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可以做皈依仪式的部分寺院《转帖》
(2014-12-07 20:51:14)
标签:
净空佛学入佛 |
分类: 佛缘 |
1.广济寺 .
n5 V# f5 Z) c, I+
g K
广济寺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东口。金代为中都北郊的西刘村寺,元代曾改建,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建,改名弘慈广济寺。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都有扩建。1934年庙内正殿及后殿烧毁大半,所存明代经典及国外进贡的白檀木释迦立像亦毁,次年重修。1952年和 1972年曾两次做较大的修缮。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圆通殿)、藏经阁(舍利塔)等,西路院内有三层汉白玉石筑成的戒台。 交通线路: 乘13、22、38、42、105路可到达。#
l0 J)
_ L n:
|' T' [
2.法源寺
法源寺在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前街。是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唐贞官19年(公元645年)诏令立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 696年)建成,赐名悯忠寺。清雍正12年(1734年)改今名。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大遍觉堂、藏经阁及东西廊庑等组成。悯忠堂存有历代原藏石刻、经幢等。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教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交通线路: 乘61路可到达。(法源寺前街7号)
3.八大处公园二处灵光寺
位于石景山区北部,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始建于1300多年前。公园内有八座古寺(灵光寺、长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庙、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八大处”由此得名。滑道、骑马等游乐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地址:石景山区八大处。交通路线:乘347、389路汽车八大处下。驾车可从五孔桥上阜石路,直行即到。咨询电话:68875221,68874661 '
P1 Z7 c) N/ S i: i5
Q
4.云居寺 (
W5 B+ L8 E7 n- K/ i) x% u
云居寺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距市中心70公里;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云居寺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二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相对;寺院依山而建规模非常宏伟。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板经号称三决。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向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愧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为了更好保护这批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云居寺于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将10082块辽、金石经全部回藏到恒温、恒湿、密闭、充满氮气的地宫中。为了便于游客参观石经,地宫内部设有9个观察窗口,可以直接观察到10082块辽、金石经的壮观景象。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数量之多是国内各大名寺所罕见。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七万七千多块,堪称我国木板经之最。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有唐塔两座,建于唐初,距今已有1200多年。为了便于游客参观隋唐石经,云居寺于1999年10月24日开通了往石经山索道,全长830米,是全国第一条跨越铁路的索道,在乘坐途中可一览云居寺全貌及石经山四周优美的山色风光。目前云居寺有唐塔7座,辽塔5座及隋唐碑刻等历史文物。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云居寺1982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的是赤色肉舍利两颗。为千年古刹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气。云居寺是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特有的幽静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交通路线:从天桥做917至云居寺、十渡,5月--10月前门游10路,北京南站--云居寺,都可直达云居寺。
5.戒台寺
距市区35公里,占地面积4.4公顷,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寺内以戒坛、奇松、古洞著称于世,规模宏大,有“天下第一坛”之称。寺内名木古树、奇花繁草甚多,现存的古丁香、牡丹、太平花、四季锦带均有200年左右的树龄,极具观赏价值。交通路线:游7路、931路直达;或乘336、326路至河滩,再转长途车可达。驾车可从五孔桥洞阜石路到门头沟区石门营,有路标。咨询电话:69802645
6.凤凰岭
位于海淀区西山农场境内,占地面积973公顷。它以奇山、泉瀑及宗教人文古迹而著称,森林覆盖率达90%,空气纯度为市区5倍。自然人文景观有李儿港、九女陀、滴水岩和黄普院、福胜寺、妙觉禅寺、上云寺等。交通路线:乘346路终点即到。驾车从颐和园沿颐阳公路,顺运河走,一路有路标。咨询电话:62455933,62459492:
