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酒文化

(2015-05-04 17:48:41)
标签:

杂谈

分类: 那时烟花

                              《劝酒》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于武陵

《三国演义》一开篇便是一句:煮酒一壶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豪迈大气,韵味十足。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饮食历史上,酒文化都源远流长。酒是饮料,也是一种兴奋剂,中国古代,唐宋间,是酒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

朋友见面,家人聚会,小别,消愁,欢庆,结婚喝酒、葬礼喝酒、生孩子喝酒……绪和理由,酒都是第一选择,古人衍生出了许多关于酒的俗语: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愁更愁,一醉解千愁……几乎都是相悖的,千百年来,却并没有人指出来,我想,是因为人们对酒的热爱和难以割舍。

饮酒衍生了许多祝酒歌、划拳等。于武陵这首诗,便是一首祝酒词,闷头喝酒没意思,一定要说点什么才有气氛和意义。

酒是饮料,却是神奇的饮料,唐代酒文化发展迅速,嗜酒文人数不胜数,第一个便是,唐代最著名的醉仙便是李白了,李白是无酒不成诗,一碗酒下去,文章华彩,一气呵成。他自己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连规规矩矩的杜甫也写: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老夫渴急月更急,酒入杯中月先入!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由在天。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

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

酒是文人的伙伴,酒是诗词的灵魂,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都爱饮酒,常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沉醉不知归路,这样的句子。

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而诗传世,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更神奇的是,武松在十八碗烈酒之后,居然能徒手打死老虎。

最嗜酒的人是晋代刘伶,《酒德颂》传世,这个人简直纵酒无度,他每天喝酒,醉倒就睡,也不管是田野村巷,还是寺庙破屋,他喝醉了还会光着身子到处跑,常常说,哪天我喝死了,就地埋了便是。

北魏时以物易酒的名人李元忠,在没有发达之时,窘极,将仅有的两床褥子拿去换酒喝,不顾数九寒冬冻得齿寒身颤。三国时孙济,唯酒是务,屡欠店家酒资、无力以偿,便以身穿之棉袍抵酒债仍不罢饮。

这是酒的魔力。

只有辛弃疾唱了一曲反调说道: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

 

喝酒不能闷头喝,朋友相聚,要劝酒,要陪酒,于武陵便写了一首劝酒词,他给客人倒满酒,客人依照礼节要推辞一下,于是他说,酒已经斟满了,您一定要喝,来来来,咱们干杯!金屈卮,是古代一种名贵酒器,用它敬酒,是对对方很尊重的意思。

这首劝酒词,像是一场离别酒,所以两个人心情都不是很好,一个劝,干杯吧朋友,一个推辞了一下,长叹。分离总是让人惆怅的,只是这祝酒词里还有另外的寓意。

因为诗人劝完酒之后又说:你看见外面的花朵了吗?它们都是有开有谢的,人生也一样,不可能随时都顺风顺意的,总要经些挫折的,就算别离也没什么大不了,总有重聚的日子的,所以朋友,别气馁,干一杯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于武陵人生不顺,这首祝酒词,倒不像是对朋友的劝慰,更像的对自己人生的勉励。

劝酒文化是酒文化中的一种,后来竟然演变成了两级分化的程度,高级的,成了品酒文化,低级的,便成了拼酒文化。品酒是三五知己,窗外大雪纷飞,或无聊,或谈诗,或叙情,温暖而温情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情感,一杯酒,醇香厚道,入喉,也入心。

像白居易悠闲问刘十九道: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这暖和,也有好酒,你要不要来喝一杯?

这是高境界的品酒,窗外有雪,窗内有火炉,炉子上温着好酒,桌子上新添了小菜,不必喝醉,只是微醺,香气浅淡,溢满室内,两个朋友,心与心的交谈,都在酒里了,然后各自回家,一个夜晚,只余温情和酒香。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

白居易和刘十九这种,是文敬,还有一种是武敬,也就是另一层次的拼酒文化,越喝越勇,脱离了文雅和清谈。只剩了酒气和戾气,划拳、罚酒,劝酒,一定要喝,不喝就是不给面子,是要被鄙视的,这样的酒局,一定要醉倒,然后午夜里散去,满身的臭气,人见而厌弃,醉着却不自知。

中国的拼酒文化其实就是虐待和自虐的文化。通过虐待别人,获得成就感和主动感,通过自我虐待以示臣服,这都是人性最恶劣的一面。并不反对喝酒,但对于喜欢拼酒的人我是厌恶的。而且一个地方越喜欢拼酒,一定是经济不发达,人比较懒,也是不讲道理的地方。

 

唐代酒文化十分多元,饮酒习俗也很独特,比如且歌且舞且饮。越是地位高的人,越会在酒筵上跳舞助兴,还可以邀请别人跳舞,跳舞者不分老幼男女。

李世民生第一子的时候,就曾经到东宫跳舞,那种跳舞也几乎没有章法,就是随便扭动拍手蹦跳,以示开心,十分豪放。

唐代酒局会有歌舞侑酒,想有面子的话,劝酒之外,还得请女妓相陪,妓女的名气越大,主人越有面子,席间,妓女会跳舞唱歌,给各位客人巡酒,美人儿加美酒,很快打开内心的矜持,所以这样的酒会通常会很热闹,宾客尽欢,也算达到目的。

白居易有《江楼宴别》是写女妓陪酒之宴会: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

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寒流带月澄如镜,夕吹和霜利似刀。樽酒未空欢未尽,舞腰歌袖莫辞劳。

    妓女非常美,客人喝的也很多。

除了贵族人家的宴会,穷人家里也会喝酒,虽然规格不如大户讲究,但是情分还是有的,劝酒方式也很多,如划拳、筹箸、酒令等,这是文雅一些的,不文雅的直接就来一句:感情深,一口闷。你喝不喝呢?不喝,岂不证明和劝酒这位感情不深,于面子上也过不去。

酒如此重要,家饮肯定不足以满足各阶层人们的愿望,何况酒这种东西,不像饮茶,需要安静生禅,酒就是要热闹的。

古装电视剧里,酒馆常常高挑一幌子,书写一个大字:酒!

酒肆并不是唐代才出现的事物,汉乐府《羽林郎》便写了一个登徒子调戏卖酒女的故事,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后一贫如洗,也当垆卖酒过,可见,开酒馆至少在汉代就有了,那么到了唐,酒肆还有吗?

唐代实行比较严格的坊市制度,相关人员出入管理十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分离,酒肆只能分割在商业市内,但是一到晚间,各坊间像现在的小区一样,都会关门不许出入,出入者轻者罚,重者乱棍打死,所以很少有人敢在晚上去酒肆喝酒,这样很影响生意。

唐代初期,电视剧里那种酒肆林立的画面是几乎不存在的,到了唐朝后期,坊间制度渐渐放宽,衰落,坊中出现了大量酒肆,夜市,每天晚上,酒肆里人山人海,鼎沸而热闹。

张籍《寄元员外》描述的就是坊内酒肆的热闹场面:外郎直罢无馀事,扫洒书堂试药炉。门巷不教当要闹,诗篇转觉足工夫。月明台上唯僧到,夜静坊中有酒沽。朝省入频闲日少,可能同作旧游无。

大大小小的酒肆星罗棋布,为了招揽顾客,酒肆开始动用女色,不但陪酒有女妓,酒馆门口也有美女招揽顾客,劝酒之风,一代又一代,至今不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风月剪
后一篇:新书上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