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2013-04-06 19:34:26)
标签:

教学案例

杂谈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九3题、5题、7题、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懂得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以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便利。

教学难点:掌握元、角之间的基本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以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21=(  )角         50=(  )元

8=(  )角         10=(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2角。然后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2角钱。

2)提问:12角等于多少角?每个学生借助自己摆的学具“12角”进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

3)再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2=12角。

4)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  )元(  )角”。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  )元(  )角。

5)巩固练习  38=(  )角      26=(  )元(  )角做完后指名说一说想的过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挂图。然后提问:“0.50元、 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各组讨论的结果,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5角、2元、12角、359角。

3)引导学生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巩固练习  50页做一做第2题(小黑板出示)

三、巩固练习。

练习九

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10角,7+3=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7

11=(  )角            49=(  )元(  )角

38=(  )角            25=(  )元(  )角

9

(小黑板出示)重点讲解:19.00元是(  )元(  )角

3

(小黑板出示)重点讲解:4.10元是(  )元(  )角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简要的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人民币的单位,及1=10角,1=10分重要的关系后出示几道单位换算的题目。意图是让学生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及为本节课的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12=(  )角,请那些知道的说说怎么想的,然后问大家说说他是怎么做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意在突出把10角换成1元。就这样例5就解决了。随后针对例5,出示了几道相关的习题,在习题中选几题说一说怎么做,进步强化。

    随着出示到商店买东西:出示了各种物品的价钱,学习例6。例6是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的,但是现在的学生买东西基本上都是店主说多少就多少,这些价钱认识的不多,而且在农村学生见的都不多。所以在出示后学生有些会看,但知道怎么看的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处理方法是:先让他们认认看,再让学生观察这样的数见过了没,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的小数点后,说一说小数点把这个数分成了几部分,左边的数表示什么,右边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最后根据这几个价钱,小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三、巩固环节:整个课堂中这一环节是最被忽视的,往往在一年级的课堂中由于快到下课时间了,就随便做一做就算了。其实巩固环节是上课的升华之处,要加强重视。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玩具等。

  教学设计

  设境激趣

  聪聪、明明,他们俩今天也来了,他们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大家。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1元=(  )角  1角=(  )分

  一张2角可以换(  )个1角……

  教师给予鼓励。

  [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

  情景对话

  (出示课件)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干吗去啊?

  明明:我去买空尺子,我拿了12个一角。

  聪聪:拿那么多,要是丢一个,怎么办啊?

  明明:那怎么办?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过渡进入新课

  1.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生讨论

  生A:可以换两张5角,一张两角

  生B:还是多。可以用10个一角换1张1元,2个1角换1张2角。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通过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

  2.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出示课件)

  3元8角=(  )角

  26角=(  )元(  )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3.换钱游戏:小组四人利用学具互换。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4.师:现在,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大张量贩”。

  (课件出示)尺子:1.20元

  明明:这1.20元是多少呢?

  师:明明又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来帮帮他?

  学生讨论

  生:1.20元就是1元2角

  师:对了,我们看1.20元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课件出示)

  本子 0.50元  8角

  墨水 3.00元  1元2角

  书包 35.90元  9角

  尺子 1.20元  5角

  橡皮 0.90元  3元

  铅笔 0.80元  35元9角

  5.师:你们看,聪聪也来了。

  (课件录音)聪聪:“听说有一些小朋友上不起学,我就拿着我的零花钱也来买一些文具,送给他们。”买一枝铅笔和一本本子用多少钱?一把尺子和一块橡皮呢?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8角+5角=13角=1元3角

  1元2角+9角=21角=2元1角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为什么把20角换成2元?答案(略)

  (课件录音)聪聪:我用10元去买墨水,该怎样呢?

  生:10-3=7元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7.出示课题──简单的计算

  实践活动

  (课件)小朋友们,你们想用手中的钱去买一些礼物,一起送给远方的小朋友吗?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让学生从已知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结

  (课件)小朋友们,今天我跟你们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