另外,1995年,济群法师应无锡佛协邀请,在开原寺为无锡居士宣讲《瑜伽菩萨戒》,并于法会圆满后为信徒授三皈五戒,本文根据法师在法会上的开示记录而成。
一、何谓三宝 2
T" K2 S( m/ r( T; e' m/ Z: j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为宝。 '
Q* Z. ]+ e9 n% e2 |: O8 c
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智慧、道德和行为上,都已经达到彻底的圆满。法宝是指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众生因迷茫所困,无始以来在生死中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皈依法之后,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可以了解到离苦得乐的方法,解脱生命中存在的种种痛苦,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僧宝是指严持戒律的出家人,包括贤圣僧和凡夫僧二类。僧宝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三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只要皈依佛宝和法宝,而不必皈依僧宝,可不可以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必须依靠僧宝的住持和弘扬。还有一种人则认为:我皈依僧宝和法宝,总该没问题吧?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因为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佛陀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如果我们不皈依佛宝,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三宝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不皈依其中的任何一宝,都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 8
c3 d6 E. T5 v. p- e% @4 j
; D Y8 C: f5 {* B/ z+ G& T8
K
二、皈依的意义
那么,皈依意义究竟何在?所谓皈依,也就是寻找我们生命的依赖。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从出生到成长乃至死亡,每一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依赖。在小时候,我们依赖父母的呵护养育;进入学校后,依赖老师的传道授业;步入社会后,依赖同事的指导教育;成立家庭后,依赖对方的体贴协助,正是因为大家的帮助,我们才能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除了生活周围的这些人,我们还会依赖各种不同的对象,有人认为金钱万能,将金钱的增长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有人认为权力至上,将权利的获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人信奉鬼神,遇到挫折就祈求鬼神的保佑;有人信奉上帝,希望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得到永生。这种种现象,都是出于依赖。
但是,我们所依赖的那些对象是不是那么可靠呢?我们依赖父母,但父母亲终会撒手西归,不可能永远为我们提供庇护。我们依赖家庭,但家庭也有聚散离合,正如佛经中所说的比喻:夫妻好比同笼栖宿的鸟,一旦大限来临,免不了各奔东西。我们依赖财富,但佛经告诉我们:财富为五家所有,大水能将财产冲走;大火会将财产烧毁;大风会将财产刮跑;盗贼和黑势力会财产掠为已有,即使侥幸躲过这五种灾难,不肖子孙也会将财产尽情挥霍。“崇高必堕落”,无论多么珍贵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当权力、地位、财产、亲人都失去的时候,我们还能依赖什么呢?信奉鬼神吗?其实,鬼神也和我们凡夫一样,有喜怒哀乐,我们供养去他,遇上他高兴的时候确实能保佑你,万一遇上他动嗔心的时候,就可能适得其反,孔子要我们敬鬼神而远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上帝是不是可靠呢?上帝虽然能力和福报都比我们大,但福报享尽时,也要和凡夫一样流转六道。所以说,唯有三宝才是最究竟,最值得信赖的归投之处。 k1
I( [8 U1 }4 @7 ?# Z' j a*
q
三宝又可分为三类,即住持三宝、化象三宝、自性三宝。首先是住持三宝,我们现前供养的这些泥塑木雕的佛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经典为法宝;住持僧团的僧众为僧宝。佛法要流传世间,必须依赖于这三宝的住持。
其次是化象三宝,以释迦牟尼为佛宝;以佛当时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以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莲等为僧宝。第三种是自性三宝,也就是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的一切智慧德相,只是被无明妄想及贪嗔痴烦恼所覆盖,清净本性无法显现。那么,怎样才能使清净的本性显现呢?就要通过皈依外在的三宝,学习佛法,逐渐开发我们原有的自性三宝。所以,皈依三宝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讲,就是皈依我们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
9 x* d5 {' m% U! d6 T
三、皈依三宝的事项
1.皈依三宝非皈依某人
皈依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第一,我们所皈依的僧宝,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整个僧团及所有出家僧人。今天,虽然是由我在这里为大家授皈依,但我仅仅作为大家接触佛法的介绍人而已,并不意味着大家就是皈依我。从今往后,我们要以至诚恭敬的态度去对待僧团中的所有出家师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皈依时观想 .
