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江路20号听民俗专家沈建东老师聊苏州民俗。
阮老师在开场白里提到了即将到来的冬至节,沈老师便顺着这个话题聊起了苏州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冬至。
冬至节大约在公历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因此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人们认定这一天是数九严冬的开始,所以叫“冬至”。我国民间历来看重冬至,特别是苏州人,向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清徐士鋐《吴中竹枝词》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风俗勾吴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每年冬至来临,家家忙碌,要吃冬至团,要吃“冬至夜饭”,要互送“冬至盘”,要祭祀祖先,非常热闹。冬至节前一夜是“冬至夜”,苏州话说“有铜钿吃一夜,呒铜钿冻一夜”,家家户户都会尽最大努力团圆、过节,重视程度远超其它地区。
那么为什么苏州人会对冬至这么重视呢?沈老师为我们分析了其中缘由。原来这还要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说起。周朝所用的历法是太阳历,以冬至夜为岁末,也就是大年三十夜;冬至日为岁首,也就是新年的开始,所以过冬至节就是过年。当年泰伯、仲雍南奔,建立勾吴,把周朝的历法带到了苏州,苏州就此以冬至日为新年了。
苏州人直到今天,还是保留了许多的冬至习俗,说明周历以至周的典章文化对吴地的影响之深。

冬至过后的岁时习俗就是掸尘和送灶了。
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幅她在吴江农村采风拍到的农家灶台照片,典型的江南水乡灶台,有灶画挂着,遗憾的是少了神龛。旧时苏州城乡一般人家的灶头上边、烟突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神龛,神龛里供着灶神的纸码或神位。神龛前还挂着竹编的帘子,叫做“灶帘”。神龛的角上,往往还挂着灶锭——一种纸折的元宝。神龛前则设有香炉和烛台。
送灶是苏州民间岁末的一个重要习俗。南宋苏州诗人范成大《祭灶词》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要上天一次,向玉帝汇报他所在那户人家的善恶。送灶就是在他上天述职之时给他饯行。
苏州民间送灶,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有所谓“官三民四”的说法。腊月二十五日送灶的人家极少,且有“廿五送灶,七颠八倒。”的说法。因为过去烟花堂子,二十三、二十四还要接客,无暇顾及灶神,要到腊月二十五日,基本上没有客人了,才想到要行送灶仪式,普通人家当然不愿与妓院为伍。
送灶的仪式,是准备好祭祀物品后,由男主人行祭祀礼,苏州话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之说。送灶之后一直到大年三十夜,再将灶神从天上接回来,届时又有一套仪式来表示对灶神的欢迎。

苏州人习俗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好出游,每个季节,都有出游的习俗。乾隆版《吴县志》载:吴人好游,以有游地,有游具,有游伴也。游地则山水园亭,多于他郡;游具则旨酒嘉肴,画船箫鼓,咄嗟而办;游伴则选会声歌,尽态极妍,富室朱门,相引而入,花晨月夕,竞为胜会,见者移情。
明袁宏道称“苏人三件大奇事,六月荷花二十四,中秋无月虎丘山,重阳有雨治平寺。”极言苏州人对出游的爱好,不管怎么样,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时必定是要去看荷花的,中秋节即使没有月亮,大家也还是要涌到虎丘山上去过节的;重阳节即使下雨,也还是要去治平寺登高的。
治平寺位于石湖西岸上方山下,虎丘山则在城西北,而六月廿四荷花生日,苏州人会去哪里看荷花呢?清代诗人蔡铁耕有诗道“荷花荡里龙船来,船多不见荷花开;杀风景是大雷雨,博得游人赤脚回。”这“赤脚荷花荡”到底在哪里呢?旧方志中曾有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画船、箫鼓竞于荷花荡。其地在葑门之外,离城约一公里,东南与黄天荡接壤,湖面开阔,环境幽静,因遍植荷花而出名,游人常常雇了画舫,泛舟湖上。
......
沈老师还聊了吴歌及周作人和顾颉刚等名人与吴歌,聊了曾任苏州三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聊了七夕乞巧,聊了船餐船点,聊了水乡服饰,聊了康熙乾隆下江南给苏州带来的影响,甚至还聊到了我非常喜欢的著名苏白小说,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沈老师还推荐了另一本苏白著作《何典》,推荐了顾颉刚的《吴歌小史》,还有一些相关书籍,我立即打开手机,动动手指,下单......
吴地文化之博大精深,吴地民俗之丰富,实在不是两三个小时之内能聊完的,时近日暮,只能打住,期待以后还能听到沈老师的精彩讲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