
还是那句话,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要按王步高教授的要求,背《大学》背《中庸》背《论语》背《孟子》背《诗经》背《楚辞》背《唐诗三百首》......,只有《大学》《中庸》《唐诗三百首》是背过的,但背过也忘了,要重新背,还要新背那么多,啊呀,时间实在来不及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