Z: f% H, _# Q7 H5 O% M
第二,皈依的内容包括了忏悔及发愿,但最重要的是我要带领大家念的“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几句话。大家在正式称念这几句话时,要特别注意。因为皈依不仅是一种仪式,关键是通过这一仪式得到三皈的戒体。
大家应当以虔诚的、清净无染的心来接受这一戒体,戒体有上、中、下三品,根据不同的发心而得。如果我们皈依的目的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将来广度一切众生,就可得上品戒体;如果我们皈依是希望通过学佛修行,能够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就可得中品戒体;如果我们皈依只是为求得一些人天福报,保佑家庭平安、生意兴隆,那所就是下品戒体。大家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戒体,就要发什么样的心,这也皈依时应注意的。
四、皈依后要注意的事项 )
W8 m+ I7 T) n: w
1.持五戒
那么,皈依后我们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在座的人,有的仅仅是为了皈依三宝;有的还希望求授五戒。但不管想不想受戒,作为一个佛弟子,持五戒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严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仁是博爱;义是遵循道德规范;礼是不做不合法的事;智是要有智慧,保持清醒的头脑;信是要有信用,这和五戒所说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极其相似,所以说,五戒是我们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
n: V& q# Y/ l8 B% ]) W
五戒的第一条为不杀生,包括一切有情藏、思想、记忆、知道冷热苦乐的生命体。当然,杀生有重罪和轻罪之分。重罪主要是指杀人,而杀牛马猪羊乃蚂蚁蚊子则属于轻罪。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犯袭后就失去了优婆塞或优婆夷戒;轻罪可以通过忏悔来消除业障。受戒之后若有违犯,就会有戒罪和业罪两重罪过,能忏悔是戒罪,但业罪依然还是存在。可能大家比较关心受戒后是不是必须吃素的问题,能吃素当然最好,如果一时还做不到,吃些三净肉也不算犯戒,尤其是家庭主妇,要操持全家的饮食,免不了要接触一些荤食,只要不违背杀生的原则也是没什么妨碍的。 !
c" N3 [& a( ^9 R& U
第二是不偷盗,在佛教里,偷盗也叫做“不与取”,只要是属于他人的东西,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据为己有的行为都属于偷盗。第三是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当夫妻关系以外的,不为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第四是不妄语,凡是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的语言都属于妄语。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语和小妄语之分。如果你本来没有道德,却欺骗别人说有道德;或是本来修行没什么境界,为骗取恭敬和供养而大肆吹嘘,凡此种种,都属于大妄语,属不可悔罪,并会因之失去优婆塞及优婆夷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事却说没看到,没看到的又说看到了,则属于小妄语,是可以忏除的。还有一类为方便妄语,如到人家做客,为减少主人麻烦,本来没吃饭却嗽过了,属于方便妄语,没有什么罪过。
第五是不饮酒。五戒的前四条属于性戒的范畴,就是本体是违理的,不仅戒律所不容许,和社会道德也是相违背的。而不饮酒是属于遮戒,为什么佛陀要制定这一条戒律呢?因为一个人饮酒后,会在失去理智的状态下犯戒。佛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有位持戒严谨的优婆塞,某次外出归来,因口渴难耐,误将酒当作水喝了,结果神志模糊,恰巧邻家的公鸡飞来,他便将鸡捉来杀了,这就同时犯下了盗戒和杀戒,然后,邻居来寻鸡,他推说没有看见,又犯了妄语戒,而邻居又是位漂亮的少妇,他一时兴起,结果邪淫戒也犯了。所以,佛教提倡禁酒,主要是为保护前面四条戒。当然,也有开许的时候,如果是生病需要酒来治疗,还是允许的。 &
f* E( m$ V" m/ d9 p
2.持六念 $
L8 P; g- R' J
在家居士除了受戒而外,还要常存六念。(1)念佛:时时忆念佛的功德,以佛作为学习的榜样,以成佛作为人生的目标。(2)念法:时时忆念法的殊胜,以此激励自己不断探求真理。(3)念僧:时时忆念贤圣僧的清净梵行,以此培养出世的心态。(4)念戒:时时忆念佛所制定的戒律,以此对照自身的行为,检查自己的行为举止及起心动念是否符合戒律的规范。(5)念施:在生活中随时帮助他人,无论是财富还是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只要别人需要,都要设法予以满足。(6)念天:天人的福报由他们的善行而来,我们想有美好的未来,就要多积福德。 -
F3 b1 C. _2 o
) R$ s0 q7 T& Z1 f
3.护持佛法 !
