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按着导航找到曲园的,却过门而不见,走到马医科巷的尽头,见左侧是永定寺弄,想起了苏州刺史韦应物的故事,吟起韦苏州的诗,却还是找不到俞樾的故居。回身问路边站着的保安,他笑指着身后的大门说这就是。
才注意到这一点也不起眼的几扇木门,门边墙上挂着小小的方形牌子“俞樾故居”,上面写着:俞樾(1821-1906),字荫圃,号曲园居士。道光末年进士,后任河南学政,因割裂试题被罢官。定居苏州后,研究经史,主苏州紫阳书院,成为近代朴学大师。同治末年在今址建宅,题名“曲园”。
先到的几位同学从里面屏风背后走出来,显然都听见了我跟保安的对话,很惊诧于我居然是第一次来曲园。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我从来没来过这个地方?转念一想也就释然,居住苏州几十年,去苏州各大园林转悠的次数屈指可数,2016年12月才买了人生中第一张园林卡,2017年跟着潘老师走读园林,著名园林如留园、拙政园内还会迷路呢,小园子从来没踏进过也属正常了。
头脑里空空如也地开始听素缘讲解。俞樾出生于道光元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他长长的一生,基本上经历大清朝由盛转衰的过程。道光三十年(1850),俞樾中进士,得到曾国藩的赏识,放任河南学政,但是只当了一任便被御史弹劾,削职归田。俞樾回到江南,在苏州租屋住下,杜门撰述,“闭户曾穷皓首经”,潜心学术四十余载,著述达五百多卷,成为闻名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的朴学大师。
曲园很小,其建筑和布局并没有太突出的特点,我的关注重点照例是在楹联和诗词。素缘的声音柔和又悦耳,细声慢语地解说着各处文字,跟着她边走边欣赏体会园内诗意史迹,是非常愉悦的过程。
大门内的亮点是顶上悬着的“探花及弟”匾,素缘解释说这里的探花并不是指俞樾,而是他的孙子俞陛云,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
然后是第一进轿厅。这里有李鸿章亲题的匾额“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据说这块匾是此地唯一的原匾了,相当珍贵。两侧有对联:“太史有书能著录,子云于世不邀名”,此联浅显易懂,又与主人身份相当贴合。
走过一座砖雕门楼,进入第二进”乐知堂“,此堂名取《周易》“乐天而知命”之意。举头看高高的厅柱上长长的楹联,“且住为佳何必园林穷胜事,集思广益岂惟风月助清谈”,主人的淡泊风雅仿佛能略窥得一二。
乐知堂的壁上有两幅诗联“石座润极琴丝静,玉麈尘消砚水清。”“万卷藏书宜子弟,一日过海收风帆。”雅极。
然后进入第三进“春在堂”,这是曲园的主体建筑,是俞樾会友、讲学的地方。大堂屏门上是俞樾自己撰写的《春在堂故事》,同学们认小篆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一个个凝视屏门,念念有词。
“余自幼不工书,而进殿庭考试,尤重字体。士覆试获在第一,咸疑焉,后知系曾文正公,时公以礼部侍郎充阅卷官,得余文,极赏之,置第一。......”
这里有一个故事,俞樾参加科举考试时,保和殿复试的诗题是“淡烟疏雨落花天”,许多考生在笔下抒发淡淡的落寞和惆怅,俞樾却从落花里看到了春天的延续和蓬勃,写下了“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的句子,受到主考官曾国藩的欣赏,从而把俞樾录为复试第一名。
走完门厅、乐知堂、春在堂之后就从侧门进入花园了,花园并不豪华,稍堆了些湖石,有一个曲尺形的鱼池,有一条长廊有一个亭子,后面还有几间普通的房子,叫作艮宧、达斋,其他就没有什么了。
重点是长廊壁间嵌着的一块块碑刻,有俞樾手书的诗碑,有刻写的俞樾的书信及文章,素缘是下过深功夫的,一篇篇碑文如数家珍,细细道来。
俞樾大师的文字极多,从青年时期到八十多岁,大小事情几乎全部细细记录,在春在堂外侧的壁边碑上刻有他的《曲园记》,详述了他建造曲园的起因和经过,以及对资助他建园的朋友的感谢,文章流畅易懂,大家跟着素缘畅读了一番,花园长廊间的家书更是浅显如白话,家长里短,事无巨细,一一道来,仔细读着,才感觉这大师落地了,对家人的牵挂,对健康的关注,对身后事的安排,均与常人无别,才知俞大师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啊!
大师的人生是坎坷的,虽然才华横溢,得到曾国藩的赏识,但也没有实现兼济天下的从政梦,而阴差阳错的是,远离官场,倒反而成就了一位朴学大师。退隐后虽然得到李鸿章的赏识而主事紫阳书院,但是家庭的不幸又使他备受打击,大儿子早夭,二儿子病重,女儿先他而逝,内心伤痛可想而知,但他只能坚强面对,教导孙子重孙子,功夫不负大师,孙子俞陛云高中探花,重孙子俞平伯更是民国年间一位学术大师。大师自己更是著作等身,凡五百卷,受人敬仰,《清史稿》有录。 且抄录俞樾大师部分著作名:《群经平议》、《诸子平议》、《茶香室经说》、《古书疑义举例》......
对于我们这国学根基极浅薄的一代人来说,并不太清楚什么是朴学?素缘说大概是相对于理学大师来说的吧?理学大师我们还是知道一二的,朱熹啊,王阳明啊,还有,曾国藩应该也在理学大师之列,那么究竟什么是朴学大师呢?这时,素缘请来助阵的高人马蕴君老师解释说,朴学相对理学来说更具体一点,是考据学一类的学问。
我请出杀手锏度娘,果然说“朴学又称考据学,是一种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朴实的治学学风。朴学家以研究儒家经典来作为治学宗旨,徽派朴学的经学研究,采用的是一种实证的求知方法,即考证的方法。”
似懂非懂,但是也足够了,反正朴学大师就是很牛很牛的牛人,我们不必奢望能看懂他的作品,也理解不了他的境界之万一,知道俞曲园是个很不了起的人就可以,高山仰止,心存敬仰之意就对了。
......
素缘是位年轻的女孩子,娴静端庄、淑女才情,音色甜美,语速平缓,听来如涓涓流水温润适意,而她准备的资料非常翔实,厚厚的一本笔记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字里行间还有着红绿笔的记号,而这曲园资料并不多见,要积累这么多资料,真的是很不简单。
最后马老师的总结发言更是点睛之笔,将俞樾大师的一生以及曲园的概况简明扼要地强调了一遍,众人心中更是对俞樾及曲园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和了解。
这个下午,我们了解了一个小小的园,和一个伟大的人。还有素缘最后补充的一首据说是俞樾夫人写的诗:
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
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禾妹妹做的拼图哦】