d4 H- X/ g; f4 @0 |
皈依之后,就是佛的弟子了。既为佛子,当作佛事,我们都应以护持三宝为己任,使佛法在世间得到广泛的流传,使更多的众生能够获益。 $
}$ `6 t1 |3 N1 s& _) }2 w
五、皈依的程序
皈依之前必须先忏悔业障,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在没有接触佛法之前,基本都处于无明的状态,“无明”也就是无知。我们因为无知而造下了许多罪业。今天我们皈依三宝,是生命中的一大转折点,因为学佛后,我们的生命才会更有希望。皈依是人生的转折,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在进入新的生命里程前,我们必须忏悔过去所造的罪业。现在,大家先跪下来,怀着虔诚的心跟我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
q6 D* _ [/ d8 U
然后,跪着拜一拜(三称三拜)。忏悔之后,我们还要发愿:在生命流转的过程中,支配的力量主要有业力和愿力两种。所谓业力,就是我们过去所造下的善恶行为,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并不是做过就没有了,它会形成一种力量保存在我们生命的主体中,并由这种力量推动我们流转生死,为什么有人出生在穷困家庭,有人又出生在富贵家庭?这都是自己过去生中的业力所致。怎样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状态呢?就要通过发愿,以愿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导引未来生命的发展。上次讲菩萨戒时,我曾说到:十方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因为他们在因地上发了大愿。阿弥陀佛之所以可以成就西方净土,是因为他发了四十八大愿,而每个大愿都是如何利乐有情、普度众生;药师琉璃光如来所以能创立东方净土,也是因为他在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 -
S5 E, k5 j) o1 Q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所以,我们要在十方三宝前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称三拜。) 3
c8 {7 l% _# B# \. I' |8 z# a
接着要正式给大家授三皈,这是最关键的时刻,大家先认真想一想,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来皈依?是想得上品戒、中品戒,还是下品戒?发愿得上品戒体,就要发广大心,发普度众生之心,并以这样的心情来接受皈依。大家先称自己的名字:“弟子某某人……”,再跟着我念:“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
“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称三拜) ;
t* L5 F$ e0 I
“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三称三拜)
最后,还有部分人要受五戒,五戒的内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要受戒的人先跪下,当我每问一条的时候,你们希望受持这条戒律就回答“能持”,如果觉得一时还做不到,就不用回答。一、尽形寿不杀生,你能做得到吗?二、尽形寿不偷盗,你能做得到吗?三、尽形寿不邪淫,你能做得到吗?四、尽形寿不妄语,你能做得到吗?五、尽形寿不饮酒,你能做得到吗?下边,大家跟着我一起回向。最后,礼佛(三拜),顶礼授戒师(三拜)。
0 {" b6 u3 e5 w. {#
广济寺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东口。金代为中都北郊的西刘村寺,元代曾改建,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建,改名弘慈广济寺。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都有扩建。1934年庙内正殿及后殿烧毁大半,所存明代经典及国外进贡的白檀木释迦立像亦毁,次年重修。1952年和 1972年曾两次做较大的修缮。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圆通殿)、藏经阁(舍利塔)等,西路院内有三层汉白玉石筑成的戒台。 交通线路: 乘13、22、38、42、105路可到达。
2.法源寺
法源寺在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前街。是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唐贞官19年(公元645年)诏令立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 696年)建成,赐名悯忠寺。清雍正12年(1734年)改今名。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大遍觉堂、藏经阁及东西廊庑等组成。悯忠堂存有历代原藏石刻、经幢等。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教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交通线路: 乘61路可到达。(法源寺前街7号)
3.八大处公园二处灵光寺
位于石景山区北部,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始建于1300多年前。公园内有八座古寺(灵光寺、长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庙、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八大处”由此得名。滑道、骑马等游乐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地址:石景山区八大处。交通路线:乘347、389路汽车八大处下。驾车可从五孔桥上阜石路,直行即到。咨询电话:68875221,68874661
4.云居寺
云居寺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距市中心70公里;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云居寺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二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相对;寺院依山而建规模非常宏伟。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板经号称三决。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向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愧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为了更好保护这批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云居寺于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将10082块辽、金石经全部回藏到恒温、恒湿、密闭、充满氮气的地宫中。为了便于游客参观石经,地宫内部设有9个观察窗口,可以直接观察到10082块辽、金石经的壮观景象。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数量之多是国内各大名寺所罕见。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七万七千多块,堪称我国木板经之最。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有唐塔两座,建于唐初,距今已有1200多年。为了便于游客参观隋唐石经,云居寺于1999年10月24日开通了往石经山索道,全长830米,是全国第一条跨越铁路的索道,在乘坐途中可一览云居寺全貌及石经山四周优美的山色风光。目前云居寺有唐塔7座,辽塔5座及隋唐碑刻等历史文物。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云居寺1982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的是赤色肉舍利两颗。为千年古刹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气。云居寺是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特有的幽静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交通路线:从天桥做917至云居寺、十渡,5月--10月前门游10路,北京南站--云居寺,都可直达云居寺。
5.戒台寺
距市区35公里,占地面积4.4公顷,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寺内以戒坛、奇松、古洞著称于世,规模宏大,有“天下第一坛”之称。寺内名木古树、奇花繁草甚多,现存的古丁香、牡丹、太平花、四季锦带均有200年左右的树龄,极具观赏价值。交通路线:游7路、931路直达;或乘336、326路至河滩,再转长途车可达。驾车可从五孔桥洞阜石路到门头沟区石门营,有路标。咨询电话:69802645
6.凤凰岭
位于海淀区西山农场境内,占地面积973公顷。它以奇山、泉瀑及宗教人文古迹而著称,森林覆盖率达90%,空气纯度为市区5倍。自然人文景观有李儿港、九女陀、滴水岩和黄普院、福胜寺、妙觉禅寺、上云寺等。交通路线:乘346路终点即到。驾车从颐和园沿颐阳公路,顺运河走,一路有路标。咨询电话:62455933,62459492:
另外,1995年,济群法师应无锡佛协邀请,在开原寺为无锡居士宣讲《瑜伽菩萨戒》,并于法会圆满后为信徒授三皈五戒,本文根据法师在法会上的开示记录而成。
一、何谓三宝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为宝。
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智慧、道德和行为上,都已经达到彻底的圆满。法宝是指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众生因迷茫所困,无始以来在生死中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皈依法之后,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可以了解到离苦得乐的方法,解脱生命中存在的种种痛苦,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僧宝是指严持戒律的出家人,包括贤圣僧和凡夫僧二类。僧宝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三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只要皈依佛宝和法宝,而不必皈依僧宝,可不可以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必须依靠僧宝的住持和弘扬。还有一种人则认为:我皈依僧宝和法宝,总该没问题吧?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因为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佛陀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如果我们不皈依佛宝,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三宝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不皈依其中的任何一宝,都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
; D
二、皈依的意义