【还是禾妹妹的杰作哦】

【素缘带大家读碑文】







诗情画意走读园林
姐妹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诗背出来了没?”
海沁立即把昨天走读山塘街时我布置的白居易诗《武丘寺路》背了一遍: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我要求她再背一下之前布置的沈秉成《耦园落成纪事》,她眼睛眨了眨,说你不要提醒我哦,我慢慢背。然后一字一句地开始背:“不隐山林隐市朝,草堂开傍阖闾城。支窗独树春光锁,环砌微波晚涨生。疏傅辞官非避世,阆仙学琴敢忘情。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全诗居然只提醒了一个字,真是太厉害了!
还有之前的几个对联更是不在话下了。
其他几位姐妹也都背出来了,红漫甚至翻出我和禾昨天深夜聊天时说到的两首梅花诗也记下来背。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经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土,只有香如故。
那么,要布置下一首诗了?
下周三是董燕讲沧浪亭,本来我想简单点,让姐妹们背一背亭上的集诗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算了,现在看来大家激情澎湃、实力强劲啊,那就来一整首诗吧!
《过苏州》宋.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潇潇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皆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姐妹们,快来背诗啊!周三见面要考试的哦!
只是,按这样的速度,每周背三首诗,一年也要背150+首了,呀,我的肚子里的存货,相关苏州园林的诗也只有五六十首啊,还大多是今年背的,并不是太巩固,不够教大家的呀!看来我自己也要抓紧努力多背苏州古诗词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