那么,皈依意义究竟何在?所谓皈依,也就是寻找我们生命的依赖。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从出生到成长乃至死亡,每一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依赖。在小时候,我们依赖父母的呵护养育;进入学校后,依赖老师的传道授业;步入社会后,依赖同事的指导教育;成立家庭后,依赖对方的体贴协助,正是因为大家的帮助,我们才能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除了生活周围的这些人,我们还会依赖各种不同的对象,有人认为金钱万能,将金钱的增长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有人认为权力至上,将权利的获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人信奉鬼神,遇到挫折就祈求鬼神的保佑;有人信奉上帝,希望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得到永生。这种种现象,都是出于依赖。
但是,我们所依赖的那些对象是不是那么可靠呢?我们依赖父母,但父母亲终会撒手西归,不可能永远为我们提供庇护。我们依赖家庭,但家庭也有聚散离合,正如佛经中所说的比喻:夫妻好比同笼栖宿的鸟,一旦大限来临,免不了各奔东西。我们依赖财富,但佛经告诉我们:财富为五家所有,大水能将财产冲走;大火会将财产烧毁;大风会将财产刮跑;盗贼和黑势力会财产掠为已有,即使侥幸躲过这五种灾难,不肖子孙也会将财产尽情挥霍。“崇高必堕落”,无论多么珍贵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当权力、地位、财产、亲人都失去的时候,我们还能依赖什么呢?信奉鬼神吗?其实,鬼神也和我们凡夫一样,有喜怒哀乐,我们供养去他,遇上他高兴的时候确实能保佑你,万一遇上他动嗔心的时候,就可能适得其反,孔子要我们敬鬼神而远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上帝是不是可靠呢?上帝虽然能力和福报都比我们大,但福报享尽时,也要和凡夫一样流转六道。所以说,唯有三宝才是最究竟,最值得信赖的归投之处。
三宝又可分为三类,即住持三宝、化象三宝、自性三宝。首先是住持三宝,我们现前供养的这些泥塑木雕的佛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经典为法宝;住持僧团的僧众为僧宝。佛法要流传世间,必须依赖于这三宝的住持。
其次是化象三宝,以释迦牟尼为佛宝;以佛当时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以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莲等为僧宝。第三种是自性三宝,也就是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的一切智慧德相,只是被无明妄想及贪嗔痴烦恼所覆盖,清净本性无法显现。那么,怎样才能使清净的本性显现呢?就要通过皈依外在的三宝,学习佛法,逐渐开发我们原有的自性三宝。所以,皈依三宝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讲,就是皈依我们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
9 x* d5 {' m% U! d6 T
三、皈依三宝的事项
1.皈依三宝非皈依某人
皈依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第一,我们所皈依的僧宝,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整个僧团及所有出家僧人。今天,虽然是由我在这里为大家授皈依,但我仅仅作为大家接触佛法的介绍人而已,并不意味着大家就是皈依我。从今往后,我们要以至诚恭敬的态度去对待僧团中的所有出家师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皈依时观想
第二,皈依的内容包括了忏悔及发愿,但最重要的是我要带领大家念的“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几句话。大家在正式称念这几句话时,要特别注意。因为皈依不仅是一种仪式,关键是通过这一仪式得到三皈的戒体。
大家应当以虔诚的、清净无染的心来接受这一戒体,戒体有上、中、下三品,根据不同的发心而得。如果我们皈依的目的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将来广度一切众生,就可得上品戒体;如果我们皈依是希望通过学佛修行,能够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就可得中品戒体;如果我们皈依只是为求得一些人天福报,保佑家庭平安、生意兴隆,那所就是下品戒体。大家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戒体,就要发什么样的心,这也皈依时应注意的。
四、皈依后要注意的事项
1.持五戒
那么,皈依后我们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在座的人,有的仅仅是为了皈依三宝;有的还希望求授五戒。但不管想不想受戒,作为一个佛弟子,持五戒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严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仁是博爱;义是遵循道德规范;礼是不做不合法的事;智是要有智慧,保持清醒的头脑;信是要有信用,这和五戒所说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极其相似,所以说,五戒是我们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五戒的第一条为不杀生,包括一切有情藏、思想、记忆、知道冷热苦乐的生命体。当然,杀生有重罪和轻罪之分。重罪主要是指杀人,而杀牛马猪羊乃蚂蚁蚊子则属于轻罪。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犯袭后就失去了优婆塞或优婆夷戒;轻罪可以通过忏悔来消除业障。受戒之后若有违犯,就会有戒罪和业罪两重罪过,能忏悔是戒罪,但业罪依然还是存在。可能大家比较关心受戒后是不是必须吃素的问题,能吃素当然最好,如果一时还做不到,吃些三净肉也不算犯戒,尤其是家庭主妇,要操持全家的饮食,免不了要接触一些荤食,只要不违背杀生的原则也是没什么妨碍的。
第二是不偷盗,在佛教里,偷盗也叫做“不与取”,只要是属于他人的东西,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据为己有的行为都属于偷盗。第三是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当夫妻关系以外的,不为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第四是不妄语,凡是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的语言都属于妄语。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语和小妄语之分。如果你本来没有道德,却欺骗别人说有道德;或是本来修行没什么境界,为骗取恭敬和供养而大肆吹嘘,凡此种种,都属于大妄语,属不可悔罪,并会因之失去优婆塞及优婆夷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事却说没看到,没看到的又说看到了,则属于小妄语,是可以忏除的。还有一类为方便妄语,如到人家做客,为减少主人麻烦,本来没吃饭却嗽过了,属于方便妄语,没有什么罪过。
第五是不饮酒。五戒的前四条属于性戒的范畴,就是本体是违理的,不仅戒律所不容许,和社会道德也是相违背的。而不饮酒是属于遮戒,为什么佛陀要制定这一条戒律呢?因为一个人饮酒后,会在失去理智的状态下犯戒。佛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有位持戒严谨的优婆塞,某次外出归来,因口渴难耐,误将酒当作水喝了,结果神志模糊,恰巧邻家的公鸡飞来,他便将鸡捉来杀了,这就同时犯下了盗戒和杀戒,然后,邻居来寻鸡,他推说没有看见,又犯了妄语戒,而邻居又是位漂亮的少妇,他一时兴起,结果邪淫戒也犯了。所以,佛教提倡禁酒,主要是为保护前面四条戒。当然,也有开许的时候,如果是生病需要酒来治疗,还是允许的。
2.持六念
在家居士除了受戒而外,还要常存六念。(1)念佛:时时忆念佛的功德,以佛作为学习的榜样,以成佛作为人生的目标。(2)念法:时时忆念法的殊胜,以此激励自己不断探求真理。(3)念僧:时时忆念贤圣僧的清净梵行,以此培养出世的心态。(4)念戒:时时忆念佛所制定的戒律,以此对照自身的行为,检查自己的行为举止及起心动念是否符合戒律的规范。(5)念施:在生活中随时帮助他人,无论是财富还是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只要别人需要,都要设法予以满足。(6)念天:天人的福报由他们的善行而来,我们想有美好的未来,就要多积福德。
) R$ s0 q7 T& Z1 f
3.护持佛法
皈依之后,就是佛的弟子了。既为佛子,当作佛事,我们都应以护持三宝为己任,使佛法在世间得到广泛的流传,使更多的众生能够获益。
五、皈依的程序
皈依之前必须先忏悔业障,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在没有接触佛法之前,基本都处于无明的状态,“无明”也就是无知。我们因为无知而造下了许多罪业。今天我们皈依三宝,是生命中的一大转折点,因为学佛后,我们的生命才会更有希望。皈依是人生的转折,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在进入新的生命里程前,我们必须忏悔过去所造的罪业。现在,大家先跪下来,怀着虔诚的心跟我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然后,跪着拜一拜(三称三拜)。忏悔之后,我们还要发愿:在生命流转的过程中,支配的力量主要有业力和愿力两种。所谓业力,就是我们过去所造下的善恶行为,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并不是做过就没有了,它会形成一种力量保存在我们生命的主体中,并由这种力量推动我们流转生死,为什么有人出生在穷困家庭,有人又出生在富贵家庭?这都是自己过去生中的业力所致。怎样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状态呢?就要通过发愿,以愿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导引未来生命的发展。上次讲菩萨戒时,我曾说到:十方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因为他们在因地上发了大愿。阿弥陀佛之所以可以成就西方净土,是因为他发了四十八大愿,而每个大愿都是如何利乐有情、普度众生;药师琉璃光如来所以能创立东方净土,也是因为他在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所以,我们要在十方三宝前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称三拜。)
接着要正式给大家授三皈,这是最关键的时刻,大家先认真想一想,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来皈依?是想得上品戒、中品戒,还是下品戒?发愿得上品戒体,就要发广大心,发普度众生之心,并以这样的心情来接受皈依。大家先称自己的名字:“弟子某某人……”,再跟着我念:“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
“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称三拜)
“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三称三拜)
最后,还有部分人要受五戒,五戒的内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要受戒的人先跪下,当我每问一条的时候,你们希望受持这条戒律就回答“能持”,如果觉得一时还做不到,就不用回答。一、尽形寿不杀生,你能做得到吗?二、尽形寿不偷盗,你能做得到吗?三、尽形寿不邪淫,你能做得到吗?四、尽形寿不妄语,你能做得到吗?五、尽形寿不饮酒,你能做得到吗?下边,大家跟着我一起回向。最后,礼佛(三拜),顶礼授戒师(三拜)。
0 {" b6 u3 e5 w. {#
前一篇:[转载]北京法源寺皈依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